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进了书店,迎面便是一摞摞“励志书”。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过去我还真不知道有所谓的“励志书”。之所以开了眼界,是因为书店专为它们开辟了一个专柜,所有“成功人士”的传记、秘诀、心得、经验、奋斗史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等等统统归在“励志”名下。 读“励志书”的最低也有高中毕业以上的文化水平,这样看来,他们在高中、大学里就很少甚至没有受过“励志”教育,没人激励过他们志气,以至于出了校门还需补这堂课,这立
我不知道平常大家看什么样的杂志,但我会常常看很多香港的流行杂志,像一些周刊、八卦杂志、娱乐杂志我都很爱看。 这些杂志里面通常每一期都会有一些固定栏目,介绍一些名人、家居。例如,介绍一些出自名师设计、特别雅致、特别好的那种房子,这些介绍中的房子内部,永远是干干净净、非常漂亮;家具也非常昂贵,意大利、德国名师设计;如果是名人的家,照片上的这些名人都是很骄傲地坐在沙发上,并且呵呵地笑。 我发现,看了
古之“雠书”,犹如今日的校对工作。 纸张和印刷术发明以前,古人书籍全凭抄写流传,又都是抄写在简帛上。且不说抄写时不免有漏字、错字或添字(衍字),即便一字不差,写于竹木之简,屡经翻读,时间一长,则简有断折,册有断编,造成断简、缺简、错简,文句不连,前后失序。因此,整理古籍,校勘文字就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历朝历代还设置相应的机构负责这项工作。 古代,朝廷收集的图书都藏在内廷,如西汉藏于东观。由国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手就是摇摇篮的手。 让父母重视幼儿的精神成长,让父母意识到幼儿阅读的重要性,让父母学会怎样给孩子选书、读书,在这些父母需要的时候,提供有效帮助,这是目前阅读推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做“阅读地图”、做新父母学堂的基本用意。 好的儿童阅读书目,对培养阅读兴趣、形成全面而合理的阅读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在早期接触到那些美好的童书,儿童才能够真正热爱
姑父没文化,他狡辩的功夫无人能敌,一犯起浑来,村干部都躲着他,用当地的话说“穷横穷横的”。就因为他能干一手好活,别人干不了的他都能做到极致。 我从哈尔滨到海城车站再见到他时,他还是壮汉。下半夜赶着毛驴车来城里接我,飞也似的颠簸在从城里到乡村的搓衣板路上,把我的胃都快从嘴里颠出来。夜幕沿着风的方向流动,到了柳镇村口才听见了第一声不知谁家的公鸡撕裂般的鸣叫。 天亮我才注意到,院有两个猪圈,石头墙。
好人能创造好人:好老板创造好职员,好老师创造好学生,好朋友创造好朋友。 许多人的心好比两只箱子,一只藏着恶念,一只储存善念,两只箱子都闭得紧紧的,全看你打开的是哪一只箱子。它究竟是要帮助你、成就你、激励你,还是要出卖你、轻蔑你、毁坏你,有时是临时随机而定,那要看你的言行举止诱发了它什么样的动机。 君子应当每日“三省吾身”,问的是: 今天,我说过愤世嫉俗的话,使人家觉得对我无须遵守仁义道德的原
甫开眼,透过风痕雨迹的玻璃窗,辄见美丽的白云天——说庸常也庸常、说神奇也神奇,随你怎么想:开启这平凡而又平常的一天,坐拥24小时的“豪奢”。这在天文学上有个别致的叫法,“一个太阳日”。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仿若与太阳肩并肩。可否就此得寸进尺,把这海波也似的青空、悠悠往复的白云,作为这个“太阳日”热情迎接我的前导队?——脑回路果然比较清奇,与阿Q有得一拼,遂得大欢喜。一骨碌从榻上爬起,打开窗,与晨风撞了
母亲从小没进过学堂,只认识自己和我父亲的名字。 虽然母亲没念过书,我却觉得母亲很有文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艰难,温饱不易。父母膝下三子两女,父亲中年病故。母亲含辛茹苦,节衣缩食,将清贫如水的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我们没挨过饿,没受过冻,没失过学。 母亲恪守礼训,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尊兄护弟,忍让宽容,友善邻里,良善贤惠,知情达理…… 我知道,母亲的文化藏在她耳熟能详的谚语里。 母
