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原火灾,特别是草原大火,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并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草原火灾防控至关重要。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草原防火技术,提出以预测、监测、阻隔、灭火为核心的防控框架。预测技术通过模型评估火灾发生概率与强度,在此基础上启动"空-天-地"立体监测网络,对高风险区域实施长期监测。基于预警信息提前规划防火隔离带形成物理屏障。当火情发生时,智能决策系统利用前期获取的火场相关数据,快速生成最优扑救方案,实现精准灭火。这四类技术通过有机整合,形成“预测预警-动态监测-物理阻隔-精准扑救"的全链条防控体系,并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平台实现技术联动与信息共享。未来研究应聚焦绿色环保、智能可控、高效精准方向。本文为完善我国草原火灾防控体系、降低火灾损失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摘要:为探究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感染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叶斑病后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离蠕孢孢子悬浮液的方法制备离蠕孢叶斑病多花黑麦草,收集感病与健康多花黑麦草叶片,采用高通量测序研究多花黑麦草感病后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叶际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病叶叶际真菌、细菌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高于健康叶片。感病后叶际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功能预测发现多花黑麦草感病后的潜在致病性表型显著增加,其中变形菌门对致病性表型贡献较大,并且变形菌门在各组中的丰度差异与致病性表型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为植物叶际微生物对病原菌感染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交链格孢(Altermaria alternata)引起的青贮玉米(Zea mays L.)链格孢叶斑病是威胁青海省青贮玉米健康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深入解析交链格孢菌株DT18131-B的基因组特征及其毒素合成基因的分布,本研究通过 Illumina PE150测序平台对青贮玉米链格孢叶斑病菌株DT18131-B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基因组大小为 34.07Mb ,编码9578个基因,其中9519个基因在非冗余蛋白质数据库(Non-redundant protein database,NR)中得到注释,并发现菌株具有818个分泌蛋白和28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论文重点分析了7个聚酮合酶(PKS)毒素合成基因在90株青海省玉米链格孢叶斑病菌交链格孢菌中的分布,通过对这90株交链格孢菌株的聚类分析发现不同地区菌株间存在亲缘关系和基因多样性。本研究为理解交链格孢菌的致病机制和开发青贮玉米叶斑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信息。
摘要:木葡聚糖内转糖苷酶/水解酶(Xyloglucan endotransglycosylases/hydrolases,XTH)参与纤维素/木葡聚糖交联构建和重塑,在植物细胞壁的可伸展性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工业大麻(Cammabis satiua)中还未有关于该酶的报道。为系统鉴定工业大麻XTH家族成员,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出1O个工业大麻 XTH 基因(CsXTH),分别命名为 CsXTHI~CsXTHIO ,分析了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和不同生长时期表达模式等。结果表明,XTH家族成员相对分子量在 31.14~63.64kD 之间。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10个家族成员均定位在细胞壁上,CsXTH3和CsXTH8也能定位在细胞质中,均属于亲水性蛋白。CsXTH启动子区存在较多光响应、激素响应和逆境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表明CsXTH可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防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CsXTH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生长时期存在特异性, 在幼苗期表达量最高, CsXTH7 在工艺成熟期表达量最高。上述结果为研究CsXTH家族基因在工业大麻纤维发育中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摘要:为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ruaL.)MsNF-YB8基因在盐胁迫响应时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中首1号'紫花苜蓿MsNF-YB8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其分子特性、结构特征和进化关系等信息;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监测该基因在不同盐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最后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对拟南芥转化株系的耐盐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sNF-YB8基因编码区全长411bp(GenBank登录号:PQ448238.1),编码13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 15.3kDa ,等电点为5.31,与蒺藜苜蓿MtNF-YB8基因具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qRT-PCR检测发现,MsNF-YB8基因表达量受到盐胁迫的显著诱导。