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贮饲料是现代草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为了解四川省农区青贮饲料质量现状,通过宾州筛、近红外光谱法分析了源于四川省7个农区县(区)101个养殖场的106份青贮饲料的物理品质、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调研显示,全株玉米(Zeamays)已成为该区域最主要的青贮饲料原料 (66.04% ),其次为玉米秸秆 (17.92% 和狼尾草属(Pennisetum)牧草 (12.26%) ;裹包青贮是当前青贮的主要类型 (95.28%) ,仅少量养殖场制作青贮时使用了添加剂 (5.66% 。分析表明,青贮样品的粒径高于推荐比例,全株玉米青贮的籽粒破碎不足。当前生产中玉米秸秆青贮质量优于狼尾草青贮。与狼尾草青贮相比,玉米秸秆青贮的干物质、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淀粉、乳酸及乙酸含量更高,而纤维及丁酸含量更低。本调查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四川省农区当前青贮饲料质量水平,为后续该区域的青贮饲料质量提升奠定了数据基础。
摘要:WRKY蛋白是植物中发现的最大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TFs)家族之一。该家族成员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量形成、次生代谢物合成、响应生物或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双向调控作用。本文主要从WRKYTFs的结构特征、分类,以及近5年挖掘出的在植物生长发育、次生代谢物合成、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全面综述,并对WRKY家族成员后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植物WRKY基因家族成员的进一步挖掘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依赖于群落构建过程和物种组成。其中,不同多度等级物种对物种多样性的贡献颇具争议。本研究根据多度等级将物种排序,形成稀有-常见种和常见-稀有种两条序列,逐一添加物种并分析物种多样性变化,采用"Levins"方法计算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值,旨在分析稀有种和常见种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贡献。结果表明:(1)物种多度呈对数分布,频度呈“U"型分布。2)常见种在两条序列中对 α 多样性贡献率为20.40%~59.20% ,稀有种贡献率低于 2.80% ;稀有种对β多样性贡献率高于 40.69% ,常见种贡献率为 1.06%~ 5.40% ;这种主导效应是物种累积的结果,单个物种贡献差异不大 ρ(3) 常见种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值较稀有种大。研究结果强调在物种多样性保护中,特别是考虑物种多样性的不同水平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物种的生态角色和贡献,以确保生态保护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氮添加状态下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ilorganic carbon,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carbon,MBC)的影响,采用Meta分析方法,选取65篇文献、416组数据,通过亚组分析探讨氮添加状态(氮素处理持续时间、年施氮量和施氮类型)草地类型[高寒草原(草甸)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甸草原]和气候因子[年均温(MAT)、年降雨量(MAP)]对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SOC以及MBC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影响草地生物量、SOC;尿素 ?NH4NO3 两种施氮类型均可显著增加地上、地下生物量、SOC含量 (P<0.05) ;氮素处理持续时间5年以上,生物量、SOC、MBC含量均增加。在MAT >0°C 的草地中,施氮后地上、地下生物量、SOC含量增加。因此,在草地生态系统进行氮添加时,应考虑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科学制定草原保护与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为了研究脱水素调控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从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Campeiostachysnutans Griseb.)中克隆了CnCOR410基因,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基因表达模式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CnCOR410序列全长 765bp ,编码25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 7504.48Da ,等电点为4.87;CnCOR410蛋白属于亲水蛋白、非跨膜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占比61. 42% CnCOR410 包含脱水素保守结构域属于LEA家族;CnCOR4lO与小麦(TriticumaestiuumL.)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 93.44% ,且该蛋白定位在细胞质上;CnCOR410在垂穗披碱草根、茎、叶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且CnCOR410表达受低温、干旱、盐胁迫和ABA调控 ?P<0.05) 。