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基于中西医结合临床特征探讨心力衰竭病人心源性死亡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Nomogram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4月—2022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心力衰竭病人200例,根据200例病人1年内有无发生心源性死亡分为心源性死亡组(27例)和非心源性死亡组(173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中西医结合临床特征独立影响因素,并基于回归分析法构建预测模型,使用R语言软件绘制对应的Nomogram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检验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医特征中的中医证候类型气虚证、血瘀证和中医辨证分期、应用中医康复运动,西医特征中的病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合并心房颤动均是心力衰竭病人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 ,基于以上8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Nomogram模型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72,最佳截断值0.346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05,0.886,模型的区分能力良好。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027,校准曲线贴合理想曲线,表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性能,模型较为可靠稳定。结论:心力衰竭病人心源性死亡受气虚证证候、中医辨证分期、红细胞计数、合并心房颤动等中西医结合临床特征影响,基于以上8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Nomogram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为临床制定预后方案、预防心力衰竭病人心源性死亡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基于证候热力学理论探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红外热图与超声心动图的关联性。方法:在参与本研究医院的中医治未病中心、中医门诊部等筛选出冠心病稳定期痰瘀互结证病人277例,采集其红外热图和超声心动图,获得体表胸部区域、经络、腧穴的热差值数据与超声心动图数据,同时对红外热图数据和超声心动图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左劳宫穴△T和右内关穴△T与升主动脉内径呈正相关,任脉△T和心下△T与收缩末期内径呈负相关,左右内关穴T差值与心搏出量呈负相关,左右心俞穴T差值与舒张末期容积呈正相关,正面躯干和背面躯干△T与右房内径呈正相关,左右大陵穴△T、左右劳宫穴△T、左右神门穴△T和右内关穴△T与二尖瓣瓣口面积呈正相关,左右内关穴△T差值与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呈正相关,左右胸△T差值与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与肺动脉内径呈负相关,且以上结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红外热图中左右胸部△T差值、左右心俞穴△T差值和左右内关穴△T差值都是心脏功能状态的特异性评估指标,左右胸部T差值反映了左心收缩功能,左右心俞穴的△T差值反映了心脏的前负荷,而左右内关穴T差值反映了心搏出量。差值越大,心脏功能越差,供血能力越不足,因此,对于临床评估心脏供血能力、完善临床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冠心病进行早期预警筛查、辅助诊断等,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炙甘草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主要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Batman-TCM、中国知网(CNKI)、PubMed等数据库,筛选炙甘草汤的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VMC的疾病靶点,获取成分与疾病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互作关系,并通过Cytoscape3.9.1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和“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利用RStodio工具包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取潜在作用通路;最后通过AutoDock软件进行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筛选出炙甘草汤163个活性成分、917个成分靶点;VMC相关的疾病靶点831个,与炙甘草汤的交集靶点共有167个;其中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赖氨酸、槲皮素、豆甾醇、γ-氨基丁酸、β-谷甾醇等,核心靶点包括核转录因子p65亚基(RELA)、蛋白激酶B1(AKT1)、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因(CASP3)、JU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5个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接效果,其中槲皮素对接效果最好,以氢键结合为主。结论:炙甘草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对VMC发挥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基于Meta分析的方法,估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痰证的证候分布频率,为后续证候学研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2月7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核对,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横断面研究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横断面研究,涉及1082例冠心病PCI术后伴焦虑和(或)抑郁状态病人,其中,痰证的证候分布频率在17.5%~46.2%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痰证的证候分布频率为 29%[95%01(21%,36%)] 。亚组分析发现,焦虑抑郁检测量表类型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而性别、地区、焦虑抑郁分组对痰证分布影响不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痰证是PCI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病人的重要证候,其分布频率较高,与临床实际相符。
