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探究气候变暖和氮沉降增加背景下草原植物非根际、根际和根鞘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内蒙古荒漠草原长期增温和施氮试验平台,对优势禾草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Roshev.)Ohwi]非根际、根际和根鞘土壤细菌群落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增温十施氮处理显著增加了无芒隐子草根际及根鞘土壤中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降低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根际和根鞘土壤细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降低了 3.06% 和 3.27% ,不同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增温和施氮能够降低土壤细菌的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距根系不同距离土壤细菌的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差异较大。综上,无芒隐子草非根际、根际及根鞘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网络复杂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未来气候变化对草地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应进一步区分距离植物根系不同距离土壤微生物的差异变化,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摘要:本研究基于盆栽试验,以采自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的原位土为供试土样,通过不同处理方式(一是水分和氮磷添加使其达到未退化草地的水分和氮磷状态,二是保持原有水分和氮磷状态而不进行添加)分析不同水分和氮磷水平对燕麦(Auena satiua)株高、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叶片厚度和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和氮磷添加显著提高了轻度退化草地燕麦的株高 (P<0.05) ,且水分的影响效应更大;水分和氮磷添加显著提高了中、重度退化草地的燕麦株高、地上生物量和NDVI (P<0.05) ,水分对中、重度退化草地燕麦植被高度和NDVI的影响大于氮磷添加,而氮磷添加对其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大于水分处理;氮磷添加显著提高了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的燕麦地下生物量 (P<0.05) 。本研究揭示了退化草地生态系统中优质牧草种植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退化草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种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为草地生产力的提升提供参考支持。
摘要:本研究以2个抗倒性不同的燕麦(Auena satiuaL.)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析茎秆强度相关性状及其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探究木质素生物合成对燕麦茎秆强度的调控关系,为燕麦茎秆强度的遗传改良与抗倒伏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茎秆强度相关性状在不同抗倒伏性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基部节间茎秆强度与木质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P<0.01) ,抗倒伏品种茎秆基部第2节间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易倒伏品种( P< 0.05)。9个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的表达量灌浆期 < 蜡熟期 < 乳熟期,不同生育时期间均表现为易倒伏品种< 抗倒伏品种。乳熟期至蜡熟期,茎秆基部第2节间木质素含量与其合成基因表达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推测PAL,4CL,C4H,CCR,C3H,COMT 是参与燕麦茎秆木质素合成代谢的主要酶基因。
摘要:为解析石斛属(Dendrobium)灯笼组(Section Densiflora)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对该组的四角石斛(D.farmer)、角茎灯笼石斛 (D .palpebrae)具槽石斛 (D? sulcatum)和球花石斛(D.thyrsiflorum)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对其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图谱绘制以及序列特征分析,并构建石斛属42个物种(灯笼组10个)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灯笼组物种叶绿体基因组全长范围为151717~160123bp,总GC含量为 37.1%~37.6% ,共注释到129~133个基因;同时检测到 46~63 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repeat sequence,SSR)以及48~49个分散重复序列(Interspersed repetitive sequence,INE);蛋白编码基因的密码子偏好以A/U(T)结尾;灯笼组物种中的 trnKUUU ,atpF,rpoC,trnLUAA, clpP ,rpl16等6个基因的编码区具有显著差异。系统发育树表明,灯笼组10个物种聚类为4个不同演化分支,传统形态学界定的灯笼组为非单系。