本研究结果为深人探明CnCOR41O调控垂穗披碱草非生物胁迫适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摘要:磷饥俄响应因子PHR(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PHR)在调节植物磷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PHR仍未被报道。本研究分析了低磷胁迫对象草生长的影响,鉴定了象草PHR家族成员,检测了转录表达水平。同时,克隆了两个关键基因PpPHR8/13,分析了表达模式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显著抑制象草生长;象草全基因组鉴定到42个 P/pPHRs ,而共线性基因对来源于全基因组复制或片段复制事件;转录组中,15个 P/PHRs 在象草叶片(或/和根系)中受低磷诱导显著上调表达,且 P/PHR/13 相对表达量较高。此外,组织表达显示 P/PHR/13 分别在根系和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定量PCR显示低磷处理增强了 P/PHR/13 在根系和叶片中的表达;亚细胞定位显示PpPHR8/13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本研究结果为象草响应磷养分缺乏的机理提供了候选基因资源。
摘要:本研究以内蒙古荒漠草原多根葱(Alliumpolyrhizum)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600O)模拟干旱胁迫,探究其对种子萌发特性、超微结构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 PEG-600处理下,多根葱种子种皮网格间排列疏松,边缘呈现不规则形态,但发芽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当处理浓度升高至 20% 时,种皮结构损伤加剧,种子萌发率显著下降 (P<0.05) 。高浓度干旱胁迫导致促生长激素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acid,IAA)含量显著降低,而逆境响应激素脱落酸(Abscisicacid,ABA)、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及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含量显著上升,表明多根葱通过调节内源激素的平衡抵御干旱胁迫,从而适应种子萌发期的环境变化。
摘要:为系统了解宁夏银北盐碱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ua)光合荧光参数与品质关系,筛选出具有优势的紫花苜蓿品种。通过大田试验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4个紫花首蓿品种主要光合荧光参数及品质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盐碱地4个紫花苜蓿品种中,‘中首3号'紫花苜蓿品种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rate, Pn) 和最大荧光(Maximumfluorescence, Fm) 等光合荧光参数均较大,光合能力较强,同时粗蛋白(Crudeprotein,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高。多元回归结果表明,粗灰分(Crude ash,ASH)模型公式为:粗灰分 (ASH)=16.45-0.72× 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0. 40× 相对饲喂价值 (RFV)+0.48× 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 R)-0.33× 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0.32× 潜在活性(Potential activity, Fv/Fo) , R2=0.84 。粗蛋白(CP)模型公式为:粗蛋白 (CP)=5.48+0.06× 相对饲喂价值(RFV), R2=0.61 。因此,中首3号'紫花苜蓿是宁夏银北地区不同类型盐碱地极具推广价值的优势牧草品种。
摘要:雨淋极易造成北方地区2、3茬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发霉变质,为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uaL.)干燥过程中雨淋对其营养品质变化及真菌群落演替的影响,本试验测定分析雨淋和未雨淋处理下干燥过程中苜蓿的含水量、营养成分及真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收获时淋雨可导致苜蓿干燥时间延长 3~4d 与未雨淋苜蓿相比,雨淋组苜蓿干燥第9d时,其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s,WSC)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 6.49%,0.92%,0.83% ,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detergent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fiber,ADF)含量分别显著升高了 3.60% 和 3.81%(P<0.05) 。随干燥时间延长,雨淋组和未雨淋组苜蓿的干物质(Dry matter,DM)、NDF及ADF含量均显著上升,CP,SP,WSC含量均显著下降。苜蓿干燥过程中主要有7类霉菌(Alternaria,ycocentrospora,Ascohyta,Fusarium,Moesziomyces,Stemphylium,Cladosporium)附着于干草表面,雨淋可使苜蓿干草7类霉菌丰度值之和增加 13.89% 。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菌刺孢属与CP呈极显著负相关,与SP、WSC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雨淋显著延长苜蓿干燥时间,加剧苜蓿营养流失与霉变风险。
