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甘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甘肃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习近平主席所概括的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在甘肃历史文化中就体现得十分显著和充分,即甘肃历史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连续性、锐意进取的创新性、坚定不移的统一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亲仁善邻的和平性。 [关键词] 甘肃历史文化; 地域文化; 中华文明; “一带一路”建设 [
[摘要] 丝绸之路自汉时开通以来,便是我国同西域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此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唐代时,更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西域文化和中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留下了灿烂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下,中外游艺文化的交流频繁开展,而中外游艺文化交流中的各类场所也自然为丝绸之路游艺沟通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对丝绸之路游艺文化交流场所进行研究,能够反映出唐宋时期中原地区对经丝绸
[摘要]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促进世界经济联动发展的科学构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的理论考量和深远的实践意义。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五个重点合作方向取
[摘要] 汉宣帝甘露年间破羌将军辛武贤征讨乌孙出师敦煌,是西汉中期汉与西域关系史上的大事。由于辛武贤最终未能出师西域,因此,史书对此事记载比较简略,但汉简文献对此却有生动记载。汉简反映出甘露元年(前53)辛武贤以西河太守的身份任破羌将军,甘露二年(前52)初到达敦煌开府治事,由于冯夫人杰出的外交斡旋,辛武贤于甘露三年(前51)十月从敦煌罢军。当时为备战乌孙采取的通渠转谷措施从甘露二年(前52)持续
[摘要] 关于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秦简《墓主记》的文本性质,学界多有争论。学者们从文学、历史与宗教信仰等不同视角考察,分别将其命名为“志怪故事”“邸丞谒御史书”“祠鬼”等。这些命名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展现文本的整体面貌。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来认识《墓主记》文献的“流动性”、文本的综合性以及文体的“嵌套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可以达到对文本的深度认识。《墓主记》文本可能因某种目的而专门设定了嵌套式结构,这
[摘要] 悬泉置是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西段设置的一处集官方接待、政令传达、邮书传递为一体的综合机构,即传置。从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相关饮食类文物和汉简记载,可知驿置为往来人员提供传食服务,所提供的传食种类主要有粮食、肉食、酱食、蔬菜、水果、酒饮和甜食等,可谓品种丰富。通过研究可知,传食者的身份有四类:外客、公职外出办差人员、奴隶和刑徒以及违规接待人员。悬泉置传食种类以及传食者相关活动、服务,既是对农耕经济
[摘要] 1943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截至1976年,文物研究所初步摸清了莫高窟洞窟的数量和内容,完成了492个洞窟的编号,并开展了石窟档案记录工作。1995年,敦煌研究院完成了北区735个洞窟的编号及洞窟调查工作。通过对1976年之前的洞窟调查档案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频次很高。莫高窟洞窟内容调查是一个不断完善、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
[摘要] 佛教出家主题作品是佛教文学书写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传世文献中,尤其是唐代佛教文学文献中,此类作品数量有限,难以揭橥史实。敦煌写卷中数量颇丰的佛教出家主题作品,既是敦煌佛教文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又是了解敦煌地区佛教传播的宝贵资料。敦煌出家类主题作品塑造了出家典范人物悉达太子同尘和光的形象,沟通僧俗,使民众亲近佛教,乃至发心出家。民众出家为僧时,通过吟咏辞亲歌辞抒发辞别父母妻子难舍难分的世俗情感
[摘要]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的油画教学,以敦煌传统绘画体系和“敦煌画派”油画家的探索成果为基础,通过整合高等教育、地域文化、民族艺术资源,推进传承与创新并行的专业化课程设置,形成了一系列有敦煌特色的油画教学阶段性成果,但专业的未来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当前应以2017-2024年的油画教学作为敦煌美术建设的学科案例,根据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探索敦煌美术学学科发展,建设具有敦煌美术内涵特色的
[摘要] 甘肃黄河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流经甘肃过程中甘肃两岸人民在与黄河长期共存共生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衍生出的黄河文化精神,在甘肃历史发展各个阶段都对社会演进、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当代更形成了具有庄严使命感的时代担当精神,迎难而上、与时俱进的锐意开拓、进取精神。进入新时代,甘肃要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精神,加强相关黄河流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用甘肃黄河
[摘要] 2023年4月11-15日,“黄河文化研究学术研讨周”活动在甘肃省白银市顺利举办。该研讨周对中华文明与黄河文明的关系、黄河岩画、丝绸之路、博物馆学概览等学术专题进行了系统探讨与热烈交流,并开展“历史与现实——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地域性”学术交流会,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研讨,并追索其实践价值。此研讨周活动提高了白银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意识,进一步明确了白银黄河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对未来白银黄河文化研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产业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两个部分。我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广大农村文化土壤,凝结着当地民俗文化的独特精神内涵,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广泛民众基础和天然亲和力。通过分析康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山花儿的起源、特点和传承现状,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提出如何在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中解决莲花山花儿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并促进乡村的经济建设