最近总觉得生活在重复上演。阳台上刚晾晒好的衣服、床单,撇过头去就看见它们被风吹起又落下;站在阳台上能看见高的天白的云,还有红屋顶;手机里的歌不停歇地回响,伍佰在嘶吼,朴树在吟唱。一种不可名状的独属于穷困潦倒又喜欢异想天开的年轻人的苦闷情绪,在绍兴、丽水、宁波等地的出租屋里,在我24岁,26岁,28岁的年纪里不断翻滚、游荡。 这些情绪是有味道的,介于苦咖啡与甜豆之间,融合了茶的涩味,某瞬还能尝到薄
看人对事,要看大节。明吕新吾《闺范》:“大节有亏,则众长难掩。”如同一件白衣服上抹了一大块黑色,洗不掉,擦不净,分外显眼。 唐朝宰相狄仁杰,声望大得很,后人创作推理小说《狄公案》,把个狄仁杰塑造成中国版的福尔摩斯,狄仁杰的知名度如同坐了火箭一般飙升。然而狄仁杰为政时,却爱打小报告,排挤与其同为宰相的娄师德,惹得女皇武则天都看不下去了,直接问狄仁杰:“知道你这个宰相是怎么当上的吗?”狄仁杰大言不惭
艺术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多么伟大的艺术成就,也是在前人的劳作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使像如此辉煌的艺术精品——《红楼梦》也不能例外。在结构上,《红楼梦》是平地起楼台,并非再创作,但如果没有历史上前几种长篇小说,特别是《金瓶梅》一书的出现,《红楼梦》是很难产生的。按照《红楼梦》开端所写,一会儿叫“风月宝鉴”;一会儿叫“金陵十二钗”,又叫“情僧录”,又叫“石头记”。可以断言,这部小说,是长期经
自古道:今儿个晚上脱了鞋,不知明日穿不穿;天有不测的风云啊!为留名千古,似应早早写下自传;自己不传,而等别人偏劳,谈何容易!以我自己说吧,眼看就快四十了,万一在最近的将来有个山高水远,还没写下自传,岂不是大大的一个缺憾?! 可是,说起来就有点难受。自传不难哪,自要有好材料。材料好办;“好材料”,哼,难!自传的头一章是不是应当叙说家庭族系等等?自然是。人由何处生,水从哪儿来,总得说个分明。依写传的
小时候中学或师范的语文老师讲鲁迅《故乡》,犹如政治老师上思想教育课,大道理满天飞,满堂灌,任由我们昏昏欲睡。他们从来没有讲过,《故乡》的出现标志着鲁迅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成熟期。也标志着“中国开始了本质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是日本学者藤井省三说的。 在《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的《引言》中,藤井教授还说,1921年《故乡》发表不久即编入中学国语教科书,1923年收入《呐喊》一书问世,更引起
1、定义人类文明的方式有很多种,我比较关注的是人类各个阶段的食物来源问题,这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是首要问题。 不同的食物来源或生产食物的动力来源决定着不同的文明形态。因此,我定义人类文明依次经历了采摘(狩猎)文明、农业(畜牧)文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当前正处于商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交界,未来还将迎来智能文明。 2、采摘和狩猎本质上都是采集食物,畜牧和农业本质上都是复制食物。畜牧是较为低效的对动物的
曾有人说,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是一眼能分辨出来的,在他们身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那么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一起看看答主们的分析。 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 答主:于游 1、我读到《天龙八部》里面阿朱阿紫的时候,会觉得,不就是个随随便便的名字嘛。 朋友:哇,金庸真是个厉害的人,有个成语叫恶紫夺朱,结合到情节来看,这两个名字还真是取得有意思! 读书的趣味,有明显的差距。 2、