摘要:苔藓结皮对青藏高原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表层土壤微生物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选取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探究恢复过程中苔藓结皮下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多样性、共线网络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multifunctionality,EMF)的变化,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苔藓结皮对细菌和EMF的影响。结果表明,建植18年的人工草地苔藓结皮盖度为61. 1% ,显著高于建植12年、建植3年的人工草地和对照样地 (P<0.01) ;建植12年和18年人工草地的土壤全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未恢复草地 (P<0.05) ;表层王壤 (0~1cm) 0EMF显著提高 (P<0.05) ,不同恢复年限影响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PLS-PM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细菌多样性和共线网络复杂性对EMF有显著 (P<0.05) 和极显著影响 (P<0.01) ,而苔藓结皮通过显著增强细菌共线网络复杂性提高EMF。本研究揭示了苔藓结皮对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式。
摘要:为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ua)氮效率差异对其根际土壤养分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氮高效型紫花苜蓿 ∵LW6010′) 和氮低效型紫花苜蓿(‘陇东'苜蓿)为试验材料,在不施氮 (N0) 和施氮 103.5kg?hm-2 (20(纯N)条件下对其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高效型紫花苜蓿中 LW6010′ 的根际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陇东'苜蓿,而pH值显著低于‘陇东'苜蓿 (P<0.05) 。在施氮处理下,紫花苜蓿 ?LW6010? 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陇东'苜蓿。综上所述,氮高效型紫花苜蓿‘LW6010'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型‘陇东苜蓿,且 LWGO10 的根际土壤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假单胞菌属等有益菌群的丰度均高于‘陇东'苜蓿,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摘要:为进一步探究生草覆盖对有机猕猴桃(Actinidiachinensis)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2023年在陕西百恒有机猕猴桃园开展了连续三年的定位试验,以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生草覆盖为试验处理,以传统清耕为对照,对行间三年生白三叶耕层 0~20cm 土壤的有机碳组分、微生物残体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生草覆盖后土壤微生物碳、微生物氮 ?β-1,4 -葡萄糖苷酶和β-1,4-木糖苷酶活性显著提高! (P<0.05) ,水溶性有机碳极显著降低 25.87%(P<0.01) ;土壤细菌的均匀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 (P< 0.05),提高了细菌物种负向竞争关系;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残体碳和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P< 0.05)。综上认为,关中地区有机猕猴桃园采用白三叶作为生草覆盖不仅有助于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和碳循环酶活性,而且可以通过优化土壤微生物生态结构及功能,进而促进土壤碳循环和有机质的稳定性。
摘要:为探究恢复年限对三江源区人工辅助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恢复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四种恢复年限(2,5,8和10a)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人工辅助恢复草地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等土壤养分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细菌群落在恢复2年的草地土壤中多样性最高,真菌群落在恢复10a最高;优势细菌门依次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占总相对丰度的 85.98% ;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占总相对丰度的 83.03% ;在属水平上,大部分有益菌,如鞘氨醇单胞菌属、被孢霉属丰度随着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研究发现人工补播能够增加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铵态氮、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为修复草地生态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为探究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青藏高原山地草甸生产力、植被群落和土壤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甘南州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9个处理6个施肥梯度( F1 至 F6)×3 种配施模式[单施有机肥(On) 80% 有机肥 +20% 无机肥(OnCL) 60% 有机肥 +40% 无机肥(OnCH)) + 不施肥处理(CK)],系统评价了不同施肥梯度及配施模式对亚高山草甸植被生产力、群落结构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地上生物量 ?P<0.05) ,提升了 84%~292% ,但对群落多样性无影响;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脲酶活性 (P<0.05) ,分别提升了 3%~16%,4%~54%,13%~23%,7%~28% 。碱性磷酸酶活性随施肥量增多呈先升后降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 Δ≤sssim4Ψ+OnCL(N135kg?hm-2,P2O567.5kg?hm-2;80% 有机肥 +20% 无机肥)为最优处理。本研究结果为退化亚高山草甸的地力提升恢复提供参考。