在拟南芥中过表达MsNF-YB8基因能够增强盐胁迫时幼根的生长,同时生理指标测定发现转基因拟南芥中的膜脂过氧化反应程度较低,活性氧清除能力、光合作用能力及渗透调节能力相对较高。因此,MsNF-YB8基因是一个有潜力的候选基因,可用于紫花苜蓿的耐盐性分子育种。
摘要:为了揭示施钾苜蓿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生命参数的影响,本研究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satioa)为材料,设置4个施钾处理 [K0(0mg?kg-1)K1(30mg?kg-1)K2(60mg?kg-1) 和 K3(90mg?kg-1) ],并设1个完全不施肥为对照(CK),在苜蓿6叶期,用倒3叶饲喂豌豆蚜,记录其生长发育、繁殖情况,并测定苜蓿倒3叶中的营养成分和总酚含量。结果表明, K2 和CK处理下豌豆蚜若虫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 K2 处理下若虫的存活率、成虫繁殖力、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显著降低 (P<0.05) 1。 K2 处理下首蓿叶中可溶性糖、总酚含量和碳氮比最高, K3 处理下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 (P<0.05) 。豌豆蚜的存活率、单雌日均产蚜率和内禀增长率与可溶性糖和总酚含量显著负相关;单雌日均产蚜率和内禀增长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周限增长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施钾提高了首蓿叶片中的碳氮比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进而抑制了豌豆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力。
摘要: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是典型草原的主要鼠种,针对其开展食性分析能够加深对布氏田鼠采食策略的理解,为合理管理布氏田鼠种群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分别于2022年5、7、9、11月,每月采集布氏田鼠成体胃内容物20份 ,共计80份 (409,40↑) 胃内容物。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进行食性鉴别,分析其季节性差异。结果发现:(1)布氏田鼠胃内容物中共鉴定出植物9科14属16种;(2)布氏田鼠食物多样性无显著的季节间差异,但秋季食物丰富度显著高于夏季( ?P<0,01) 和冬季 P< 0.05);(3)布氏田鼠对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多根葱(Allium polyrhizum)、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虎尾草(Chloris uirgata)、二裂委陵菜(Potentill bifurca)和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的取食比例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 ?P<0.05) 。对灰绿藜(Oxybasis glauca)、羊草(Leymus chinensis)、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和野韭(Alliumramosum)的取食存在极显著的季节差异( ?P<0.01) 。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问题严重。本研究探讨了西藏那曲地区不同类型高寒草地的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了解土壤养分状况及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结果显示,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 (0.5245~20446U?g-1) ,退化草地酶活性低于未退化草地[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和外切-β-1,4-葡聚糖酶(Exoglucan β -1,4-glucanase,CBH)除外]。高寒草甸中土壤AKP矢量角度大于45° ,表明存在磷养分限制。退化草地酶C/P和 N/P 较高,微生物存在碳和磷限制,而酶C/N无明显差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carbon,SOC)含量、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土壤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含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微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nitrogen,MBN)含量差异表征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区别,影响酶的分泌。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养分结构差异直接影响土壤酶的分泌,导致显著差异。未来结合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特征,可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循环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为草地管理及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提供有效建议。
