[摘 要]“禹迹”说是上古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区域与族群整合所留下的历史记忆。相关说法在夏代已兴起、在西周前期曾广泛流传。竹简“九州”与传统说法既有联系又具明显区别,相关传说的形成遵循“事件发生—长期流传—书于竹帛”的模式。《墨子》所述“禹迹”内容突出军事征伐,极富巫教色彩,显示“禹迹”的形成是军事与宗教扩张的共同产物。早期宗教活动开展与广域国家形成实为一体之两面。西周金文述禹“畴方设征”与传世文献所
[摘 要] 弋射是一种从上古延续至西晋的重要捕鸟技术,其特点是利用飞鸟自身的动力实现对其之生擒,以供蓄养、致用。晋室南渡后,在环境变迁、技术革新及礼俗演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作为实用技术的弋射逐渐湮灭不传,但作为文化遗产的弋射仍被经史典籍以及文学语料所承袭。此后,论家往往由于忽视了对弋射原理的考察,而在相关文献的阐释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疏漏。例如,《论语》“弋不射宿”实为对现实规律的依从而与仁爱
[摘 要]为了解决“封锁香港”问题和实施洋药税厘并征,中英通过谈判,决定由外籍税务司建立九龙关取代两广总督和粤海关监督控制的新香六厂,负责管理粤港间的民船贸易。这通常被视作洋关侵夺常关权力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受制于复杂的地缘环境、经费和人力不足等因素,税务司并未能按计划对原有机构进行全盘改造。新建立的九龙关保留了大量原新香六厂的员工,并基本沿袭了其税则和办事流程。洋员名义上统领全关事务,在工作实践中
[摘 要] 晚清时期,长江主泓南、北迁移,造成上海港通海航道改线以及长江口水文条件恶化。为应对长江口水文变迁,1868年海关船钞部成立后,将治理长江口航道,保障进出上海港船只安全,作为海务工作的重心,建立起与长江口水文相适应的导航系统。1888年,船钞部技术负责人巡工司开始定期检测长江口航道,并把测量工作扩大到其他通商口岸,将导航设施建设与管理、航道测量变为“海关现行制度”的两大部分。1900年之
[摘 要] 民国时期,输血术的引入成为推动人体商品化的重要技术因素。从个体临时性、特定性供血发展至医院或中介机构组织的有偿供血团体,血液供给规模逐步扩大,实现了供血的专业化与商业化。然而,血液供给贸易的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复杂多样的有偿输血者群体增加了血液质量和安全的潜在风险。此外,在缺乏监管和明确法规的背景下,部分医院和输血公司的失范运作不仅损害了医疗秩序与公平,还导致了输血者遭受身体和经济
[摘 要] 1930年代华北政治社会结构仍旧延续北洋时期军阀割据的特性,韩复榘、刘珍年作为新兴的地方军政集团,为树立绝对权威、独占社会经济资源,围绕财赋税收、地缘政治的冲突日趋激化。而国民政府对地方实力派钳制分化的策略,在促使央地关系异化的同时,更加剧了地方内部的结构性矛盾,面对日军侵略的外在压力,华北原有的权力格局被打破,韩复榘在东北军支持下,掀起胶东之战,并极力构建“有道伐无道”的合法性借口。
[摘 要] 从18世纪中后期起,英国与新西兰的联系日益加强。至19世纪初,由于南太平洋地区安全形势的恶化,英澳政府开始寻求在新西兰地区建立法律秩序;但在当时,英国对新西兰并不具有管辖权,因此它在1817以来颁布的多份律令都在法理及执行上出现了问题。有鉴于此,不同利益集团对英国是否应在新西兰建立殖民地这一问题产生了争论。尽管英国官员詹姆斯·巴斯比主导了《新西兰独立宣言》的签署,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
[摘 要] 雅林使命是联合国特别代表雅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为和平解决以色列与其阿拉伯邻国之间的冲突所作的努力。根据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瑞典外交官贡纳尔·雅林被任命为联合国处理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特别代表。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雅林在埃及、约旦、以色列三个国家的代表之间频繁斡旋,提出了多个解决方案,但因双方态度难以调和等原因,雅林使命以失败告终。联合国调解阿以冲突的活动由此终结,随后走上了美国主导
[摘 要]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研究宋代社会流动、科举社会、地方治理等诸多相关的议题都与家族有关。南宋士人家族在地方社会的影响更加突出,在宋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过去40余年,各地学者相互切磋,产生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学界担心相关研究模式固化,宋代家族研究有陷入瓶颈之虞,因而研究重点也有转移。如今,文献资源丰富、多元,学术环境不断改善,研究视野大为开阔,宋代家族研究有望再现新机。 [关
[摘 要] 《史学月刊》(原名《新史学通讯》)自1951年创刊以来,长期致力于推出优秀学术论文,积极推动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和青年人才培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03—2023年《史学月刊》共刊发论文4351篇,每年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论文数量基本稳定在史学类刊物前三位。《史学月刊》敏锐捕捉学术热点,刊发优秀学术论文,引领史学知识生产方向。据统计,40岁以下(含40岁)的作者占比5199%,正高职
[摘 要] “真理”作为一个词语和概念,当今广泛使用于各学科领域,其词义也已不言自明。学界关于真理的研究多偏重于哲学领域,诸如中国古代有无“真理”、西方哲学中的“真理”等问题,即便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理观”,亦多为静态哲学考察(如吴根友、徐衍:《中国古代思想中的“真理”观念》,《哲学动态》2019年第3期,第69~76页;郑伟:《“真理”概念的逻辑形式解读》,《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11
史念海先生(1912—2001)是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在长达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与谭其骧、侯仁之等先生一道为推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及至当今,学术界追念与总结史念海历史地理学治学成就与学术影响的文章颇多,但主要集中在对史念海先生学术贡献和治学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而对支撑其整个学术成就的“有用于世”史学价值观则关注较少(参见毛曦:《历史地理学学科构成与史念海先生的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