摘要:目前,多种形态氮输入对普北农牧交错带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设置对照、硝酸铵、硫酸铵、碳酸氢铵、尿素和缓释尿素6个处理,旨在探索这些不同形态氮添加对草地生物量及其地上与地下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的氮添加通过增加植物群落多度、高度与盖度提高了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其中,硝酸铵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无机氮含量,进而对地上生物量的提升最大。而与其他形态氮添加相比,尿素处理诱导的土壤无机氮含量适度增加促进了根系生长,从而提高了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形态氮添加对植物生物量分配的不同影响,并强调了 10g?m-2?a-1 的尿素输入对维持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的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为探究无人机监测草地生物量的信息损失,本文以伊犁绢蒿(Seriphidiumtransiliense)荒漠草地多光谱影像对照地面高光谱及实测数据,以植被指数结合线性回归法构建不同物候期群落地上生物量反演模型,探讨无人机获取地上生物量的误差与规律并建立修正模型。结果表明:(1)4月、6月、9月无人机多光谱最佳模型分别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比值植被指数(Ration vegetation index,RVI)和NDVI,精度分别为65.61% ,48. 26% 和61. 59% ;地面高光谱均以NDVI最优,精度分别为? 71.77%,53.63% 和 67.58%(2) 地面高光谱反演能力优于无人机多光谱,各物候期无人机多光谱损失率为NDVI>RVI>差值植被指数(Diferencevegetation index,DVI,最佳模型损失率分别为 8.58%,9.89% 和 8.87‰ 无人机多光谱所有模型精度提高 0.02%~3.74% ,修正后4月NDVI精度最高为 66.36%(y=403.431x+17.5936) 。综上,通过筛选最佳反演模型,分析不同平台的信息损失,并对无人机多光谱修正能发挥不同平台优势,提高估算精度,证明了高分辨率遥感修正低空间分辨率数据的可行性。
摘要:本研究以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区,探究土壤碳垂直分布特征,并结合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区分土壤原生碳酸盐(Lithogenic carbonate,LC)及次生碳酸盐(Pedogenic carbonate,PC),量化PC形成过程中固定 CO2 气体的量及来源比例,从而定量计算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向无机碳(Soilinorganic carbon,SIC)的转移。结果表明:在植物生长季,土壤SOC含量范围分别为 3.38~10.84g?kg-1 及 3.44~12.28g?kg-1 ,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土壤碳酸盐含量范围分别为 28.14~189.61g?kg-1 及 27.47~192.13g?kg-1, 随土层的加深呈现出先增高后减少的趋势,均在 60~80cm 处达到最大值。 40~60cm,60~80cm,80~100cm 土层土壤的PC含量分别为 82.40,113.05,25.44g?kg-1 ;固定 CO2 的量分别为18.13,24.87和 5.60g?kg-1 ;土壤呼吸释放 CO2 为主要贡献源。最后计算得出三个土层土壤内碳转移的量为5.16,6.46和 1.84g?kg-1 。本研究对碳转移进行初步探究,为后续“碳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摘要:为探究不同植物群落中土层深度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对柴达木梭梭林保护区内梭梭、西伯利亚白刺、细枝盐爪爪、多花柽柳、蒙古沙拐枣5种典型植物群落下的 0~20cm,20~40cm,40~60cm 王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测定。不同植物群落显著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组成。而土层深度对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影响远低于不同植物群落的效应。全盐含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最重要因素。怪柳群落中全盐、有机质、全氮等含量最高,导致了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丰度的显著提高,降低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丰度。不同植物群落中土壤微生物的组成不同,但主要的优势菌群没有发生改变。优势细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优势细菌功能类群为化能异养和好氧化能异养菌。本研究揭示了植物群落和土壤深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柴达木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形成和构建机制。