摘要:为研究褪黑素、吲哚丁酸钾和 γ -氨基丁酸对老化玉米(ZeamaysL.)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最优引发剂及其浓度。本试验以‘登海618'老化种子为材料,通过不同浓度褪黑素(11.6141,23.2282,46.4564,69.6846和116.141mg?L-1) 、吲哚丁酸钾(0.25,0.5,1.0,2.0和 4.0mg?L-1) 和 γ 氨基丁酸(10,20,30,40和 50mg?L-1) 引发处理。结果表明: 46.4564mg-1 褪黑素 (MT3),0.5mg?L-1 吲哚丁酸钾 (IBAK2) 和 50mg?L-1γ -氨基丁酸 (GABA5) 均能显著提高老化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幼苗生长指标 (P<0.05) 。其中,褪黑素处理组效果最为显著,种子活力指数较对照提高了 133.62%(P<0.05) 。此外,3种引发剂处理均增强了幼苗抗氧化酶活性,促进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积累,修复了膜系统损伤,并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 (P<0.05) 。主成分分析显示,综合引发效果表现为褪黑素 >γ -氨基丁酸 > 吲哚丁酸钾, 46.4564mg?L-1 褪黑素 (MT3) 引发可最有效恢复老化玉米种子活力。
摘要:为探究放牧利用对高寒草甸春季草场土壤磷素转化率的影响,以祁连山高寒草甸春季草场为研究对象,调查和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未放牧:Control,CK;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中度放牧:Moderate grazing,MG;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极重度放牧:Extremely heavy grazing,EG)对草地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磷素含量和土壤磷素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植被总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禾本科植物重要值占比降低,而土壤温度随之增加,极重度放牧时最大,为 18.54°C ;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中度放牧处理下草地速效磷含量最低,为 3.24mg?kg-1 ;重度放牧时土壤微生物量磷转化率最大,为 6.70%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无机磷转化率与植被总盖度、速效磷转化率与土壤含水量均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综合评价表明:高寒草甸春季草场土壤磷素转化率在极重度放牧时最高(极重度放牧 > 重度放牧 > 未放牧 > 中度放牧 > 轻度放牧),不利于草地磷素的积累,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摘要:本研究旨在观测不同品种饲用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农艺特征及其还田对耕作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肥田效应,以期为土壤改良寻找更多的绿肥资源。以品种‘SO01草食兼用杂交野大豆'(SO01)‘内农S002饲用大豆(S002)‘蒙农S003饲用大豆'(S003)‘蒙农S004饲用大豆( S004 ‘蒙农S005饲用大豆'(S005)和‘蒙农S006饲用大豆'(SO06)为绿肥材料,以清耕为对照(CK),于2023年5月上旬在呼和浩特市蒙草种业中心试验田进行小区田间种植。于盛花期翻压,待饲用大豆腐解后随机采集 20cm 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饲用大豆翻压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 (P<0.05) ,土壤pH值降低 0.86~0.95 ;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增加 ?P<0.05) ,增幅分别为 52.9%~67.9%,1.3%~6.1%,8.1%~42.5% 和21.0%~56.6% 。综上所述,不同品种饲用大豆用作绿肥,显著改善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其中SOO1,SO04和S005处理在提升土壤结构、降低容重和pH值方面表现突出。
摘要:光合产物分配策略是植物应对胁迫干扰和增强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 C4 草本植物狗牙根(Cyn-odondactylon)为研究对象,基于 13C 脉冲标记技术,探究刈割强度对狗牙根光合产物分配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显著影响狗牙根叶、茎和根的 δ13C 分配比例 (P<0.001)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carbohydrates,NSC) P<0.001? 和次生代谢物(Secondarymetabolites,SM)含量 (P<0.05) ;刈割后狗牙根显著增加叶片的 δ13C 分配比例,显著降低茎部的 δ13C 分配比例 (P<0.05) ;刈割显著降低狗牙根的根系NSC和SM含量,显著增加茎部的SM含量,轻、中度刈割下狗牙根叶片NSC含量均显著增加,重度刈割下狗牙根叶片S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 ;随恢复时间的延长,轻度刈割会逐渐降低叶片的 δ13C 分配比例,重度刈割会进一步降低茎的 δ13C 分配比例,增加叶片和根系的 δ13C 分配比例。