摘要:本研究选择7种草-粮(草)轮作种植模式,并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差异与变化规律,发现与苜蓿连作模式相比,苜蓿(Medicago satiuaL.)-燕麦(Auena satiua)-苜蓿、苜蓿-玉米(Zea mays L.)-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和苜蓿-高梁(Sorghum bicolor L.)-谷子(Setariaitalica)等模式可有效提升土壤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且在苜蓿-高粱-谷子模式中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是各轮作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菌群,进一步冗余分析结果揭示出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等3个指标对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组成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生态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土壤细菌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能。因此,多年生苜蓿翻耕轮作一年生作物(饲草)后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其中,苜蓿-高梁-谷子模式轮作效果最佳,在盐碱地的改良轮作中可优先考虑利用。
摘要: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在全球碳储存和气候调节中有重要角色,排水对泥炭地土壤特性和生态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土壤酶活性对排水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了排水50年后的高寒泥炭地和邻近的近自然泥炭地,探讨土壤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对排水的响应,并从植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揭示排水对高寒泥炭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大部分土壤理化性质均显著降低,养分化学计量比均显著增加。排水处理后,不同土层的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他理化性质均呈下降趋势; 20~100cm 土层水解酶活性和不同土层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排水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主要受土壤水分含量、pH值、植物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共同调控。本研究为理解高寒泥炭地土壤碳动态和泥炭地碳库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摘要:为比较不同燕麦(Auena satiuaL.)种质抗倒伏能力的差异,探究影响燕麦倒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9种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穗部特征、茎秆形态特征和茎秆化学物质含量与抗倒性的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明确影响燕麦抗倒性的主要性状,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优良品种和性状,为今后育种提供亲本材料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抗倒性最强的燕麦品种分别是A05,AN222和AO1,重心高度、第二节间长度、茎粗系数、穗长、穗下节长、钾和纤维素含量是影响燕麦抗倒伏能力的关键因素。
摘要:为探究S-诱抗素(S-abscisic acid,S-ABA)对低温干旱复合胁迫下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光合特征的影响,以野生垂穗披碱草为研究材料,研究外源喷施S-ABA和内源ABA抑制剂(Fluridone)对低温干旱复合胁迫下垂穗披碱草形态、光合色素、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和气孔状态的影响,旨在为垂穗披碱草非生物胁迫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温干旱复合胁迫显著降低了垂穗披碱草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作用能力。喷施S-ABA显著增加了净光合速率 (Pn) 、蒸腾速率 (Ps) 、气孔导度( 、最大光能转化效率 (Fv/Fm) 和电子传递速率,降低了胞间CO2 浓度 (Ci) 和非光化猝灭系数。此外,S-ABA还缓解了胁迫对叶片气孔状态的影响,改善了植物形态,促进株高、叶宽和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Fluridone的应用减弱了这些积极效果。综上,S-ABA能够有效缓解低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垂穗披碱草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这对于提高干旱寒冷地区牧草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为探究低钾胁迫对不同燕麦(Aoena satiuaL.)品种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本研究以16个燕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常钾 (2mmol?L-1KCl) 和低钾 (0.01mmol?L-1KCl )两个浓度,在苗期处理21d后对其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研究,以筛选出耐低钾胁迫的燕麦品种。结果表明,与常钾相比,低钾胁迫下6个燕麦品种的株高显著下降;4个燕麦品种的根长显著下降;2个燕麦品种的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而9个燕麦品种的地上生物量则显著上升;绝大多数燕麦品种的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上升,根系活力显著增强,植株地上部钾含量显著降低;不同燕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采用均值法进行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得出‘Forage Plus'‘SO-1'和‘Baler 2'为相对耐低钾品种,而‘Haymaker'‘陇燕五号'和‘Adremo'为低钾敏感型品种。
