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间接比较含冰片和不含冰片的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4年3月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纳入中成药(含冰片或不含冰片
摘要目的: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动脉粥样硬化(AS)中缺氧和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方法:对GSE12288、GSE97210和GSE28829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limma"软件包鉴定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不同种类的富集分析,以找出相关的途径。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构建共表达网络,以探索标记相关性并识别与AS相关的重要相互作用基因模块。CytoScape用于可视化铁死亡相关基因和一些非编码RNA相互作用网络。采用CIBROSORT评估免疫细胞的丰度,揭示AS中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共获得30个铁死亡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如铁蛋白轻链(FTL)、谷氨酸受体基因3(GRIA3)、Prominin家族成员2(PROM2)、白介素1β(IL1B)等。基因本体(GO)和GSEA分析发现,上皮细胞增殖调控、膜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等途径在AS中富集,然后进行调节网络和免疫细胞浸润丰度分析,以评估AS的潜在机制。结论:在AS中发现30个与铁死亡相关的DEG,并与疾病的病理进展相关,且是未来潜在的治疗靶点,然而其潜在的发病机制和潜在的分子靶点仍需要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阴虚型的中药处方,探究其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处方数据库,进行中药的频次、类属、性味、归经等统计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深度挖掘,总结核心药对。取药对-疾病交集靶点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筛选核心成分,将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分别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纳入54篇文献,63组中药处方,含中药124味,累计频次786次,前3味高频药物为生地黄、枸杞子、钩藤,以补虚药占比最多,性味主为甘寒,归经主为肝;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对组合10个;聚类分析得到4个组合。对钩藤-石决明核心药对分析发现其通过槲皮素、山柰酚、育亨宾等关键成分,作用于TP53、白介素6(IL6)、蛋白激酶B1(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靶点,参与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7(IL-17)、高级糖化基终产物(AGE)及其受体(RAGE)、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通路。分子对接显示,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类成员1(HSP90AB1)-育亨宾为结合亲和力最高的复合物。结论:中药处方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阴虚型的用药规律以滋阴潜阳为主要治法,钩藤-石决明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案。
摘要目的:利用掌型中医经络检测仪观察社区老年高血压病人及其并发症的中医体质特征。方法:利用中医经络检测仪检测2023年度在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体检的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中医体质,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老年高血压病人1122例,其中,单一体质有7种,复合体质有19种。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中医体质与所伴发的慢性疾病种类之间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得到,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痰湿质是高血压病人伴发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控制混杂因素后,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是伴发冠心病、脑卒中的关键因素。结论:利用掌型中医经络检测仪观察到的老年高血压病人的中医体质特征鲜明,可以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预防诊疗提供更多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老年慢性病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摘要目的:初步探索太阴型脑梗死病人DNA甲基化差异性及其表观遗传学特征,为脑梗死的精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中医“五态人"理论,按照《五态性格测验表(成人简版)》,选取太阴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并选取阴阳平和型病人作为对照。采集相应的全血标本一80℃保存。采用Ilumina 850K DNA甲基化芯片测序法,测定基因差异甲基化位点,并通过差异显著性、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
摘要目的:基于NVX脑电峰频率系统指标分析,探索三焦郁阻证与阴虚阳亢证前庭性偏头痛(VM)病人与健康对照组的脑电差异特征,初步阐释VM相关视觉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并试图寻找VM中医辨证的客观指标,促进临床中VM的诊断识别和精准诊疗。方法:以明确诊断的三焦郁阻型和阴虚阳亢型VM病人各32例为研究对象,以健康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基线资料,使用NVX脑电峰频率系统采集3组受试者安静闭眼状态下的脑电数据,运用MOTIONTRAK运动平衡仪记录两组VM病人的综合平衡能力指数,并对两组VM病人进行视觉性眩晕量表(VVAS)、眩晕残障量表(DH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筛选VM病人与健康对照组及不同证型VM病人之间的差异指标,并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VM的发病机制、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VM病人与健康对照组的NVX脑电峰频率检测得到两组VM病人与健康对照组的个体α峰频率(IA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3组间认知映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VM病人左、右半球IAF均与VVAS、DHI、HADS-焦虑分量表(HADS-A)评分呈负相关,其中,HADS-A的相关系数最高;三焦郁阻型VM病人的主导α节律不对称性比、下肢及头部平衡综合指数均高于阴虚阳亢组( P<0.05 ;阴虚阳亢组左、右半球IAF差值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0.05 ),而与三焦郁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健康人相比,VM病人可能存在枕区的α振荡活动异常,其中IAF可能是VM相关视觉性眩晕病人与健康人的脑电差异指标。相对于阴虚阳亢病人,三焦郁阻型VM病人可能有较高的α节律调控能力及平衡能力,而阴虚阳亢组VM病人较健康人相比可能存在 α 振荡活性的降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VM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摘要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H19对缺氧复氧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微小核糖核酸(miR-766-3p)的靶向调控作用。方法:取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培养、分组。除空白组和正常组外,LncRNAH19上调组、LncRNA H19上调对照组、LncRNA H19下调组、LncRNA H19下调对照组、miR-766-3p上调组、miR-766-3p上调对
