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尽管从民族政策、政局变动、北族传统等观察角度出发,都可以对西魏北周进行官制改革的原因有所发覆,但不可忽视的是,西魏末年成立的六官体制,处于一个长期制度调整的延长线上,这一过程有着阶段性的重心变化。出于裁撤冗官的目的,大统十二年的省并尚书省郎曹改革为西魏的制度调整打上了现实主义的烙印。两年后,由全面推崇周制引发的依《古文尚书·周官》进行的高层官制调整,开始将改革方向引向《周礼》,其理论色彩
[摘 要]唐代“脚钱”是指官方的水陆运输费用,其中运输赋税钱物的脚钱是核心内容。唐前期赋税脚钱由百姓承担,官方向课户征收租庸调脚钱,按丁征收,数额以户等为差,有粟、米、布、绢、麻等折纳形态。唐后期两税等赋税脚钱名义上由官方承担,但实际上有多种支费方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水陆脚价各有不同,正州与羁縻府州的脚钱征纳形式亦有差异。为节省脚钱支费,减轻官民负担,官方曾实行赋税折纳、调整航运、和籴出粜、打
* [摘 要]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演进,既体现在部门改组与制度更迭的过程,也折射出工部局维持自身行政权威与合法性的需求。从部门改组层面而言,工部局卫生机构可溯源至卫生稽查员和卫生官的设置,此后历经卫生处、卫生委员会与公共卫生处等部门,人事关系与管理体制多有改变。从维持行政权威来看,工部局通过公共卫生管理与多个在沪机构产生联结,以换取司法、军事和海关体系对工部局行政的支持。由此可见,
[摘 要]1918年,北京政府海军部与日本三井洋行订约,允许其在双桥建造无线电台,此后双方多次讨论电台的技术变更问题,海军部担心受到讹诈而始终提防。当时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美国和日本关于无线电合同的外交争端,严重阻碍了双桥无线电台的工期和北京政府的接收工作。双桥无线电台的技术水平和通信能力亦受到各方质疑,这也成为交通部推进由美商另建电台的理由。北京政府并不掌握技术和外交的主导权,被迫成为美、日技术
[摘 要]民国时期长江三角洲米粮贸易中存在着诸多类别的米捐,其征收主体、征收方式差异很大,由此带来不同省份之间、米业内部、米业与地方政府之间围绕米捐征收产生的利益分歧和矛盾冲突也错综复杂。种类繁多米捐的存在,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米粮贸易密不可分。米业同业组织自主创设的米捐与时局不靖、地方政府控制力不强密切相关。米业同业组织还携手商会等商民团体,在地方政府屡次开征米捐时奋起折冲抗争,并最终取得部分
[摘 要]抗日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国共内战再起,战争制造了数量庞大的难民群体。地处华北入关要道的北平,成为难民的重要汇聚地。北平市难民数量庞大,生活维艰,不仅加重了政府的救助负担,而且严重影响到战后社会秩序的稳定。为重建战后社会秩序,北平市社会局作为官方唯一的救助机构,承担着社会救助的责任,增设难民临时收养所、难民临时招待委员会、北平市救济福利事业审议委员会等救助机构,同时推出收容、急赈、工赈及借
[摘 要]殖民地时期以来,印白种族之间的残酷冲突,殖民地政府对西部民众诉求的漠视,在宾夕法尼亚西部催生了一种武装自治的传统和诉诸暴力的偏好。不过,在爆发于1791年且持续4年之久的“威士忌酒叛乱”中,针对政府的民众暴力抗争在残酷性和破坏力上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一方面,施暴者通过高度仪式化的暴力活动,避免了严重的身体伤害;另一方面,地方社区凭借相沿成习的政治惯例组织抗议运动,防止了内战的发生。
[摘 要]奥姆斯特德案肇始于美国革命时期,前后持续三十余年。该案表明,在美国早期宪制舞台上,最高法院只是多种政治角逐力量之一,其权威相当有限,不能单方面最终决定宪法问题。各州还享有一定的宪法话语权,可以自主参与解决宪法争议,并拒绝承认最高法院的判决拥有最高权威和约束性。奥姆斯特德案为我们近距离观察美国早期宪制的实际运行机制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点。 [关键词]奥姆斯特德案;最高法院;宪制;美国早
[摘 要]李大钊《史学要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书写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事实上,学界对此书的重视,经历从“边缘”到“中心”的复杂演变过程。民国时期,《史学要论》作为一般性知识,用以启迪普罗大众的史学智识,由于多种因素,其影响尚未见大,甚至沉沦为边缘性文本;新中国初期,缘于史学关注面焦聚于“宏大叙事”,以及受时代“阶级话语”的规训,凸显其批判以“胡适派”为中心的实验主
[摘 要]始自17世纪,西方世界对中国医学和中国医学历史就产生了浓厚兴趣,逐渐形成中国医学史研究的传统并出现一批有代表性的学者,三百年间西方中国医学史的书写经历多种模式和观点的转变。21世纪初随着全球史转向,疾病史和医学史构成全球史叙事的一种模式。全球视野下如何定义“中国医学”和西方学者如何书写中国医学史,他们的关注点、方法论以及问题意识,对中国学者而言都是“他者”的眼光,具有参考价值。为了写好中
[摘 要]我们通常将《老子》第八十章中的“小国寡民”视为老子的政治理想,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从《老子》全书看,“小国寡民”的提法虽然只出现了一次,但该章内容能够在其他篇章中得到呼应。老子主张通过“致虚”“守静”把握万物的本真情态,既“万物并作”又“各复归其根”。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也应是复归于“朴”,“小国寡民”的素朴状态正是社会发展(“作”)之后的复归,因此,这一章所描绘的应是老子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