摘要:为筛选适宜干旱地区种植的饲用型小黑麦(TriticaleWittmack)品种,本研究以‘石大1号'小黑麦(CK1)和‘中饲1048’小黑麦(CK2)为对照,研究了小黑麦品种‘甘农4号”‘甘农7号‘藏饲1号'以及品系C5,C23和C25在干旱胁迫(第7d,14d,21d,35d,49d,63d)下的抗旱生理反应。从单因素看,随着干旱胁迫天数增加,各小黑麦品种(系)的相对可溶性糖、相对可溶性蛋白、相对丙二醛、相对脯氨酸、相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相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对叶绿素、相对含水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相对过氧化物酶活性呈逐渐升高趋势;从小黑麦品种(系)间的差异看,小黑麦品系C25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相对脯氨酸含量(1.83)、相对可溶性糖含量(1.71)平均值最高,相对可溶性蛋白含量(0.86)相对含水量(0.81)、相对叶绿素含量(0.95)平均值较高;藏饲1号'的相对丙二醛含量(0.75)平均值最低。根据生理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得出,8份小黑麦品种(系)抗旱性强弱为品系 C25> CK2>‘甘农4号 > 品系 C23> ‘甘农7号” > ‘藏饲1号 > 品系 C5> CK1,品系C25属于中抗旱型,抗旱性较强;‘甘农7号‘‘藏饲1号’品系C5和CK1属于干旱较敏感型,抗旱性较弱,说明在干旱胁迫下,小黑麦品系C25的抗旱性最强。
摘要:为探究紫花苜蓿不同种质材料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以18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uaL.)种质资源和5份育成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电导率((Electrical,EC)值的NaCl溶液对种子萌发期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等指标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等方法对供试材料进行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紫花苜蓿材料萌发期对盐胁迫响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各项指标表现差异较大。利用耐盐系数和综合评价D值对23份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基于D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将23份材料分为5类:第I类有4个材料,D值为0.760;第Ⅱ类8个材料,D值为0.670;第Ⅲ类6个材料,D值为0.536;第V类4个材料,D值为0.430;第V类只有1个材料,D值为0.241。在供试的23份材料中,除5个育成品种外,综合筛选出耐盐性较强的材料有A1Z003,A1Z016,A1Z005等;耐盐性较弱的材料有A1Z 001,A1Z006,A1Z O15等。通过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可作为萌发期耐盐性鉴定的主要指标。本研究可为盐碱地苜蓿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以青海德令哈尕海国家湿地公园为对象,采用K均值聚类法划分高、中、低三个水盐梯度,分析环境因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功能丰富度指数在三种水盐梯度下均存在显著差异,低水低盐环境值最大,高水高盐环境值最小;植物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相关性随水盐梯度降低而减弱;非生物因子中,土壤电导率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起决定作用,土壤含水率间接影响;生物因子中,功能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作用大于物种多样性。综上,水盐梯度显著影响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对尕海湿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为研究施氮水平对植丝式混合草坪生长及氮磷养分去向的影响,本研究以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品种‘交战IV'为试验材料,设置 1g?m-2,3g?m-2,5g?m-2#I 7g?m-2 4 个施氮水平,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植丝式混合草坪生长、氮磷养分吸收、土壤中残留以及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坪成坪后1—2个月内,随施氮量的增加,草坪的坪观质量逐渐提升。但在第3个月时,高施氮处理组(每月 5g?m-2 和 7g?m-2) 显著加快了草坪草生长速度的同时也导致了草坪草徒长。每月 3g?m-2 施氮条件下草坪草盖度、密度、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色泽及草坪草留茬干重均最高。高施氮处理降低了草坪草地下部生物量,每月 3g?m-2 施氮条件下草坪 10~20cm 根系干重较 5g?m-2 和 7g?m-2 分别增加了 63.2% 和 189.9%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草坪草氮素和磷素吸收量增加,土壤中氮素残留量和淋溶损失量均增加,但氮素利用效率却有所下降。当每月施氮量大于或等于 5g?m-2 时,草坪氮素总淋溶量显著增加,每月施氮 5g?m-2 和 7g?m-2 较 3g?m-2 (20分别增加了 250% 和 650% ;草坪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每月施氮 5g?m-2 和 7g?m-2 较 3g?m-2 分别下降了12.4% 和 24.0% 。不同施氮处理对草坪土壤中磷素残留量和淋溶量无显著影响。因此推荐植丝式混合草坪每月施氮量在 3g?m-2 左右。