摘要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AD)调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对高糖(HG)诱导的心肌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将对数期H9c2细胞分为control组、HG组(50mmol/LHG)、HG + AD-L组( 30mg/L AD+50 mmol/L HG)、HG+ADM组 (40mg)LAD+50mmolLHG )、HG+ADH组( 50mg/L AD +50 mmol/L HG)、HG + ADH+AMPK抑制剂Compound C(CC)组 50mg/LAD+50mmol/LHG+10μmol/LCC) 。CCK-8法、Hoechst33342/碘化丙啶(PI)染色测定H9c2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焦亡;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及炎性因子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定细胞焦亡因子mRNA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AMPK/NLRP3通路蛋白及焦亡蛋白表达。结果: 10~60mg/L AD均可增强HG诱导的H9c2细胞增殖活性, 50mg/L AD干预后H9c2细胞增殖活性最高,因此,选择 30,40,50mg/L AD进行后续实验。与control组对比,HG组 OD570 值、磷酸化AMPK(p-AMPK)/AMPK均降低,细胞焦亡率、LDH、炎性因子水平、焦亡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 (P<0.05) ;与HG组对比,HG+ADL组 ,HG+AD-N 组 .HG+AD-H 组 OD570 值、p-AMPK/AMPK均升高,细胞焦亡率、LDH、炎性因子水平、焦亡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 P<0.05 );与HG十ADH组对比 HG+AD+H+CC 组 OD570 值、p-AMPK/AMPK均降低,细胞焦亡率、LDH、炎性因子水平、焦亡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 P<0.05 。结论:AD可缓解HG诱导的H9c2细胞炎性损伤,抑制细胞焦亡,可能与调节AMPK/NLRP3信号通路有关。
摘要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激动剂通过调控线粒体自噬水平抑制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细胞铁死亡的分子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IRT1激动剂SRT1460(50mg/kg)组、线粒体自噬诱导剂Olaparib(10mg/kg)组及SRT1460十Olaparib组,每组12只。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 1.5mg/kg) 建立CHF模型,每周2次,连续4周。造模期间,SRT1460组、Olaparib组及SRT1460+Olaparib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应剂量药物,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大鼠心肌细胞形态;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氨基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JC-1染色检测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免疫荧光双染Tom20和Drp1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分裂;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m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分裂指标[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Fssion1蛋白(Fis1)]、融合指标[线粒体融合蛋白1(Mfn1)、视神经萎缩蛋白(OPAD]及铁死亡指标[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F大鼠心肌细胞出现较多的心肌纤维坏死,同时血清中cTnI和NT-proBNP水平、心肌组织中Drp1、Tom20荧光水平、Drp1、Fis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1 );而心肌组织中Mfn1、OPA1、SLC7A11、GPX4蛋白表达情况及线粒体膜电位(MMP)均明显降低( P<0.01 ;同时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部分线粒体有轻度肿胀,可见少量自噬。SRT1460处理可减轻模型组大鼠上述指标表达趋势( P<0.05 );Olaparib则取消SRT1460对模型组大鼠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 P<0.05 。结论:SIRT1激动剂通过心肌细胞线粒体自噬通路调控线粒体分裂与融合,从而抑制CHF大鼠心肌细胞铁死亡。
摘要脓毒症是重症监护室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病人病死率高,住院费用高,预后差。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是导致脓毒症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综述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西医治疗、中医理论、中医特色治疗等,旨在为脓毒症心肌功能障碍病人的诊疗提供参考。
摘要心室-动脉偶联一直被认为是心力衰竭的关键发病机制,特别是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是目前心力衰竭类型中最多见的一类,仍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心室-动脉偶联尽早发现病人心功能下降,尽早干预,可能对其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综述现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现状。三尖瓣关闭不全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传统外科手术一直是三尖瓣疾病重要治疗策略,但单独行三尖瓣手术死亡率高,且大部分病人由于其他合并症而错失手术时机。经导管介入治疗目前已在主动脉瓣狭窄和二尖瓣反流中取得相应的临床效果,为三尖瓣反流外科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摘要目的:分析补脾通络方辅助治疗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疗效及对机体免疫、血管内皮功能、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就诊于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118例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病人,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9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接受伊伐布雷定治疗,研究组接受伊伐布雷定与补脾通络方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机体免疫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冠状动脉微循环情况、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0.05 ;研究组治疗3个疗程后血清一氧化氮(NO)、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舒张期最大峰值血流速度(PDV)、血流储备分数(FFR)、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均较对照组升高,血清血管内皮素1(ET-1)、血栓素 水平较对照组降低( P<0.05 ;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补脾通络方辅助治疗冠心病微血管病变,能改善病人机体免疫、血管内皮功能、冠状动脉微循环情况及心功能,提升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摘要目的:构建并验证 ?75 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病人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5月一2023年9月住院期间诊断为CAD,并且年龄 ?75 岁的病人共219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人临床资料,以7:3随机划分为训练集(1533例)与验证集(657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AD病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及列线图预测模型。