一个辣椒让你看到辣。一群辣椒拥在一起,让你看到的就是红。圆润的身子细细的尖儿,红得反光。旁边是粗大的白萝卜。一个萝卜让你看到脆,一群萝卜就让你看到白。多看一会儿,仿佛是一个裸体,你会不好意思。 空心菜,一根叠一根。一群绿色的瘦高的孩子做游戏,一个趴在另一个身上,很厚的一摞。每棵菜都有了生命。是拥挤赋予了它们生命,就像大海让每一滴水拥有了生命。生姜如伸开的手掌。五个粗短的手指头。或者三个、四个。一
提到古代的城市,你可曾想到“骊山晚照披秦地,曲江流饮绕长安”的辽阔,“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的繁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疏寂,“殿宇丽雄气势宏,神奇建筑罕相争”的辉煌…… 都说“建筑是社会的镜子”,而城市又是社会的载体。不能脱离城市看建筑,更不能脱离社会看历史。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在历史上曾留下极其丰富而珍贵的遗产,取得过杰出的成就。 中国古代城市有
里,是秦汉以来最基层的自治单位。很久以前,生产力极端落后,再加上更早的部落社会时代,人,是不适合独居的,一来独居抵御风险的能力弱,二来也不适合集中管理。所以必须要群聚,以集中起来提高生存和管理能力。 大家可能会问了,穷的温饱都没解决的年代,有啥管理需求啊?要知道不论是部落时代,还是王朝时代,一个部落或者王朝的国家级行动,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每一户身上。 比如,出征、御敌、上交财务,供应脱产的贵
城市书房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13年。经过半年多的设计,张家港市第一家24小时图书馆驿站正式开门。2014年4月,温州市24小时实体型自助图书馆试开业。2015年,扬州市“零门槛、不打烊”图书馆对读者开放。而“城市书房”是2015年温州文广总局和图书馆从公开征集的280个名字中选定的,并被注册了商标。随后几年,城市书房从长三角呈燎原之势蔓延到全国各地。 各地建设城市书房布局都充分考虑人口密度、布点
前几天回老家,门前的大道正在翻修,又赶上阴雨连绵,道路上满是泥泞,无奈只能将车停在家西边胡同的北头,穿过胡同回家。走到胡同的半道,再往前走也全是泥。女儿嚷嚷着要回到车里。我只能给爸爸打了电话,不一会,爸爸便开着电动三轮车来接我们。坑坑洼洼的胡同里颠簸不断,两个没坐过三轮车的孩子却乐得笑开了花,每颠一下,就咯咯的笑个不停。而我看着已经几年没有走过的胡同,思绪早已跟随着记忆回到了那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把这种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干得远近闻名。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杨七;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杨七杨八,好赛哥俩,其实却无亲无故,不过他俩的爹都姓杨罢了。杨八本名杨巴,由于“巴”与“八”音同,杨巴的年岁长相又比杨七小,人们便错把他当成杨七的兄弟。 不过要说他俩的配合,好比左右手,又非亲兄弟可比。杨七手艺高,只管闷头制作;杨巴口才好,专管外场照应。虽
鲁迅不喜欢明朝,一句“无赖儿郎”说得我大呼痛快——我也不喜欢明朝,因为我以为明朝是秦朝的借尸还魂,明清以后的政治,骨子里全是法术势,并由此造就了邪魅的世界和中国人骨子里的奴性。 但明朝有一个人我却喜欢,这个人就是王阳明王守仁。喜欢他也还不是因为他的思想,而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方式。 我们来看看《传习录》下阳明先生弟子陈九川记录的这一则,看他何等活泼: (陈九川)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曰:
孙随笑偶尔会想起童年的某个下午,那个叫她胸口发紧,嘴唇发干,眼眶发热的下午。 那个下午,一脚踏进供销社深阔的大门,孙随笑当即有了新发现,她看见一只蝴蝶,不,两只蝴蝶停在堆放着碗碟、水果糖、铅笔、线绳的玻璃柜台中,孙随笑悄悄走过去,为看得更清楚,她把脸紧贴在柜玻璃上,她看清两只蝴蝶正扇动着翅膀,微风正从蝴蝶翅膀上来,叫孙随笑闻见淡淡面条花的香气。视线扩大,孙随笑看清蝴蝶是停在一双鞋上,淡绿色塑料条