摘要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肌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对细胞焦亡信号通路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gasdermin D(GSDMD)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腹腔注射阿霉素建立心肌损伤模型,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分别给予 10,20,40mg/kg 丹参多酚酸盐腹腔注射干预。4周后超声检测心功能指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观察,检测心肌组织抗氧化指标、MAVS-NLRP3-GSDMD信号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丹参多酚酸盐干预可以显著升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室舒张/收缩末期内径,逆转左室短轴缩短率升高,升高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降低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抑制丙二醛(MDA)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模型组大鼠心肌结构紊乱、排列无序,大量细胞发生肿胀和坏死,炎症浸润严重,伴有空泡,丹参多酚酸盐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减少细胞肿胀、坏死,减轻炎性细胞浸润,且随着剂量升高,改善效果增强。模型组大鼠心肌GSDM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NLRP3、MAVS、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 P<0.05 ),丹参多酚酸盐干预可以下调上述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以减轻阿霉素导致的心肌毒性,并下调MAVS-NLRP3-GSDMD信号通路,减轻心肌细胞焦亡,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慢性间歇缺氧(CIH)大鼠模型,探讨其可能引起内皮功能受损的机制,以及一氧化氮(NO)供体L-精氨酸对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与CIH组(18只)。将CIH组置于间歇低氧舱内,每天持续8h,共6周。对照组大鼠置于常氧舱( 21% )。6周后,每组大鼠随机选取6只,采集其血液和肺组织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3-硝基酪氨酸(3-NT
摘要目的:探究益智通脉颗粒及其拆方通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5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全方组、补肾方组、通络方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构建VD模型。术后12d全方组、补肾方组、通络方组接受相应药物干预,持续 28d 。于术后第7天、给药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通过苏木素-伊红(HE)、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
摘要综述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现代常见的急危重症,也是当前我国疾病负担的重要来源。其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缺血缺氧导致的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临床上,中医基于辨证论治本病,收效良好。然而,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如何关联尚未明确。
摘要综述沙棘化学成分及抗心肌缺血缺氧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沙棘为蔷薇目胡颓子科药食同源植物,其用途广泛并作为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在沙棘中起主要生理活性作用的为酚类化合物,沙棘中的酚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和酚酸类,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和心肌细胞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沙棘是一种重要的抗心肌缺血缺氧药物,沙棘及沙棘提取物通过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等方式展现了广泛的心血管药理作用。沙棘中黄酮类含量高,可以调节酶活性,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应激功能,这些功能均参与沙棘的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推动并丰富沙棘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过程贯穿病变始终。类似于其他炎症反应,AS的炎症过程中包含许多功能不同的炎性细胞和炎性因子。以免疫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功能为重点,综述近年来AS炎症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为其抗炎治疗提供依据与新靶点。
Keywordschronic heart failure; ventricular remodeling;myocardial fibrosis; signal pathway; review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以心功能下降和(或)心室重塑为特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心室重塑和心肌细胞纤维化是心力衰竭(HF)病理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研究其潜在信号通路机制对HF的靶向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研
摘要综述中药通过平衡胶质细胞的极化、抑制炎性因子、调控信号通路改善炎性微环境、促使髓鞘再生的作用机制。脑卒中后神经修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灰质神经元上,对白质完整性修复关注较少。缺血性脑卒中后白质完整性破坏,脱髓鞘发生,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脑白质是由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包裹轴突形成髓鞘而构成,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干细胞,其可再生新髓鞘的特点是脑卒中后神经修复的靶点之一。而中药可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炎性微环境的调控促进髓鞘再生而发挥疗效。