研究结果将为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工草地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目前,关于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的研究多集中于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而放牧对典型草原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浅盘法提取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草场 >2mm,0.25~2mm 和<0.25mm 土壤团聚体中的线虫,并分析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线虫总数及其营养类群数量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增加,粒径 >2mm 的团聚体线虫总数最多,达到 536~ 1252条·( 100g 干土)-1;土壤团聚体线虫群落以食细菌线虫为优势类群。中度放牧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线虫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线虫富集指数均以禁牧草场最低,结构指数在中度放牧下达到峰值。土壤pH值、含水量、有机碳和碳氮比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数量的重要环境因子。综上所述,在中度放牧和 >2mm 粒径团聚体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线虫群落结构,这可为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了解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调控机制,旨在为合理控制放牧强度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breu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枯落物量。研究结果表明,未放牧处理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显著高于放牧处理 ?P<0.05)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逐渐降低,土壤碱解氮(Alkaline nitrogen,AN)未放牧处理均显著高于放牧处理( P<0.05) ,土壤容重(Bulk density ,BD) Ω,pH 值逐渐升高,未放牧处理显著低于放牧处理 (P<0.05) ,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 biomass,BGB)和枯落物(Litters,L)均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关分析得出,土壤SOC含量与土壤TN,AN,AGB,L含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土壤SOC含量与土壤BD、pH值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过度放牧会显著减少土壤有机碳。因此,建议将放牧强度维持在轻度放牧(1.54羊· hm-2?a-1) 可以有效地维持荒漠草地生产力和保护土壤有机碳。
摘要:为探究不同品种的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meL.)在锌(Zn)和2-疏基苯并噻唑(2-Mercaptobenzothiazole,MBT)复合胁迫下的响应及耐受性差异。本研究以20份多年生黑麦草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培试验,分析 Zn+ MBT复合胁迫对多年生黑麦草的生物量、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综合响应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K)相比, Zn+ MBT复合胁迫对黑麦草抗氧化系统和光合色素等指标产生显著影响,变异范围为 19.70%~38.07% 。不同品种多年生黑麦草的干重、叶绿素a和根系活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CK相比分别降低24.24%,19.51% 和21. 17% 。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总体显著升高,较CK分别升高32. 12% 和22. 99% 。不同品种黑麦草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较CK分别升高21. 11% 和 0.39% 。黑麦草通过调整生理指标和抗氧化酶系统来应对 Zn+ MBT复合胁迫,且不同品种的黑麦草响应的程度也不同。利用综合响应指数对20份品种的耐受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品种‘唐吉坷德"对 Zn+ MBT复合胁迫表现出高耐受性,而‘金牌'表现最为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利用黑麦草修复 Zn+ MBT污染提供材料。
摘要:为筛选利于高羊茅生长的铁尾矿砂改良基质。本研究以纯铁尾矿砂基质作为对照, 91% 铁尾矿砂 +8% 熟土 +1% 有机肥为基础基质,在 85% 铁尾矿砂 +8% 熟土 +1% 有机肥的基础上分别叠加 6% 污泥 6% 腐熟木屑及6% 泥炭,探究其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不同有机废弃物可促进高羊茅株高生长,其中污泥处理组株高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45.34% 。各处理组植株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组,游离脯氨酸、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则低于对照组。污泥处理组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腐熟木屑处理组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了高羊茅生长及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显示污泥处理组特征分布独特。综合表明,添加污泥的改良基质可用于废弃铁尾矿砂的修复与消耗,降低成本并实现固废资源化,实现"以废治废"理念。