摘要:为筛选结缕草(Zoysiaspp.)耐荫品种,本研究选择‘马尼拉结缕草( ?Z .matella')和4份自主培育的杂交结缕草品种为材料,通过设置4个人工遮荫强度 (0%,35%,60%, 80% )处理,观测其形态指标、干物质重量和坪用质量进行耐荫性评价,并在天然遮荫条件下种植验证。结果表明: 35% 遮荫强度短期处理对结缕草的负面影响较小。随着遮荫时间和强度的增加,5份结缕草的覆盖度和修剪干重均呈现下降趋势,而草层高度的变化趋势相反。遮荫处理8周,所有材料的冠层干重、根系干重和根状茎干重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坪用质量也逐步下降。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发现,苏植4号“‘苏植3号'和‘苏植1号'的耐荫性排名前三位。此外,在郁闭度最低的阔叶树下,这些结缕草的生长表现与人工遮荫处理结果相一致。本研究为耐荫结缕草品种的选择应用提供了参考。
摘要:为筛选出适应在宁夏银北地区种植的优质饲用燕麦(Auena satiuaL.)品种。本研究选取了12份饲用燕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其生长性状、生产特性和营养品质进行测定,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甜燕1号'的干草产量最高,为 6545.60kg?hm-2 ,其次是‘海威'和‘贝勒’。A129'的干鲜比最小,‘海威'的茎叶比最小。A129'的粗灰分含量最高,为 8.88% 。喜越’的粗脂肪和粗蛋白的含量最高,分别为 1.38% 和11. 65% ;‘喜越’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均低于其他饲用燕麦品种,分别为 35.73% 和 55.60% ,其相对饲喂价值和相对饲草质量也均高于其他品种。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现最优的燕麦品种是‘喜越’,可作为优良饲用燕麦品种在宁夏银北地区推广种植。
摘要: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预测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黑紫披碱草(Elymus atratus)和紫芒披碱草(Elymus purpura-ristatus)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时期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1)影响黑紫披碱草适生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 (2524.94~4118.83m) 最暖季度平均温度(8 .43~14.75°C) 和气温季节性变化方差 (574.91~890.01°C) ;影响紫芒披碱草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年平均气温 (0.31~ 6.91°C) 最冷季度平均温度 (-11.57~-3.16°C) 和海拔 (1483.81~3759.22m)(2) 当前黑紫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为28 8.61×104km2 ,主要位于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紫芒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为 343.86×104km2 ,主要在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 未来情景下黑紫披碱草和紫芒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黑紫披碱草的适生区质心/分布中心向西南迁移,紫芒披碱草向东北迁移。本研究结果为黑紫披碱草和紫芒披碱草种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及时准确的估算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对草地生产和生态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疆草地为对象,利用1990—2022年Landsat-NDVI数据和野外实测数据,构建AGB反演模型,并分析了33年草地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地面实测数据构建的反演模型 y=743.9000x2-98.3630x+49.2360 拟合效果最好,精度为 63.70%;(2)1990-2022 年间草地AGB呈增加趋势且呈现西北部山区高平原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14个地州市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草地AGB多年均值最高,为 231.70g?m-2; 11个草地类中,低地草甸类草地AGB年际变化相对其他草地类稳定,草甸类草地AGB多年均值高于草原类和荒漠类;(3)草地AGB与气温和降水整体表现为高度相关,其中,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塔里木盆地边缘荒漠区以及昆仑山脉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强度最大。结果为掌握草地AGB多年变化规律,准确估算新疆草地产草量和碳储量提供参考。
摘要: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一带一路"核心区,草地的土壤保持服务对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和沙漠化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草地类型、降水、土壤质地等数据,利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评估1980至2020年新疆草地土壤保持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识别热点区域,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因素,通过供需风险体系分析其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980—2020年新疆草地土壤保持服务呈增加趋势,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和温性草原的土壤保持能力较强;热点区集中在北疆,冷点区为准噶尔盆地和南疆;土壤保持服务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受坡度和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土壤保持供需风险等级为安全,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南疆和北疆的温性荒漠类草地。