再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价。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大、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转氨酶升高、血清清蛋白降低、体质指数(BMI)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是老年CAD病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采用以上8个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有效性 (γ2=14.52,P=0.07) 。训练集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61,敏感度为 52.38% ,特异度为 87.09% ,DCA曲线显示,在一定区间内该模型净获益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进一步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28,敏感度为 74.63% ,特异度为 83.34% ,校准曲线 χ2=7.31 , P=0.50 。结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及有效性,临床实用性较好,可作为预测 ≥75 岁CAD病人院内发生死亡事件的有效工具。
摘要目的:探讨保元汤合桃红饮方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一2022年9月于湖北省中医院就诊的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十琥珀酸美托洛尔)与观察组(常规治疗十琥珀酸美托洛尔十保元汤合桃红饮方),每组6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水平、6min步行试验距离及心肌纤维化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升高( P<0.05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对照组降低( P<0.05 ,6min步行试验距离较对照组延长( P<0.05) ,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 P<0.05,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较对照组降低( P<0.05 )。结论:保元汤合桃红饮方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病人的心功能水平、运动耐量及临床症状,并抑制心肌纤维化的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AR技术的心脏有氧康复训练在心力衰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一2023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16例心力衰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基于AR技术的心脏有氧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心脏功能指标,6min步行试验(6MWT)、血浆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运动耐力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 13.7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4.48%(P<0.05 。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治疗前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升高,6MWT较治疗前延长,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峰值功率、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值、运动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升高,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MLHF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基于AR技术的心脏有氧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肺功能指标,提高病人的运动耐力,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在心力衰竭住院病人中的患病情况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心力衰竭(心功能ⅡI、I级)病人100例,对所有入选病人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合并OSAHS的病人纳入观察组(48例),未合并OSAHS的病人纳入对照组(52例)。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史、血脂、尿酸)及心功能指标[氨基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出院后进行随访并指导治疗,观察组给予药物联合CPAP治疗,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比较两组NT-proBNP、LVEDD、LVEF及出院后90d再住院率。结果:观察组治疗90d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较治疗前降低( P<0.05 。治疗后,两组NT-proBNP、LVEDD均较治疗前降低,LVEF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NT-proBNP、LVEDD较对照组降低,LVEF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出院90d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OSAHS为心力衰竭住院病人的常见共患病,经药物联合CPAP治疗可降低AHI、NT-proBNP、LVEDD,提高LVEF,一定程度降低出院90d再住院风险。
摘要目的:探究自拟强心利水方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对病人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9月—2023年9月于廊坊市中医医院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脑利钠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强心利水方。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肺功能指标及肺动脉压。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输出量(SV)明显上升,而最大摄氧量 (VO2) 和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晚期最大流速(E/A)明显下降,且观察组LVEF、E/A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呼气峰值流量(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PEV,)、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PEF、 PEV1 、FVC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肺动脉舒张压(PADP)、肺功能收缩压(PASP)及肺动脉压(MPAP)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PADP、PASP及MPAP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自拟强心利水方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可改善病人心肺功能。