摘要:为了解燕麦茎秆的抗倒伏特性,本试验对98份国内外燕麦品种(系)的13个性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98份燕麦品种(系)在不同性状上具有较大差异,具有丰富的变异,其中,茎基部第Ⅱ节间长度、茎基部第Ⅱ节间的抗折力及秆壁厚等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 40% ;回归分析发现,茎粗与秆壁厚是抗倒伏评价的核心指标,综合贡献度达到 29% ;基于13个茎秆特性指标的聚类分析可将98份燕麦品种(系)划分为3个类群,其中,第I类和第Ⅲ类群为抗倒伏组,第Ⅱ类群为易倒伏组;通过田间观察和主成分综合评判,筛选出‘ZY25'(S41),‘XZ06005'(S90),‘坝莜 13号'(S22),‘远杂1号’(S5),‘WDY1'(S96),‘PX0412'(S85),‘X2060388'(S92),‘白燕20号'(S17)等材料为抗倒伏优异种质,在抗倒伏育种优先选择。
摘要:近年来草地过度放牧现象日益加剧,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明确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权衡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对高寒草甸生态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红原县无放牧、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的高寒草甸为对象,通过测定植物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生物量分配的权衡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无放牧草地生物量向地下权衡,随放牧强度增加,生物量逐渐向地上倾斜,权衡值降低。生物量权衡与植物株高、物种丰富度、土壤全碳及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碳氮比、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方差分解表明,轻度放牧阶段植物特性是主要驱动因素,中度和重度放牧阶段土壤因素的作用更明显。因此,在退化高寒草甸的管理实践中,应根据放牧强度的差异,针对性地调整植被管理策略和土壤养分恢复措施,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
摘要:本研究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物候参数为核心,集成遥感与气象数据,应用Geodetector模型揭示了2001—2020年伊犁草地生态系统碳固存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区域草地NPP年均值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地形与物候因子协同主导NPP空间分异,其中海拔、生长季长度(Length ofseason,LOS)、生长开始期(Start of season,SOS)和枯黄期(End of season,EOS)始终是影响NPP的最强驱动因子 (P<0.01) 。高程与物候参数的交互解释力在各时段均超过0.600,凸显地形通过调控物候进程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作用。研究定量解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响应机制,证实物候-地形耦合效应对NPP空间格局的决定性影响,为我国西北生态屏障区碳汇精准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摘要:为构建高寒草甸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灌丛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PP)的非破坏性估测模型,本研究以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山生柳( S. :oritrepha)灌丛为研究对象,随机调查了400株山生柳,依据冠幅面积 ?CA 划分为小丛 (?0.15m2) 、中丛 (0.15~0.6m2) 、大丛 (?0.6m2) 三个等级,选取各等级10株(共30株)测定冠幅面积等4个灌丛整体形态参数和新生枝条数量等5个生长参数,以新生枝条生物量作为ANPP的实测值,通过回归分析建立ANPP估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冠幅面积为自变量建立的指数函数估测模型 y=30.59e2.20x(R2=0.89) 各项评价指标均较好,能够方便、快捷地估测该地区山生柳灌丛ANPP;以新生枝条数量为自变量建立的幂函数估测模型 y=0.62x1.51(R2=0.95) 各项评价指标均为最优,精度最高,可用于该地区山生柳灌丛ANPP精准估测。本研究结果可为快速、精准地量化高寒灌丛生产力提供参考。