摘要综述补阳还五汤及其单味药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补阳还五汤治疗VD的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补阳还五汤及其单味药治疗VD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发现补阳还五汤治疗V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神经递质水平、调节突触可塑性、保护神经元和改善脑循环等相关。补阳还五汤中单味药治疗VD的主要成分为异鼠李素、阿魏酸、藁本内酯、当归多糖、川芎嗪、芍药苷、红花黄色素、蚓激酶等,可通过抗炎、抗氧化损伤、调控细胞凋亡与自噬、调整胆碱能系统、逆转 Ca2+ 超载、抑制细胞毒性等机制改善VD病人的临床症状。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徐燕教授治疗心悸病临床用药经验特色及规律。方法:搜集2020—2023年就诊于徐燕教授门诊的有效心悸病病案,采用Excel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应用RStudio(4.3.2)对方药数据库进行中药频次、关联规则、中药功效频次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徐燕教授治疗心悸病542首中药处方,频次排名前5位的疾病分别是室性期前收缩、单纯性心悸、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高血压,涉及中药248味,使用频次100次以上的有44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茯苓、人参、半夏、桂枝、甘草、白术、丹参、川芎、珍珠母、当归。中药功效分为19个类别,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补虚药。关联规则分析获得43对药物组合;核心药物组成共11对。结论:徐燕教授从调畅情志,治心为主、兼顾他证,调理中焦,顾护脾胃等方面治疗心悸。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方治疗冠心病血脂不达标病人痰湿阻遏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冠心病血脂不达标属痰湿阻遏证病人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予健脾化痰方联合阿托伐他汀,连续给药8周。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痰湿证症状积分、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积分、血脂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中医痰湿证症状积分、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积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明显下降( P< 0.05),治疗组脂蛋白(a)Lp(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 P< 0.05),HDL-C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痰湿证症状积分、冠心病心绞痛症状积分及血清TC、LDL-C、非HDL-C水平降低(P<0.05),中医痰湿证症状积分及冠心病血脂达标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健脾化痰方能有效降低病人痰湿证症状积分及心绞痛症状积分,进一步降低血脂水平,提高冠心病血脂达标率,治疗冠心病血脂不达标痰湿阻遏证病人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铁代谢与心肌纤维化的关联。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4月于我院心脏病科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59例和无冠心病病人90例。统计病人基础特征,包括年龄、男女比例、是否吸烟、体质指数(BMI)、高血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血清肌酐(Cr)和糖尿病状况、病人住院期间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集病人5mL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静脉血浆铁蛋白、血清铁、胶原蛋白I、胶原蛋白Ⅲ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水平。结果:与无冠心病病人相比,冠心病病人血清铁蛋白、NT-proBNP、胶原蛋白I、胶原蛋白Ⅲ、 α -SMA、Cr、LVEDD明显升高,LVFS和LVEF明显降低。铁蛋白水平与NT-proBNP、胶原蛋白I、胶原蛋白 ??α -SMA、LVEDD呈正相关,与LVFS和LVEF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铁蛋白与NT-proBNP均为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NT-proBNP、铁蛋白单独及联合检测均可预测冠心病的发生,铁蛋白、NT-proBNP二者联合检测预测冠心病的特异度高于NT-proBNP、铁蛋白单独预测。结论:冠心病病人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冠心病病人心肌纤维化以及预后的关键预测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性期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4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STEMI病人,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预后不良组(29例)和预后良好组(51例)。比较两组一般特征及血清GDF-15与IL-6水平变化。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血清GDF-15、IL-6水平变化与MACE的关系。结果: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等一般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入院当天、第1天和第7天,预后不良组GDF-15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 P<0.05 );入院当天、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预后不良组IL-6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 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DF-15和IL-6的表达水平与MACE的发生呈正相关( ?<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不同时间点的GDF-15和IL-6水平均可用于判断MACE的发生。GDF-15在不同时间点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7,0.678,0.638,0.634和0.696( P<0.05 ),而IL-6在不同时间点的AUC分别为0.698,0.706,0.700,0.665和0.648( P<0.05 )。结论:GDF-15和IL-6在判断STEMI病人MACE发生和预后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且GDF-15在敏感性方面优于IL-6。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尿白细胞介素(IL)-18水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急性肾损伤(AKI)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病人109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PCl。记录PCI术后AKI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对比两组术后即刻及术后2、6、12、24h血清肌酐、尿IL-18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尿IL-18水平对PCI术后AKI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PCI术后48h,23例病人血肌酐水平较基线值升高 ≥0.3mg/dL(26.5μmol/L) 将其纳入AKI组,其余86例纳入非AKI组。AKI组糖尿病占比、造影剂剂量较非AKI组高( P<0.05) ;两组术后即刻、术后2、6h血清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KI组术后12、24、48h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术后即刻且高于非AKI组( P<0.05 ;两组术后即刻尿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KI组术后2、6、12、24h尿IL-18水平高于术后即刻且高于非AKI组( P< 0.05)。以术后2h血清肌酐、尿IL-18水平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后2h尿IL-18水平预测冠心病PCI术后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0.837[95%01(0.754,0.901) ,高于术后2h血清肌酐的AUC0.523 95% CI(0.425,0.619)。结论:冠心病病人尿IL-18水平可预测PCI术后AKI风险,术后早期监测尿IL-18水平有助于早期识别AKI。