摘要:种子大小决定种子活力和产量,是筛选育种材料的重要参考依据。本研究选用202份不同来源的皮燕麦(Auena satiua)种质资源,测定穗部特征与种子大小性状的形态指标,综合评价供试材料的性状特征,为不同育种目标材料的选择奠定工作基础。结果表明:4个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以穗型(0.69)最高;20个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以长宽比(2.08)最高,其变异系数以小穗数(27. 17% )最高。种子宽、厚和体积与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号 (P<0.01) 。多元回归结果表明,穗重、种子侧面面积和体积极显著正向影响千粒重的大小 (P<0.01) 。供试材料的性状特征划分为"种子发育及贮藏因子"“种子形状及结构因子"和“穗部特征及产量因子"3个主要功能成分。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类群,其中类群V,V可作为重穗多籽大粒型育种材料,类群I可作为长穗多籽小粒型育种材料。
摘要:气候变暖及氮沉降会改变草原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然而,尚不清楚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组分对增温及氮沉降的响应。因此,本研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进行了不同水平的增温[ W0( 不增温)、Wi( 空气温度增加 0.47°C ,王壤温度增加 0.61°C )、 W2( 空气温度增加 0.92°C ,土壤温度增加 1.09°C ) W3( 空气温度增加1. 44°C ,土壤温度增加 1.95°C) ]及氮沉降 ]试验,明确增温及氮沉降下生物因子及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 W0 相比,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均在 W3 处理下显著增加;短期增温及氮沉降下土壤温度、土壤氮磷比是影响土壤呼吸及土壤异养呼吸的关键因子;土壤自养呼吸会受到土壤铵态氮含量、土壤温度、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植物香农-威纳指数的影响。综上所述,增温和氮沉降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特征,进而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组分。
摘要:饲草短缺是藏北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而建植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被认为是攻克这一难关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评估筛选的适宜那曲地区建植人工草地的6种高产饲草的品质,即燕麦(Auena satirua)绿麦草(Triticumsecale)芜菁(Brassc rapa)、饲用油菜(Brasica napus)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本文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干饲草的营养指标,并通过分级指数(Grading index,GI)综合评估6种饲草的饲用品质。结果显示,4种一年生饲草的粗蛋白含量为 10.45%~17.99% ,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 34.03%~65.76% ,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 27.23%~41.52% ,GI值为10.63~86.85;粗蛋白含量与GI值呈正相关,而纤维含量与GI值呈负相关。此外,6种饲草的品质均可达到4级及以上饲草标准( GI>6.28MJ) ,其中芜菁的品质可达到特级饲草标准( MJ),且其在能源物质总量、矿物质含量和适口性方面表现均最优异,建议在藏北地区推广种植。
中图分类号:S68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435(2025)05-1465-08 摘要:为阐明干旱和盐胁迫对粉黛乱子草(Muhlenbergiacapillris)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粉黛乱子草品种‘粉黛'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60OO)及NaC1分别模拟干旱和盐胁迫处理,测定粉黛乱子草种子萌发指标、幼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芒属(Miscanthus spp.)植物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及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该属植物优良种质的选育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来源于9个省的41份获、南获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供试材料的株高、最大节间长、二级分枝数、花序主轴长、茎粗和单株重等11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评价其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水平,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获(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南获(M.lutarioriparius)种质资源。分析结果表明,11个表型指标在41份材料之间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 0.69~1.95 ,变异系数范围为 27.05%~96.79%, 41份获、南荻种质在欧式平方距离为20时可划分为3个类群,其中类群Ⅱ的二级分枝数最多,在获、南获抗涝品种的选育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类群III的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该类群植株的株高较高,单株重最高,生物量最大,适宜生产实践。