摘要:本研究以瑞香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L.)为研究对象,采用第六次国际气候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气候因子、地形数据和西藏地区瑞香狼毒的分布点数据,运用R语言中的ENMeval数据包对特征组合(Feature class,FC)和调控倍率(Regularization multiplier,RM)进行优化。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模拟西藏瑞香狼毒在当前与未来气候下的适生区变化,并分析其分布质心的迁移特征。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影响瑞香狼毒在西藏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有六个;当前瑞香狼毒在西藏的最适分布区主要集中于昌都市;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瑞香狼毒的适宜分布区将呈现显著变化,其中高度适宜区的范围较现状可能进一步扩大;质心迁移结果表明瑞香狼毒分布中心有西南迁移的趋势。本研究预测了瑞香狼毒在当前及未来气候下的适生区变化,阐明了气候变化对其适生区的影响,为西藏地区综合防治瑞香狼毒与动态监测提供生态学理论依据。
摘要:碱韭(Allum polyrhizum)是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基于筛选到的89个碱韭分布位点和9个环境因子,本研究利用优化后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了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碱韭在我国的适宜区分布,旨在为碱韭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1)年平均温度(Biol)、最干季平均温度(Bio9)海拔(Elevation)和坡度(Slope)是影响碱韭在我国适宜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2)当前气候条件下,碱韭的适宜区总面积为 687.99×104km2 ,高适宜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西北部、新疆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零星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等地;(3)未来气候条件下,碱韭的适宜区分布面积大幅缩小,高适宜区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适宜区质心总体向内蒙古东北方向迁移,但始终位于阿拉善右旗境内。
摘要:本文基于内蒙古牧区1042份牧户的实地调查问卷数据,首先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牧户的生计资本水平;然后将测算的生计资本值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视域下生计资本对牧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牧户的金融资本 > 社会资本>物质资本 > 人力资本 > 自然资本;表明牧户所拥有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相对较高,物质资本水平适中,而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水平则相对较低。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兼业户和非牧户生计策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则对兼业户和非牧户生计策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摘要:为评估光伏电站对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本研究基于2000—2025年间全球50篇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量化了不同气候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干旱程度及地理区域下,光伏电站对15项小气候、植被和土壤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伏电站显著降低气温 (-5.2%) 和光合有效辐射 (-63.3%) ,增加空气湿度 (7.1%) 。植被多样性降低 6.38% ,而物种丰富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 7.52%,35.7% 和 28.4% 。土壤含水量、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 49.0%,66.07% 和 113.09% ,土壤温度显著降低 17.3% ,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 pH 差异不显著。不同生态背景对光伏电站的响应存在差异,干旱及半干旱地区、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对生态指标变化更为敏感。随机森林模型显示,生态系统类型是影响光伏电站生态效应的主导因子。研究揭示了全球尺度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为光伏选址优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本研究以青海河南县高原鼠兔与酚鼠鼠丘斑块为对象,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恢复阶段鼠丘斑块的植物组成、多样性及根系特征,建立土壤物理力学特性与植被盖度和根系特征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鼠丘斑块土壤物理力学特性对植被多样性和植物根系的影响,为优化高寒草甸退化斑块的植被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类鼠丘斑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特征差异显著,其表面α多样性指数均随植被恢复而上升,覆盖度大于 50% 后植被多样性处于显著增长阶段( P<0.05) ,且土壤物理力学特性得到明显改良。主成分分析显示鼠丘斑块土壤性质差异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度、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混合效应模型证实根系对多样性贡献最大,结构方程模型证实鼠丘土壤物理力学特性对多样性及根系特征产生直接影响。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实施鼠丘斑块植被恢复是最佳模式。