摘要目的:探讨化痰脉通片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痰瘀互结证病人抗氧化作用的机制。方法:选取2020—2021年我院成功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5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与治疗组(2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脉通片口服。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I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醌氧化还原酶1(NQO1)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血清ox-LDL、MDA含量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血清Nr2、NQO1、SOD含量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9% ,对照组为 58.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化痰脉通片可以提高Nr2水平,激活Nrf2通路及SOD、NQO1下游因子,从而达到维持机体氧化还原平衡的目的;降低炎性因子OX-LDL、MDA浓度,减少炎性因子的产生与释放,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术后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二维联合三维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估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心肌活性的价值,为临床提供无创评估心肌活性的新方法。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因冠心病左室心功能不全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36例,于术前、术后采集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动态图像。以术前室壁运动消失及反向运动心肌节段且在术后无改善作为定义非存活心肌的金标准,对比非存活心肌与存活心肌术前二维、三维应变参数。绘制应变参数及联合参数在诊断心肌存活性价值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其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结果:最终纳入病人29例,321个节段定义为存活心肌,39个节段定义为非存活心肌。非存活心肌组二维及三维应变参数绝对值均较存活心肌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心外膜下心肌纵向应变(LSepi)与三维面积应变(3D-AS)鉴别存活心肌与非存活心肌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一 5.5% 和 -10.5% ,其对应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 87.2%.62.9%.68.3% 和 89.7% 、 75.1% ) 76.4% ,AUC分别为0.794和0.87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Sepi和3D-AS联合诊断效能最好,其AUC值为0.904,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 84.6% ) 81.0% 和 91.4% 。结论:LSepi和3D-AS联合诊断冠心病左室功能不全病人心肌活性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手术预后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人降钙素原清除率(PCT-C)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3年9月于本院治疗的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人153例,根据住院28d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121例)和死亡组(32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相关指标,通过随机森林Boruta算法筛选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分析各指标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
摘要目的:研究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其对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1月我院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人8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置换组与联合组,各40例。置换组单纯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组于置换组基础上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比较置换组、联合组手术、主动脉阻断、体外循环、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及住院时间、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指标[血清前列腺素2(PGE2)、神经生长因子(NGF)、P物质(SP)]、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窦性心律恢复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长于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中出血量、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 1~3d ,两组血清PGE2、NGF、SP水平先升高后下降( P<0.05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组术后3、6个月LAD、RAD低于置换组,LVEF、LVFS高于置换组( P<0.05 ;联合组术后各时间点窦性心律恢复率均高于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在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能在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和神经源性炎症反应,不影响术后康复进程的前提下,提高窦性心律恢复率,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增强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发表的有关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2018年1月—2022年12月。