摘要目的:评价心电图上无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OHCA)病人早期与延迟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效果。方法:检索EMbase、Webof Science、theCochraneLibrary、PubMed、维普(VIP)、万方(WanFang)、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无ST段拾高的OHCA病人早期与延迟CAG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3年6月12日。采用RevMan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延迟CAG相比,早期CAG在30d全因死亡率[OR=1.11,95%CI(0.92,1.34), P= 0.29]、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率[OR = 1.01,95%CI(0.85,1.20), P= 0.89]、随访期间良好的神经学结果[OR = 0.88,95%Cl(0.71,1.08), P= 0.22]、急性肾衰竭发生率[OR = 1.25,95%Cl(0.85,1.82), P= 0.26]、大出血发生率[OR 0.93,95%CI(0.54,1.62),P= 0.81]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早期CAG与无ST段抬高OHCA病人的生存率、神经系统结局改善、急性肾衰竭及大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关系。
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idmyocardialBridgeintheLeftAnteriorDescendingCoronaryArteryandPlaqueDistibutoninPtnts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and Its Effect on Plaque Stability ZHANG Biao1,ZHANG Ying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黄精健脑方治疗肾虚痰瘀型脑白质病伴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月收治的满足缺血性脑白质病伴发慢性失眠诊断标准的病人,予以为期3个月的自拟黄精健脑方加减颗粒剂口服,观察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症临床观察调查表(SPIEGEL)、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中医症状积分量表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为 72.7% 。
摘要目的:探讨常见老年综合征与老年抑郁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192例老年综合征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15(GDS-15)评估病人抑郁状态;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病人认知功能;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病人的睡眠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用药 ?5 种表示多重用药。根据GDS-15量表将入组病人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对两组病人AIS量表评分、MMSE评分、ADL量表、多重用药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将GDS-15量表评分与AIS量表评分、MMSE评分、ADL量表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将睡眠障碍、认知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作为自变量,将抑郁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c回归分析。结果:抑郁组病人睡眠质量、认知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较非抑郁组明显下降( P<0.05. ),多重用药在抑郁组及非抑郁组发病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DS-15评分与AIS量表评分呈正相关,与MMSE评分、ADL评分呈负相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是老年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老年综合征病人睡眠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认知水平均会对病人抑郁情绪产生影响,增加其对家庭及社会的依赖性,进而影响其生活及生存质量。因此,临床面对相关病人时应做到早筛查、早干预、早治疗,改善病人睡眠质量,提升其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摘要线粒体质量控制维持线粒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确保线粒体的合适数量和性能,线粒体生成和降解保持动态平衡是确保细胞内线粒体功能良好的重要因素。其质量控制机制是多层次的,主要有线粒体生物发生及动力学(融合/分裂)线粒体自噬等调节过程。该过程蕴含着多层次、高度动态、变化、平衡的内涵,与中医阴阳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阴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影响并贯穿于中医理论与疾病的诊断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线粒体质量控制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用阴阳理论防治心血管疾病与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密切相关。现从阴阳理论出发探讨线粒体质量控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思路,基于阴阳对立制约、消长平衡特性分析线粒体的融合分裂及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和机制,为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一定思路。
摘要老年高血压是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肌病和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降低病人的预期寿命,并增加护理费用。中医典籍中没有高血压的病名,按其症状及体征,可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在多年临证中,郭维琴教授提出血瘀贯穿老年高血压的发展过程,以益气活血法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PressorWuWe'sExperienceinAplyingtheheoryHeatToxicityandBoodStasistoTreatSevere MyocardisComplicatedbyeft Ventricular Mural Thrombus ZHOU Guiting1,LIN Zhichao1,CHU Qingmin12,MIAO Qing1,WANG Shichao1,
摘要浅析陈士铎治疗心痛的理论特色及方药心得,为心痛的临床辨治开拓视野。通过翻阅《外经微言》了解陈士铎对天地阴阳五行的看法,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对疾病来龙去脉的见解。查看《辨证录·心痛门》《辨证玉函·心痛》中对心痛的理论阐释,处方用药,并辅以《石室秘录》《本草新编》中有关心痛的治则治法,药物特性对心痛的辨证思路,理论特色,方药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在辨证上,注重先分清阴阳虚实,再结合望面察舌,诊病细致。在理论上,首提六脏七腑理论,认为六脏相连,生克有序,对于心痛须整体调治,重点在肝,用偏治、双治等法。同时认为七腑相通,心包膻中为第七腑,诸腑不和,日久必郁,郁热积胃,冲于心包,引心作痛,治以通腑保心。在方药上,陈士铎认为心为君主,用药不宜驳杂,应药味精简直击病巢,药量该轻则轻,该重则重。常以兵法之道阐释组方之法,治疗上善用乳香、木香止心痛,喜用白芍补肝之体,子病治母;喜用白术散脐之寒,保心之阳。陈士铎诊治心痛理论框架完备,辨治思路清晰,处方用药灵动,个人特色突出。在继承了古人辨治心痛思想精髓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古,融入新知,其经验特色值得后世学习应用。
摘要报道1例青年冠状动脉栓塞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 关键词冠状动脉栓塞;血栓;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5.16.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