退休后,老谭常来河边,做一闲闲钓者。不过,老谭不寂寞——常来钓鱼的,还有老莫。 春日,日光柔暖。河静静流淌,水波不兴。有水草探出水面,搅起细细涟漪。日光在水面荡漾,迷离如幻。 鱼漂,一红一绿。红的属老莫,醒目;绿的属老谭,如其人,低调。 红色鱼漂颤动,倏地没入河水。老莫起竿,白鲫徒劳甩尾,乖乖入了老莫的网。 老莫笑:“谭兄,不动心吗?” 老谭也笑:“能钓这满河清风,足矣。” 老莫叹服,
一 院子外的田里,金黄色的油菜花灿烂盛开,从田垄上满溢出来。“啪啪”,油菜花仿佛金色的尘埃在空中起舞。 原来,那是一群惊慌的麻雀同时从花田中起飞。 我每天坐在桌子旁,仰望这一群麻雀。久而久之,就连哪一只住在哪一个洞里都能一一区分开来。尤其是住在西端的那只麻雀,一眼就能认出来,因为它只有一条腿。十有八九,是在小时候被野老鼠咬断的吧。 麻雀的巢,大部分是用马房和农家储物室前散落的麦秆建造的。但
提到《楚辞》,一定会想到屈原。一般人认为《楚辞》就是屈原写下来的诗,这样解释也对也不对,因为《楚辞》中其实包含两部分不同的内容,其中的《离骚》基本上是屈原自传体的一首长诗,描写他的祖先是谁,生长在哪里,他自己性格、生命的状态;《楚辞》的其他部分,比如说《九歌》,是很多神话故事的描绘,有东皇太一、云中君等,可能是当时楚国民间本来就有祭祀的歌词,而屈原只是一个修改者。因此《楚辞》可能是屈原的创作,也可
一进教室,突然看见公布栏上赫然贴着鲜红的“100”,我不觉一惊:啊,离中考只有一百天了! 一切恍若昨天。记得刚升入初中时,我们怀着希望、带着憧憬来到学校。美丽的校园、多彩的活动、和蔼的老师……这里的一切都让我们入迷,令我们流连,使我们倾心。年少的我们立下了豪迈的誓言: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傲。 三年来,为了一个目标,为了一个梦想,校园里、操场上、宿舍中,到处留下了我们奋斗的身影。如今
最近上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让唐诗又火了一把。盛唐气象自是群星璀璨,万邦来朝。影片通过动画的形式将那个时代的一众巨星串联起来。该片最大的特点是以高适为视角,以李白天马行空的一生为主线,刻画了与之相关的几位诗人名士的华彩人生,也暗寓了诗人名士们的命运。李白与高适,一个是天纵奇才,一个草根逆袭,一个高蹈出尘,一个是循规蹈矩。如果没有那场安史之乱,诗人的队伍里出不了那个官位最高的渤海县侯,“轻舟已过万重
我时不时把自己的灵魂从身体里抽出来。 每次抽出灵魂的时候都是在夜里,一定要关灯,为了防止我的灵魂四处游荡,我会把门窗关紧,拉上窗帘。我喜欢完全黑暗的房间,一个人坐在床上,裹紧被子。刚开始一定要坐在床上,不要躺着。坐床上是思考,躺床上是感受,完全不一样。 我感觉我的灵魂是有形状的,是具体可感的,像褡裢袋,又像波斯猫,从我身上抽出来的时候是长条形,有弹性,表皮光滑,肉眼看不见,但闭上眼睛能看见。
很多人希望我谈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教育。 有些时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对我们的教育意义不亚于任何的系统教育,这些小事还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它们,我学习到很多在课堂和实验室里以及在工作中学不到的东西,它们对自我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最后1%做好 我高中的时候,有一年开运动会,没有比赛的同学照例要看比赛,为运动员们做好后勤服务,不允许私自回家。但是并没有那么多服务工作可以做
这是一个怎样的去处呢?这里并不远,却喻示着遥远;这里是简朴的农村,却发散着文化的气息。 清明节后的第一天,阳高县文联的一次采风活动,第一站先去杨塔村观览辽代砖塔,早就有人盼着要去一趟了,这次让他们如愿以偿。下一站的去处,余主席略带神秘地说,我们去去马家皂村,大家熟悉的大作家,我们的老乡,我们的文友阎雪君就在他的老家马家皂村等我们。大家一听先是愕然,然后一阵热烈的掌声。 从杨塔村出来,中巴车继续
闲翻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发现周氏晚年对于平生所作文章,多有评价。摘抄其中若干,不难看出其晚年认识,与外界的评论,是颇不一致的,这也是很值得关注的事情。周作人一生写了很多闲适的文章,但在《知堂回想录》中提及的并不多。或许在周作人看来,这种“吃茶喝酒”的文章,读与不读,关系并不重要。在《故乡的回顾》一节中,谈及故乡的风物名胜,写到他的故乡绍兴的一些名物,可以引诱他追忆过去,由此便提及了他在一九三八