[摘要] 天水地区伏羲文化资源丰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资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伏羲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存在内涵挖掘深度不够、载体和主体逐渐缺失、缺乏特色创新等问题。可以通过深挖伏羲文化资源,统筹文化多元发展;拓展伏羲文化载体,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创新伏羲文化开发,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途径传承发展伏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天水地区; 伏羲文化; 文化传承 [中图
[摘要] 因地理环境相似,中亚人群长期进入河西走廊,并与华夏中原地区保持联系。这其中,月氏人很可能沿着绿洲频繁往来于东西方,并于先秦时期在河西走廊留下了如骟马文化这样的遗存。秦汉时期的昭武城(今甘肃临泽一带)很可能是月氏人西迁前在河西的某个政治中心。这个概念一直留存于月氏后裔的记忆之中,而且“昭武”美称广泛流传于内亚,因此,才有后世显著的“昭武九姓”。入华月氏横亘绵延于上古中古、丝绸之路,其后裔“
[摘要] 军事后勤是军事行动的物质基础,物资运输是军事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物资保障是实施战争的前提条件,对战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作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派驻各地的办事机构,利用自己公开“合法”身份,全力构建运输线路,完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后勤运输顺利开展,为抗日前线作战和陕甘宁边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 军事后勤; 物资运输;
[摘要] 体态语作为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是非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广泛开展,体态语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相关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长。以“对外汉语体态语”“汉语国际教育体态语”“国际中文教育体态语”和“跨文化交际体态语”为主题,在CNKI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仅新世纪以来的研究论文就有600多篇,主要围绕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有现象、有分析、有建议、有对策,
[摘要] 教材是教学的指南针,探索海外华校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有利于了解海外华文教学的现状和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通过对六大洲33个国家175所华校中文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考察研究,并结合一线华文教师教材使用反馈发现:海外华校存在混用汉语母语和二语教材的现象,且这两类教材不适用于华裔学生;另外,现有华文教材的质量有待提高。基于此,建议华文教材的编写不仅要以华裔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现实基础,同时,要以汉语本
[摘要] 蒙古国中文教育发展历经初创期、恢复期、快速发展期。中蒙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为蒙古国的中文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中国是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经贸驱动是蒙古国中文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蒙古国宽松的教育政策及语言政策为中文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蒙古国中文教育发展“量”“质”齐增,孔子学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整体呈现私立化、低龄化趋势,多元合作助推“中文+”发展。目前,
[摘要] 甘肃省博物馆藏《二万五千里长征记》出版于1938年,是最早记述红军长征历史的单行本图书之一。书的主要内容为长征的大致经过、重要战役的情形、长征中的轶事和人物,并附有红军第一军团西引中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是极为珍贵的红军长征第一手资料。《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为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西北教育委员会藏书,后入藏甘肃省博物馆。这类“新善本”对弘扬建党精神、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关
[摘要] 肩水金关是迄今为止在河西走廊考古发现的唯一汉代长城关塞遗址,其所关联的居延汉塞是汉代土质长城的典型代表,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肩水金关以纵深防御需要为前提,在充分考虑水源补给和长期驻守等因素的同时,“因地形地势,用险制塞”而建,在历史上发挥了“以关为锁,锁控漠北;以关为扣,关联塞防;以关为卡,严密控制;以关为窗,促进交融”等重要作用。当前,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实施背景下,要通过管控保
[摘要] 新疆萨恩萨伊墓地第三组是萨恩萨伊类型晚期遗存的重要代表。萨恩萨伊墓地第三组与乱杂岗子—半截沟遗存有较多相似之处,二者分布地域相邻,后者在时间上较前者略早,故可认为乱杂岗子—半截沟遗存是萨恩萨伊墓地第三组的主要来源;萨恩萨伊墓地第三组与卡拉苏克文化、察吾呼文化、苏贝希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铜器方面更为突出,应当是萨恩萨伊墓地第三组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这些文化存在着交往与交融。不同人群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