摘要:为研究不同的施肥处理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ua)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施氮肥和不施氮肥2个水平,磷肥设置4个水平梯度,在甘肃河西走廊荒漠化灌区,连续2年开展紫花苜蓿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显著提升首蓿产量与品质,其中 N1P2 处理( N103.5kg?hm-2,P2O590kg?hm-2) 效果最佳,干草产量达1 6.64t?hm-2 ,较对照增产 26.41% ;粗蛋白(Crudeprotein,CP)含量提高至 19.8% ,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feedvalue,RFV)提升11.2% ,同时将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分别控制在 32.5% 和41. 7% ,接近国际优质苜蓿标准。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氮素通过增加节间数直接促进粗蛋白积累(路径系数 =0.24) ,磷素则通过扩大叶面积间接降低纤维含量(路径系数 =-0.17) 。经济效益分析表明, N1P2 处理的净收益(39791元 hm-2, 较传统高磷处理 (N1P3) 提高 2.7% ,且磷肥利用率达 42.6% 。本研究提出河西走廊地区紫花苜蓿第二、三年生长期推荐施肥量为N103.5kg· hm-2 P2O590kg?hm-2 ,并建议结合分次施氮与土壤诊断实现养分高效利用,为干旱区草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通过比较15个饲用燕麦(Auena satirua)品种在柴达木轻度盐碱地的生产性能,为该地区饲用燕麦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本试验通过对供试燕麦的主要农艺性状、营养品质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供试品种的主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份供试燕麦在试验区均能完成生育期,生育期在 115~ 146d,生长速率符合“S"型生长曲线的趋势。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供试燕麦干草产量逐步增加并于乳熟期达到最大,其中,大富翁'干草产量 (11666.67kg?hm-2) 最高 (P<0.05) 。青海甜燕麦’ (124.87cm) 株高最高 (P< 0.05) 。牧乐思'鲜干比(3.98)最高 (P<0.05) 。青引1号'粗脂肪 (2.22% )粗蛋白 (9.12%) 及植物体内总盐含量(2 (60.67g?kg-1) 均最高 (P<0.05) 。牧王'酸性洗涤纤维 (32.07% )最低,‘青引2号’中性洗涤纤维 (57.03% 最低(P<0.05) 。综合评价得出,青引1号‘‘牧乐思'和‘青甜1号'综合表现位居前列,是柴达木轻度盐碱地理想种植的燕麦品种。
摘要:为发掘抗旱性优异的白三叶(Trifoliumrepens)种质资源以及筛选评价其抗旱性强弱的有效指标,本试验以采自四川等地自然分布的110份白三叶种质资源以及国审品种‘Haifa‘Goethe'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自然干旱条件下,通过观测供试材料的表型指标差异对其抗旱性初步评价;在室内控水条件下,通过观测叶片横切结构和生理参数的变化,运用加权隶属函数法对初筛材料进行抗旱性鉴定。采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各指标的贡献率以筛选出适宜白三叶抗旱性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聚类分析显示白三叶的形态特征和抗旱性密切相关;综合评价表明,材料Tr210,Tr103,Tr083具有较强耐旱性,而 Tr008 和 Tr033 耐旱性较差。在26个评价指标中,最终筛选出16个有效指标,包括4个表型指标、8个生理指标和4个叶片显微结构指标。本研究为白三叶耐旱种质资源评价以及耐旱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
摘要:探究滇西北亚高山草甸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 Boiss.)的入侵问题,可为高山草甸的治理恢复提供依据。本文以滇西北亚高山大狼毒入侵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不同入侵程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对土壤-植物系统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狼毒人侵导致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分别增加 8.8%~21.6%,18.8%~26.8%,13.4%~49.9%, 并导致植物有机C含量增加,全N和全P含量降低;而土壤 C:N,N:P 降低,植物 C:N,C:P 增加;其中,王壤 C:N 最小值为 27.00,N:P 最大值为0.48,说明土壤养分主要受N限制,P元素相对较为充足。相关分析发现,牧草植被覆盖指数(Grass vegetation cover index,GDI与土壤 C:N, 微生物生物量N显著负相关,而与植物N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GDI受制于N元素。总之,大狼毒入侵会改变滇西北亚高山草甸土壤和植物的养分含量,导致土壤N元素是其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
摘要:为探究封育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新疆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为对象,基于湿筛法测定0~50cm 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均以 >0.25mm 为主,含量均大于57.5% ,但各样地各土层对封育响应并不一致。封育后玛纳斯样地 0~5cm 和 5~10cm 土层 0.25~2mm 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 70.0%,60.8% ,而奇台样地 5~10cm 10~20cm 和 20~30cm 土层依次显著增加 23.2%,51.6% ,32.7% 。随土层深度增加,团聚体稳定性呈先增后降趋势,且封育区略低于对照区,但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团聚体含量显著相关 (P<0.01) ,其中粉土十粘土、微团聚体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导因素,且封育后植被覆盖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调控作用增强,而土壤容重则为减弱。综上,新疆北部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团聚体以 >0.25mm 团聚体为主,且封育4~11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总体变化不显著。
摘要:探究气候变化对天山雪莲(Saussurea inuolucrata)潜在分布的影响,并预测其在未来情景下的分布格局,对制定其保护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28个环境因子和39个分布点,基于MaxEnt模型对新疆天山雪莲的适生区进行预测,涵盖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2041—2070年、2071—2100年)时期,并在三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SP126,SSP370和SSP585)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天山雪莲的总适生区面积为 10.71×104km2 ,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博格达峰和托木尔峰;最暖季月平均降水量 150~200mm ,土壤类型为薄层土、冰川、淋溶土,海拔2800~3800m ,归一化植被指数 0.03~0.7 和坡度 50°~73° 时适宜天山雪莲的生长,这5种因子是影响其分布的关键因素;未来情景下,天山雪莲的适生区面积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SSP585情景下,高适生区面积由 2.12×104km2 缩减至 1.66×104km2 ,但主要分布区不变。为保护天山雪莲,需监测气候变化对其生境的影响,应对未来潜在风险。