基于研究结果探讨了维持和提升草地土壤保持服务的管理措施,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沙漠化,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摘要:适时开展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绩效评价对于优化调整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了“生态一经济一社会”三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比对前两轮政策绩效差异,借助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绩效提升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综合绩效在较低水平上显著提升,综合值由0.1212提升至0.1550,2010—2020年均增长率达 5.24% 。生态、经济、社会绩效值由 0.1477,0.1345,0.0816 提升至0.1837,0.1858,0.0955,绩效结构由“生态绩效 > 经济绩效 > 社会绩效"演变为“经济绩效 > 生态绩效 > 社会绩效”,三种效益协同凸显。政策绩效各维度区域分异特征显著,生态、经济绩效表现为"纯牧业区 > 半农半牧区 > 农业区”,社会绩效则呈相反态势。年末牲畜存栏总量和人均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收人是影响绩效提升的共性障碍因素。本研究旨在为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动态优化提供参考。
摘要:为探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柴达木盆地燕麦(Auena satirua)生长的影响,以燕麦(‘青甜1号’)为材料,设置空白对照(CK)施用复合微生物菌剂 75kg?hm-2(B1) 和 150kg?hm-2(B2) 三个处理,分别于拔节期、开花期和蜡熟期测定燕麦的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根系及干物质积累量等指标,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的不同施用量对燕麦生长、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 B1 和 B2 处理均显著增加燕麦株高、叶绿素含量及生物量 (P<0.05) 一 B2 处理显著增加燕麦根系各指标( ?P<0.05) ,同时燕麦产量与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0.05) 。开花期, B1 和 B2 处理均显著增加燕麦株高 (P<0.05) ) B1 处理显著增加生物量 (P<0.05) 。蜡熟期, B1 和 B2 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叶绿素含量( ?P<0.05),B1 处理显著增加燕麦株高, B2 处理显著提高根尖数 (P<0.05) ,同时燕麦产量与株高和根表面积显著正相关( .P<0.05) 。综上所述,施用 75kg?hm-2 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燕麦地上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有最佳的促进效果,施用 150kg?hm-2 时更有利于促进燕麦地下根系发育。以上研究结果为探索柴达木盆地微生物菌肥促进牧草种植技术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为探明在天然草原牧草干燥过程中不同干燥时间和干燥方式对天然草原牧草干草营养品质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典型草原代表地区天然牧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干燥方式(阴干和自然干燥),在天然草原牧草干燥 0h,12h,24h,36h,48h,60h,721 1进行取样,测定不同处理下天然草原牧草干草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阴干的干燥方式下天然牧草干草的叶绿素、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自然干燥方式下,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天然牧草干草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干物质和粗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干燥时间和干燥方式交互作用对天然草原牧草干草叶绿素含量和营养品质影响显著 (P<0.05) 。综合分析表明,锡林浩特市典型草原在干草调制过程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选择阴干的干燥方式。
摘要:为探究纤维素降解菌对秸秆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纤维含量的影响,分别用具有纤维降解能力的伊朗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 iranensis,CE)和沙福芽孢杆菌(Bacilus safensis,BS)对水稻秸秆进行处理,青贮14和30天后取样分析其发酵品质并测定纤维含量。发酵14天后,与无添加的对照组相比,CE降低了秸秆的pH值和氨态氮含量,增加了粗蛋白含量( ?P<0.05) ;添加BS和CE均降低了水稻秸秆的 pH 值、粗纤维和半纤维素含量 (P< 0.05)。发酵3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BS降低了秸秆的干物质含量、霉菌数量和丙酸含量( P<0.05) ,同时增加了秸秆的粗蛋白含量 (P<0.05) ;CE则能降低水稻秸秆的pH值、干物质含量、氨态氮含量和霉菌数量 (P<0.05) ;与此同时BS和CE均降低了水稻秸秆的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半纤维素含量( .P<0.05) 。两种菌在改善秸秆发酵品质过程中均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也都能减少水稻秸秆中的纤维成分,其中,CE降解水稻秸秆的效果更好。