多年前,在一个飘着雪的六月天,我来到了一个无比陌生的地方。 我不记得从康定城到那里的路程是怎样的情景,只觉得汽车行驶在宽阔无比的道路上,路的两旁是茫茫的绿野,不时有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雪峰,在远处默默地矗立着。汽车时而行驶在笔直的水泥公路上,时而行驶在崎岖无比的盘山公路上。我在清醒和睡意朦胧中来回转换,有时望着窗外那大片的单调景色,陷入对过去的记忆之中。 那是几个月前,我参加了一次招聘教师的考试,
位于挪威西海岸的索马洛伊岛,地处北极圈,每年有长达四个多月的极昼和极夜。极昼和极夜来临之际,时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常常在凌晨四五点见到红日高悬,无法精准感受时间的流逝。 索马洛伊岛的居民想抗衡这份“无声的逝去”,不愿意被时间操控人生。他们将钟表砸烂,将一切与时间有关的记录删去,凭借本能生活。于是,索马洛伊岛成了“全球唯一没有时间的地方”。 没有内卷和996,日子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如果没有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没有哪一个著名建筑或工程奇迹能离开蓝图的指导和规范而凭空产生,这充分说明了蓝图的重要性。 蓝图的称谓最初来源于一种蓝底白线的工程图纸,蓝图在许多时候也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如计划、规划、希望等。那么,蓝图为什么是“蓝底白线”?如今,数字技术的普及已让蓝图绘制变得轻而易举,甚至无纸化数字时代已经到来,“数字蓝图”的未来图景如何? 一抹深邃的“蓝”,惊艳了设计师的图稿 设计图
15世纪90年代,在一张比现代标准信纸略大的画纸上,达·芬奇极其严谨细致地画下了一个充满神秘隐喻的图像——一个卷发赤裸的男子展开四肢,站在重叠的方形和圆形中间,这就是《维特鲁威人》。彼时,他正全神贯注于研究个体的灵魂。 达·芬奇将“宇宙缩影理论”付诸画笔,透过《维特鲁威人》传达一种隐秘希望——或许我们能够理解自身如何存在于这宏大的万物体系之中。 在1489年初,他锯开了一颗头颅。 那真是一件
由于大同地处塞上,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因此大同人的饮食习惯亦受到农业生产条件的限制。过去,这里的居民,在冬春两个季节以腌菜为主要菜肴,夏秋方有鲜菜。全年以小米、莜面、黄米为主食,但制作烹饪也颇考究,色味俱佳,清香可口。每顿饭一般都要摆四五碟小菜,盛上笋根(苤蓝)、红白萝卜等腌制的小菜以及葱花、蒜瓣、辣椒、山药蛋丝。夏秋时再搭配上调茄子、凉拌青豆角等。主食中,小米一般做成稠粥、稀粥、干米饭食用,也磨
多年前游大同,从北京自驾前往,翻山越岭,穿过多条漫长山中隧道,恰逢假期,时不时堵在隧道中几十分钟动弹不得,所以觉得大同很远。再加上当时云冈石窟人满为患,悬空寺旁的公路寸步难行,留下的观感,不过是走马观花。 今年赶在五一假期前,千里走“淡季”,再赴大同,因为途经河北怀来鸡鸣驿短暂停留,因此绕开了满是隧道的高速,到达大同时竟无一处隧道,一时间竟误以为此大同非彼大同。订了城墙根的民宿,价格实惠,再去云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梁、陈两位先生对新中国的首都作了科学的规划。完整保护北京老城区古都风貌的前提下,另外规划北京市的新城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梁陈方案”没有被采纳。 梁思成眼见古建筑一片一片的消失,向时任北京市长说道:五十年后,历史终将证明,
说起大同,你会想到什么? 历史知识丰富点儿的,能想起云冈石窟,影迷会想起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武侠爱好者能记起北岳恒山派,而吃货心里,或许第一时间浮现的是“山西大同刀削面”。 虽然时常会被直接简化为“山西刀削面”,但它与黄焖鸡米饭、兰州拉面、沙县小吃一样席卷中国街头小吃市场,作为发源地的大同,是一座被低估的美食之城。 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往返大同,究竟能尝到多少美食? 刀削面 大同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