摘要:为揭示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的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Levins"方法、“Pianka"方法、方差比率法( VR ) ?x2 检验、联结系数 (AC) 和Ochiai(OD指数,对5个典型沼泽湿地植物群落中的10个优势草本植物物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优势草本植物群落主要由宽生态位和中生态位物种组成,且这些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5个湿地中,发展性和衰退性物种的分布及响应速率存在差异;5个湿地植物群落总体表现为负联结,物种之间的竞争较为强烈; χ2 检验和联结系数 AC 值表明在5个湿地中,分别有 73.3% ,55.6%,64.4%,66.7% 和 60.0% 的种对表现出负联结性; OI 指数表明,唐嘎湿地(C2)中 OI?0.8 的种对占比最高,物种之间的强关联性较显著。通过种间联结分析,拉萨河流域沼泽湿地植物群落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结构不稳定,为湿地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学依据。
摘要: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快速生长期各参数计算,结合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草地内蒙古地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2000—2018年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草甸草原的总初级生产力最高 (767.5g?m-2) ,显著高于典型草原 (429.1g?m-2) 和荒漠草原(112.7g?m-2) 。本区域草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主要由快速生长期的生长速率调控 (R2=0.90) ,而非快速生长期长度。不同草地类型快速生长期生长速率的主导驱动因子均为土壤湿度,且草甸草原土壤湿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最高(路径系数为0.81),而荒漠草原最小(路径系数为0.64)。环境因子对中国北方草地内蒙古地区草地植被生产力的调控路径为“土壤湿度 $$ 快速生长期生长速率 $$ 生产力”,快速生长期生长速率对生产力的调控强度沿水分梯度呈现显著分异(荒漠草原 > 典型草原 > 草甸草原),土壤湿度对生长速率的限制效应随干旱程度加剧而衰减。
摘要:螺旋藻多肽是从螺旋藻(一种蓝绿色藻类)中提取的多肽分子。因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和多种氨基酸,可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uaL.)青贮饲料的抗氧化活性和发酵品质。本研究揭示了添加不同浓度螺旋藻多肽对紫花苜蓿青贮品质、细菌群落的影响,试验以初花期紫花苜蓿为原料,设置螺旋藻多肽添加剂量设3个梯度,分别为 1%3%5% ,每组设3个重复,以添加量为 0% 作对照组(CK组)。避光室温保存,自然发酵60d后进行营养成分、发酵品质、细菌群落的测定。结果表明:添加螺旋藻多肽能提升干物质(Dry matr,DM)、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solublecarbohydrates,WSC)含量,提高乳酸(Lactic acid,LA)含量,LA含量由对照组的 2.22g?kg-1 提升至 5.67g?kg-1 ,还可降低酸碱度(Pouvoirhydrogene,pH)、丁酸(Butyricacid,BA)和氨态氮(Ammonia nitrogen, ΔNH3–N) 含量,改善发酵品质。螺旋藻多肽的应用拓宽了紫花苜蓿青贮添加剂的种类。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乳酸菌添加剂对高寒牧区燕麦(Auena satirua)与箭窖豌豆(Viciasatiua)混合青贮品质及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本试验将燕麦和箭筈豌豆混合青贮,采用了2种乳酸菌添加剂[植物乳杆菌(CI)、植物乳杆菌(6H2)],以直接青贮为对照(CK),青贮7,14,45和90d时测定其品质和酶活性。结果表明:6H2与CI组pH值和氨态氮含量在各个青贮时间点均显著低于CK组 (P<0.05) 。青贮45和90d时,6H2组的乳酸和乙酸含量显著高于CI,CK组;pH值显著低于CI,CK组 (P<0.05) 。在各个青贮时间点6H2,CI组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K组 (P<0.05) 。6H2组在青贮45和90d时,酸性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CI,CK组( ?<0.05) 。因此,乳酸菌6H2和CI改善了燕麦与箭筈豌豆混合青贮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酶活性。乳酸菌6H2在高寒牧区燕麦与箭筈豌豆混合青贮中表现出更优越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优化效果,适宜作为该地区青贮饲料添加剂。
摘要:为探讨适合宁夏引黄灌区燕麦(Auena satiua)/毛苕子(Viciauillosa)适宜的混播比例,试验以‘喜韵'燕麦和毛苕子为供试材料,通过设置燕麦和毛苕子4种比例混播 [8:2(Y8M2)Ω.7:3(Y7M3)Ω.6:4(Y6M4) 和 5:5(Y5M5) ]以及燕麦单播(YD),毛苕子单播(MD),研究了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种间竞争、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两茬试验结果表明,燕麦/毛苕子混播比例为6:4时,相较于其他混播比例和燕麦单作对土地利用、生产力提升和经济回报的影响更显著,混播模式中燕麦竞争比率 (CRY) 大于1,竞争强度 (AY) 大于0,为竞争优势作物。此外,燕麦与毛苕子混播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其土地利用效率平均提高了 19.5% 。 Y6M4 混播处理的干草产量 (6.63t?hm-2 、粗蛋白产量( 809.55kg?hm-2) 较燕麦单作分别提高 13.23% 和 27.87% Y8M2 混播处理的经济效益(11116元· hm-2 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当燕麦:毛苕子为 6:4(Y6M4) 时综合排名第一,可作为宁夏引黄灌区燕麦/毛苕子混播的最佳比例。