由两位研究员各自独立筛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文献后汇总意见并提取相关资料,通过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RCT33项,涉及2831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能够明显提高疗效[ OR=5.20,95%Cl(3.95 ,6.84), z=11.78 , P<0.01 ],降低肌酸激酶(CK)[SMD ? —2.83, 95% CI(—3.66,—2.00), Z=6.69 P<0.01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SMD —2.27,95%Cl(—2.60,—1.93), z=13.18 P<0.01 ]、乳酸脱氢酶(LDH)[SMD ? —2.03,95%Cl(-2.46,-1.60), Z=9.29 P< 0.01]、肌钙蛋白I(cTnI)[SMD L= -3.21, 95% CI(—3.72,-2.69), z=12.26 P<0.01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SMD ,95%CI(-3.09,-0.89), Z=3.55 P<0.01 水平。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效果较好。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破裂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212例ATAA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主动脉夹层(AD)破裂情况分为破裂组(25例)和未破裂组(187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血清ICAM-1、eNOS、sTM水平;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影响ATAAD破裂的因素;Pearson检验分析ATAAD破裂病人ICAM-1、eNOS、sTM分别与白细胞计数(WBC)、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ICAM-1、eNOS、STM及三者联合对ATAAD破裂的预测价值;根据临界值将病人分为A、B、C3组,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3组病人检查后72h内的生存情况。结果:年龄>53岁、晕厥、术前肝功能不全、WBC>14.5×10/L、cTnT>82.5pg/mL、ICAM-1 > 373.45 ng/mL、eNOS>612.82 μmol/L、sTM > (204号12.38μmolL均是导致ATAAD破裂的危险因素;ICAM-1、eNOS、sTM分别与WBC、cTnT呈明显的正相关( .P<0.05 ;ICAM-1、eNOS、STM三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明显高于单独预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B组的生存率( 97.65% )明显高于A组( 71.70% )和C组( 89.19% )。结论:ICAM-1、eNOS、sTM水平与ATAAD病人发生夹层破裂及预后密切相关,根据最佳临界值区分高危病人,有利于临床医护人员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与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113例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于脑卒中发病 之内检测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计数。于发病3个月时进行随访,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病人是否为抑郁状态,分为PSD组与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stic回归模型分析PSD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MR对PSD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发生PSD42例( 37.2%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MR为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LM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 ,最佳临界值为4.29,敏感度为 95.2% ,特异度为 53.5% 。结论:脑卒中发病24h内LMR水平降低与AIS发病3个月PSD呈负相关,对于PSD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摘要探析中医心肺复苏的源流、临床应用,思考中西医结合心肺复苏新模式。通过对历代古籍中有关心肺复苏的方法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发现从《金匮要略》记载胸外按压和腹部按压,到《肘后备急方》耳、鼻、口吹气法,再发展到经鼻给药、针灸急救、酒化丸药等,已体现出中医急救方法的多元化,至清代与同时期的西医相比各有优势,虽尚未能构建系统的心肺复苏体系,但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肺复苏技术和方法。随着与现代心肺复苏技术的逐渐融合,中医心肺复苏技术和方法的价值进一步体现,且对传承创新中医心肺复苏、推广应用单纯胸外按压、构建中西医结合心肺复苏新模式,均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尿液中免疫球蛋白G(IgG)、转铁蛋白(Tf)对糖尿病病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病人153例,于出院日检测尿液中IgG、Tf水平。病人均随访至2021年2月,统计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sitc回归分析评价尿液中IgG、Tf是否为影响糖尿病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尿液中IgG、Tf对糖尿病病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153例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 26.80% 。心血管事件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尿IgG、Tf水平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c、TG、TC与尿IgG、Tf均是影响糖尿病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P< 0.05)。ROC曲线得出尿IgG、Tf预测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 4.42,3.97mg/L ,预测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5 95% CI(0.720,0.858)]、0.781[95%CI(0.720,0.858)],尿IgG联合Tf预测糖尿病心血管事件的AUC为0.807[ 95% CI(O.735,0.866)]。结论:糖尿病病人尿液中IgG、Tf水平异常升高,且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尿生物标志物,且联合应用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