摘要: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气候交汇带,该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经济发展过程永恒的主题。文章基于降低碳排放,增加碳汇的视角,依据生态优先发展、机会成本、外部性、法经济学、帕累托最优等理论基础,利用碳排放模型、碳吸收模型、脱钩模型等方法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单位面积农作物碳吸收量,以及碳排放量与农业产值脱钩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研究区为了达到降低碳排放、增强碳汇功能、发展农业经济的目的,需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并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可能增加机会成本、产生直接经济损失、存在正外部性等问题,提出构建农业结构调整法治体系对农业结构调整行为进行激励、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的建议。
摘要:草原系统在生态、经济和政治方面具有高度的时空变异性,带来了不可预计的后果。中国草原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全球草原的共同挑战,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采取了本土化的草原管理实践。但目前学术界对草原管理制度国际经验的文献梳理较为零散。该文以产权制度理论为基础,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选择蒙古国、吉尔吉斯斯坦、肯尼亚和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不同制度实践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多个国际案例都在积极探索和实施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CBNRM)制度。新兴CBNRM案例逐渐融合了不同的管理理论,朝着多层次、多网络的管理方式以及基于习俗和市场的"混合治理"模式的方向发展。
摘要:中国草地资源十分丰富,但面临的放牧压力与日俱增,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原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如何在维持牧民安居乐业的同时恢复草原生态成为热点话题,相关政策也应运而生。本文以牧户定居政策为落脚点,通过实地调研收集内蒙古、新疆和西藏三个牧区省份的牧户数据,并结合相关宏观统计数据,探索其对牧区生活水平、生产力及草原生态的影响。研究发现,牧户定居政策通过改善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对牧区生活水平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通过增加牧户生产设施对牧区生产力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牧户定居政策对草地质量的提升在整体上尚未有显著的影响,但将草地质量的空间衡量范围逐步扩大后的分析发现,随着草地距离牧户定居中心的公里数增加,草地质量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后,本文提出健全牧区定居政策、发挥其社会经济生态效应的政策建议。
摘要:为研究甘肃陇南、天水地区1O份野生沿阶草(Ophiopogoneae)种质资源耐盐性强弱,本试验以1 ΔVaCl:Na2SO4= 1:1设5个土壤含盐量梯度 (0%,0.25%,0.50%,0.75%,1.00%) ,采用盆栽模拟法,探究盐胁迫对沿阶草生长、细胞膜系统及渗透调节过程的影响,并对其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程度增加,10份沿阶草种质资源的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及钠离子含量呈上升趋势,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根系活力、相对含水量、钾离子和钙离子含量呈下降趋势。综合评价表明,麦冬(武都)和短药沿阶草(武都)2份种质耐盐性更强,具有在西北土壤盐渍化地区种植的潜力。
摘要:为探究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林下鸭茅(Dactylisglomerata)产量与营养品质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本试验选择2种林地郁闭度 (C1=0.3 和 C2=0.6) 的林下鸭茅草地,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水分处理,分别为 150m3?hm-2 (204(204号 (W1)…300m3?hm-2(W2) 和 450m3?hm-2(W3) ,副区为施氮肥处理,分别为 (F3),90kg?hm-2(F4) 和 120kg?hm-2(F5) 。结果表明:0.3和0.6林地郁闭度下,灌水量 450m3?hm-2 和施氮肥量90kg?hm-2(W3F4) 耦合处理鸭茅全年鲜草和干草产量均为最高,其中全年干草产量分别较 WiFi 提高 50.55% 和112. 44%(P<0.05) ;第一茬和第二茬干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ingvalue,RFV)均较高,其中RFV值为88.17~121.47。而且 W3F4 处理下 0~20cm 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较 W1F1 均有显著提高 (P<0.05) 。综上 W3F4 耦合处理可提升林下鸭茅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对改善 0~20cm 土壤理化特性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为揭示干旱荒漠地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的海拔分布特征及其维持机制。本研究以霍拉山荒漠灌丛群落为对象,分析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均呈单峰变化趋势,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由发散转变为聚集状态。