摘要:为了指导南疆地区饲草种植及利用,探索田菁(Sesbania canmabina)与当地青贮玉米(Zea maysL.)的混贮发酵特性,评价混贮养分,本研究对2个品种田菁(‘田菁2号"‘田菁3号')和2个青贮玉米(‘新玉80‘新玉104')进行1:1混贮(S2Z80,S2Z104,S3Z80,S3Z104),测定发酵第 7d,15d,30d,60d 感官指标、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菌落数量。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各个处理的 pH 值、干物质(Drymatter,DM)、粗蛋白(Crudeprotein,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WSC)、氨态氮/总氮(AN/TN)、酵母菌的含量随着发酵时间在下降,乳酸(Lactic acid,LA)、乙酸(Acetic acid,AA)、粗脂肪(Ether extract,EE)、乳酸菌的含量随着发酵时间在上升;在第60d,S2Z104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丙酸(Propionicacid,P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P<0.05) ,AN/TN最低,LA含量最高。通过发酵品质评定,S2Z104的评分最高为98。综上,在1:1混合比例下‘田菁2号'与‘新玉104'混贮效果最好。
摘要:植被生境极易受高原矿区开采的影响,从而引起草地生态恶化。为构建绿色生态修复体系并探索新技术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以仿生草垫为试验材料,设置试验组(使用仿生草垫)和对照组(不使用仿生草垫),通过测定植物株高、根长、干重、鲜重、盖度和分糵数等生长指标,以及土壤和微生物相关指标,揭示仿生草垫对青藏高原高寒矿区生态修复的影响。结果显示:仿生草垫生态修复技术有效促进植物生长,与对照组相比植株株高、分蘖数、植被盖度、根长及植物鲜干重分别提高了 378.9%,852.9%,219.9%,229.8%,397.4 和 218.0%(P<0.05) ;仿生草垫应用下,土壤养分含量(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机碳)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仿生草垫有效提高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数目。基于对高原矿区修复效果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仿生草垫不仅能有效促进植被生长,还能降低经济成本,对高原矿山生态修复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摘要:本研究采用4种粘着剂(黄原胶、阿拉伯胶、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与3种填充材料(生物炭、硅藻土、凹凸棒土)及其复配组合,通过种子萌发试验,进一步系统地筛选出适用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ru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包衣配方。结果表明,1. 0% 聚乙烯醇为粘着剂、生物炭与凹凸棒土为填充材料按1:4比例复配( 20% 生物炭 +80% 凹凸棒土)的包衣配方显著提升了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且优于其他处理组。该优选配方为进一步开发紫花苜蓿复合微生物包衣剂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乳酸菌对不同浓度碳酸钾溶液处理的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半干青贮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碳酸钾 (0%1.5%,2.0% 和 2.5% 溶液处理的半干柱花草为原材料,设置添加乳酸菌组(LAB组)和添加等体积无菌水为对照组(CK组),青贮6Od后开袋取样,测定柱花草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喷洒碳酸钾溶液显著地增加了青贮饲料的乳酸菌和好氧细菌数量 (P<0.05) ,但显著地降低了柱花草青贮饲料中的可溶性糖含量 (P<0.05) 。添加乳酸菌显著增加了半干青贮饲料的乳酸含量,降低体系pH值 ?P<0.05) ,但其氨态氮含量仅在 2.5% 碳酸钾处理组中显著下降 ?P<0.05) ,甚至不同浓度碳酸钾处理间均有丁酸含量增加趋势。此外,添加乳酸菌显著增加了半干青贮饲料中乳酸菌数量 (P< 0.05),显著降低了可溶性糖含量 (P<0.05) 。综上所述,喷洒不同浓度碳酸钾溶液和添加乳酸菌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半干青贮饲料营养价值。因此,建议在调制柱花草半干青贮饲料时,可考虑同时添加乳酸菌。
摘要:为探寻宁夏半干旱区湖南稷子(Echinochloa frumentacea)‘海子一号'的最佳水肥配施量,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和3个施肥量,共九个处理: W1F1, (灌溉量 900m3⋅hm-2 ,施肥量 300kg⋅hm-2) 。 W2F1, (灌溉量1350m3⋅hm-2 ,施肥量 300kg⋅hm-2, 。 W3F1( 灌溉量 1800m3⋅hm-2 ,施肥量 30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