摘要:为筛选出发酵水稻秸秆较佳的菌酶组合,本试验将水稻秸秆随机分为5组:CK组 (0.1g?kg-1 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CH组 (0.5g?kg-1 纤维素酶 .0.5g?kg-1 半纤维素酶和 0.1g?kg-1 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L组(2号 (1g?kg-1 漆酶和 0.1g?kg-1 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CHL组 (1g?kg-1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漆酶复合酶制剂和 0.1g?kg-1 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U组 (3% 尿素和 0.1g?kg-1 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45d后开袋分析,检测青贮发酵品质、常规营养成分、瘤胃发酵特性及营养物质降解率。结果表明:CH,L和CHL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CK组( (P<0.05) : CH 和U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CK组 (P<0.05) 。与CK组相比,各试验组 72h 总产气量均显著增加! (P<0.05) ,试验组各挥发性脂肪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 。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的不同菌酶处理均可提高水稻秸秆的营养价值,CH组效果最佳。
摘要:为了探究5株固氮菌和5株溶磷菌对高寒区3种栽培饲草的促生效果,本研究以玉米(ZeamaysL.)、燕麦(Auena satiruaL.)和苜蓿(Medicago SatiruaL.)为研究对象,用14组单一接菌剂和复合接菌剂进行盆栽接种试验,测定植物的株高、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结果表明:各接菌剂对盆栽玉米、燕麦、苜蓿的生长指标测定结果存在差异,其中,复合接菌剂 A+B+F 对玉米植株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系总长和根表面积的促生效果较为显著,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 (P<0.05) ;复合接菌剂 B+G+H,A+B+F 对燕麦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长、根直径、根体积、根表面积均产生明显的促生作用;在苜蓿接种试验中,复合接菌剂 A+F 对苜蓿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长、根直径、根体积、根表面积的影响较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 (P<0.05) 。因此,复合接菌剂比单一菌株具有研制微生物肥料的潜质,可为应用农业提供新思路。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添加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uaL.)青贮品质的影响。以初花期紫花苜蓿为原料,设置添加鲜重 5%(G1),7.5%(G2),10%(G3) 连翘及不添加对照(CK),共4个处理,各处理3次重复,青贮发酵6Od评定各项指标。结果表明:处理组感官评分均达到二级尚好,优于CK组的三级中等。 G1 和 G3 组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CK组 (P<0.01),G3 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CK组 ?P<0.01) 。处理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有所降低,相对饲用价值评分均高于CK组。 G1 和 G3 组pH值显著低于CK组 (P<0.01),G1 组乳酸与乙酸含量显著高于CK组 (P<0.01) 。各组中均未检测到丁酸。 G2 组有氧稳定性显著优于CK组 (P< 0.05),黄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含量随连翘添加量增加而降低。综上,添加连翘可改善紫花苜蓿青贮品质,提高有氧稳定性并降低霉菌毒素含量,添加 10% 连翘青贮效果最佳。
摘要:为了提高‘热研4号'王草产量和乙醇生产能力,探究其最佳刈割间隔。本论文以‘热研4号'王草(Pemnisetumpurpureum ×P ,americanumcv.‘ReyanNo.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刈割间隔 (2,3,4,6 和12个月)对其农艺性状和纤维素乙醇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刈割间隔为6个月时,王草鲜草、干草和乙醇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刈割间隔 ?P<0.05) ,分别达到了 328.29t?hm-2FM,86.08t?hm-2DM 和 15.18t?hm-2 。刈割间隔越长,干物质含量、平均株高和茎粗越大,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越高;平均分数、灰分和绝对含水量及木质素移除率、酶解干基失重率、酶解率、乙醇浓度和乙醇转化率逐渐减少。综上所述,刈割间隔6个月的王草产量和乙醇产量最高,研究结果为王草生产纤维素乙醇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