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净谱系亲缘关系指数与Margalef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净最近种间亲缘关系指数与Margalef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ielou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含水率、全盐、全氮、速效磷含量是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随海拔梯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霍拉山荒漠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紧密相关,土壤因子是影响其沿海拔梯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摘要:通过生态位模型评价中药黄精(PolygonatiRhizoma)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收集了679个黄精分布地理位点,与19项气候因子和4个地形因子相结合,采用MaxEnt算法和GIS技术分别对当前和未来的生境适宜性进行模拟分析。当前黄精总适生区面积为 2142500km2 ,主要包括浙江、江西、云南东部、四川南部、重庆和湖南。在未来气候情景下,质心迁移中心位于陕西南部、河南北部和山西省,其高适生区和中适生区面积均呈现扩大趋势,而低适生区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影响黄精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海拔 (200~3000m )最干季度平均气温 )、最干月降水量 (19~215mm 和最暖季度降水量 (480~1500mm )。本研究采用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可靠(AUC =0.824) ,为黄精野生资源保护和引种栽培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摘要: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农牧交错带郊野旅游活动日趋流行,聚焦风景道沿线的踩踏干扰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微博位置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测算踩踏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踩踏对植被高度、盖度和土壤硬度影响较强烈,地表盖度响应指数(Indexof land cover impact,ILCI)平均值为49.58,整体处于中等干扰程度,通过微博位置分析得出 80% 的踩踏活动集中在距风景道 800m 内,在 250~300m 范围内最集中,通过公开地图(OpenStreetMap,OSM)数据不同缓冲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变化分析得出踩踏干扰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干扰范围在 200m 以内。研究结论有助于提升旅游管理的科学性,通过合理制定郊野旅游环境容量,规范郊野旅游活动路线和人流等措施,可有效缓解人为过度踩踏对风景道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
摘要:为了深人剖析草地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前沿趋势,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以中国知网(CNKI)中2001—2023年的草地生态相关文献为数据源,从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三个维度开展共现网络分析,并结合突变术语及合作网络进行可视化计量研究。结果显示,2001年至2023年间草地生态系统研究共发表文献2108篇,主要聚焦于生态恢复、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管理、生态系统保护以及物种多样性等领域。近年来,草地资源管理、氮添加效应和三生空间布局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发展呈现出跨学科与跨机构合作增强的趋势,逐步加强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并重视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的融合,为未来草地生态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摘要:本研究以草乌头(Aconitum kusnezofiiReichb.)种子为材料,通过监测胚率(胚长/胚乳长)动态变化,确定休眠解除的关键时期,并测定不同阶段内源激素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以解析其休眠解除机制。结果显示,种子胚率在休眠解除过程中呈“慢-快-慢"变化趋势:0—14d基本不变(23. 31% ,14—42d迅速升高至 90.91% ,49d起胚根伸长,54d子叶出土。激素分析表明,在层积过程中,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含量显著下降(较Od降低46.48% ,而赤霉素 A3( (Gibberellin A3,GA3) 、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和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含量分别升高 34.77%,60.71%,97.53% 和 17.95% ,玉米素核苷(Zeatinriboside,ZR)含量则呈先升后降趋势; GA3/ ABA,IAA/ABA等比值显著上升,表明生长促进类激素对ABA的拮抗作用增强。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层积过程中ABA降解基因 CYP707A2,GA 合成基因 KAO 和IAA合成基因YUCCA等表达量均上调,与激素变化趋势一致。研究表明,ABA的降低可能是休眠解除的关键驱动因素,GA3 ,IAA,MeJA和BR等激素通过拮抗或协同ABA信号通路,共同调控种子由休眠向萌发的转变过程。
摘要:为了揭示三江源地区2000—2023年植被时空变化格局及影响因素,并预测气候变化条件下三江源地区植被可能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基于三江源达日、玛多、玉树、曲麻莱四个地区2000—2023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以及温度、降水、风速和气压等气候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采用了梯度提升回归树、自适应增强回归、随机森林以及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建立NDVI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模型参数进行了精细调优和验证,以提升模型性能和可靠性。最终,筛选出了模拟精度最优模型,进行多情景下植被变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NDVI的气象特征值占比最高,达0.6486。梯度提升回归模型在所有研究区综合表现优于其他模型,平均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在 0.00045~0.00104 之间,拟合系数(Coeficient ofdetermination, R2) 均超过O.9O,显示出强大的拟合能力。梯度提升回归树在预测三江源地区NDVI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对NDVI数据具有良好拟合效果,为三江源地区NDVI预测提供了科学方法。研究结果有助于预警气候变化条件下植被退化的潜能,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域植被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贮藏温度及芽孢杆菌添加剂对高丹草(Sorghum bicolorXsudanense)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试验包括两种贮藏温度( 15°C 和 25°C ,和四种添加剂(对照组、凝结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芽孢杆菌添加量均为 1.0×105 cfu· g-1FM 。结果表明:与 25°C 相比,在贮藏温度为 15°C 时,显著降低了高丹草青贮饲料中性洗涤纤维、乳酸和乙酸的含量,显著提高了 pH 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P< 0.05)。在贮藏温度 15°C 时,与对照组相比3种芽孢杆菌处理的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 P<0.05) ;添加枯草芽孢杆菌显著增加了乳酸的含量,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P<0.05) ;接种地衣芽孢杆菌显著降低了亚硝酸盐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P<0.05) 。综上,与 15°C 相比, 25°C 贮藏条件显著提升高丹草青贮发酵品质,枯草芽孢杆菌对 15°C 贮藏温度下高丹草青贮发酵品质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可促进硝酸盐的降解。
中图分类号:S81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435(2025)05-1677-09 Abstract: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medicinal plant P . sarmentosum on the silage quality and in vitro fermentation of P .
摘要:沼渣是沼气工程中厌氧发酵后产生的固体残渣,基质化是沼渣常见的利用方式。本研究将玉米(Zea maysL.)秸秆为发酵原料的沼渣用作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草皮栽培基质,分别在不同基质厚度 (1.5cm ,3.0cm,4.5cm,6.0cm,7.5cm) 下,对比高羊茅成坪相关的植株表现、坪用性状、起卷难度和移栽后植株根系及抗氧化系统的反应。结果表明:基质厚度对高羊茅生长发育、成坪效果等具有显著影响, 3.0cm 和 4.5cm 厚度沼渣栽培下的高羊茅生长速度和再生速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厚度处理 (P<0.05) ,且草皮的质地、密度、盖度等坪用性状均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易成坪起卷, 3.0cm 厚度的草皮卷移栽成活率高达 77.5% 。WinRhizo根系系统扫描结果显示,在 0~5.0mm 径级范围内,以 3.0cm 和 4.5cm 厚度草皮移栽后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优于其他处理,且有较高的根系总长度,利于草皮定植。综上,高羊茅草皮成坪和移栽的适宜沼渣基质厚度为 3.0~4.5cm 。
中图分类号:S541;S15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435(2025)05-1694-08 摘要:为探究不同肥料配施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uaL.)生长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中苜3号'为材料,依托大田设计裂区试验,主区处理为不同梯度的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 0kg⋅hm-2(B0) ,6000kg⋅hm-2(B1) , 9000
摘要: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在等养分条件下生物有机肥替代 10% 20% , 30% 化肥氮,牛粪、羊粪、蚯蚓肥替代20% 化肥氮对青贮玉米(Zea mays)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旨在为河西地区青贮玉米生产中合理利用养分资源、化肥减量增效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与常规施肥相比,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促进青贮玉米生长,改善果穗经济性状,鲜草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较常规施肥提高 7.08%~25.64% 和 0.09%~32.73% ;在相同替代比例0 20% 下,牛粪增产效应最大;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有效改善了营养品质,以牛粪替代 20% 化肥氮效果最佳,全株淀粉和粗脂肪含量分别较常规施肥提高 45.20% 和 23.08% ,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 27.97% 和 34.54%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较常规施肥增加 3.41% 18.19%,11.17%~25.59%,11.22%~53.46% 和 1.83%~26.21% 。在本研究条件下以牛粪替代 20% 化肥氮为青贮玉米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