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报》社共同承办的“人物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邀请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国风堂举办。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名誉院长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赵建成,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
作为最早成型的中国画艺术形式,人物画最为直接地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其发展变化最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与历史的进程。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大背景中,人物画在题材、语言、风格、观念、材料、形式等方面不断演进,从最初的“借西画改造中国画”到“中西融合”,从20世纪下半叶随美术院校教育而强化的“徐蒋体系”,到新浙派人物画的崛起,从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主
艺术史是一部变化史与创造史。在任伯年之后,现代人物画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于一片“衰败到了极点”的哀叹中重新焕发了生机。百年来,它如波涛汹涌,层浪迭起,其业绩与文化价值,都值得我们细细书写与深入探讨。 20世纪初,革命与改良的思潮弥漫了整个中国。画坛也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借西画写实主义与复兴宋代院画两条崭新的发展路径。在这一时期,传统文人画家如陈师曾,首先发出了直面人生现实的写意人物画新声,他的作
此次学术研讨会,对于画家的创作实践,以及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我以“美美与共”的主题,并结合自己的参展作品,谈一下对于工笔人物画的语言与观念的看法。 自唐五代以降,中国人物画逐渐式微,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秉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中国人物画,尤其工笔人物画进入了鼎盛期。 古代人物画具有主观、线性、平面、程式化的艺术特征,讲究以线造型、以形写神、以精神追求格调
今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爆不仅震撼了国内,也让全球为之注目,而去年的《黑神话:悟空》同样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不禁让我思考,中国人物画是否也能拥有这样的国际影响力?或许有人会质疑,绘画作为一种媒介,其受众群体相对有限,难以达到电影那样的轰动效应。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尝试通过与国际博物馆间的合作,探索更广阔的展示平台。然而,我必须坦诚地告诉大家,即便我们的作品能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也不太
从当下中国画坛的整体看,人物画在语言探索上的步伐似乎陷入了一种停滞状态,一些基本语言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破解。有种观点曾颇为流行,认为人物画等同于静物画、风景画,绘画的艺术价值并不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在于形式语言探索,在于笔墨语言与结构语言、色彩语言之间形成的某种个性化的张力。这种观点体现了对艺术语言独立性的重视,是现代主义艺术的一种典型价值观。同时也否定了人物画对人物这个主体独特性予以表现的
20世纪初,中国人的现代意识开始觉醒并迅速积聚。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到陈独秀的“美术革命”,对现代性的追求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这一口号集中体现了对现代性的渴望。 在美术领域,“科学”的引入旨在改变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的弊端,通过借鉴西方美术,人们试图为中国画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民主”的诉求则体现在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上,旨在打破传统绘画的宫廷化、文人
20世纪的中国人物画曾因关注现实、贴近人生而焕发新生,成为画坛主流。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景观社会”的全面冲击,中国人物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突破困境,建构当代价值,反映时代精神,成为亟待探讨的命题。 今天的人物画发展面临三重困境: 一是传统笔墨语言与现代视觉经验的严重割裂。景观社会的核心是影像霸权。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技术塑造了碎片化、即时性的视觉经验,与中国人物画追求的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人物画创作,塑造了不同时代的经典艺术形象和叙事情境。其间既有随社会价值判断而发生的观念变革,亦有画理画法层面的技法演进,具体呈现为其对历史语境与社会现实不断塑造、契合的进程中,在中国画本体语言层面完成笔墨程式的调适与人物造型形神观的衍变。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需要新的文艺作品,更需要适应时代社会的新的艺术表现样式。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机制的建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月11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报》社共同承办的“人物画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邀请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国风堂举办。在当天下午的圆桌会议环节中,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主持会议,徐涟作研讨会总结发言,理论家王镛、陈传席、陈履生、王鲁湘、李一、朱京生、李爱国、张继刚、徐涟、孔德平、赵欣歌、王雪峰、吕晓、王治
人物画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邀请展作品选刊
本报讯 3月11日,由中国美术馆、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墨韵文脉”系列展览之一,汇聚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藏品240余件(套),涉及彩陶、简牍、帛书、画像砖、花砖、陶俑、木俑、写经、彩塑、临摹壁画等多个类别。展览分为“绘塑同光”“书刻同辉”两个单元,溯源中华艺术的文化根脉,彰显丝路精神的壮美气象
本报讯 3月10日,“回乡——走向全国的河北美术名家作品展”在河北美术学院文峰塔展览馆开幕。作为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燕赵文化振兴工程”重点项目,展览以“文脉渊长”“盛世新语”“百年回望”三大板块为轴线,汇集了刘贯道、张之万、黄胄、周思聪等100余位河北籍艺术名家的160余件作品,时间跨度从元代至当代,系统性梳理了燕赵美术从传统文脉到现代革新的完整谱系,并通过“图像证史”与“风格比较”的双重视角,揭
本报讯 3月5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光明文化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光阴的故事——二十四节气艺术展”在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开幕。展览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通过多元艺术形式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交融。 策展人岳洁琼表示,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邀约近40位艺术家和设计师,以中国独特的传统节气为创作母题,将他们对节气的深刻感知与多元研究转化为新时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文化领域的内容频繁被代表委员们提及,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其间,三款“爆款”产品——游戏《黑神话:悟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及文创产品“凤冠冰箱贴”被拿来一起对比,再次激起了人们对文化产品创新的热议。尽管三者分别属于游戏、电影和文创领域,看似处于不同的赛道,但它们的成功“出圈”展示了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所共有的创新思维和底层逻辑,这些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首先是
本报讯 3月10日,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展览以“时代匠心”为主题,聚焦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特征和亮点,通过广泛征集、专家评审,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当代工艺美术精品720余件(套)。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涉及多种工艺美术类别,生动呈现了我国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的卓越成
1 月 4 日至17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第四届新都市公共艺术季”在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展厅举办。本届公共艺术季展览共分五个板块:“不期而遇”“多元象限”“五感艺术的 N 维世界”“重塑邻里计划”“跃跃欲试的行动”。在这五个板块中,我们梳理了在现代生活中男女情感连接、社区邻里、艺术疗愈、社会美育、艺术创新等多种话题,并在艺术家与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尝试让观众重新认识自我。我们
媒介身份——江西×重庆实验陶瓷艺术邀请展在南昌举办 3月3日,由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媒介身份——江西×重庆实验陶瓷艺术邀请展”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艺术空间开幕。本次展览以“媒介身份”为主题,邀请江西、重庆两地30余位艺术家参展。展览既有架上陶艺作品,也有当代跨媒介实验性作品;既可见证传统技艺的活化新生,更能触摸时代精神的具象表达,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和实验性,旨在实现当代陶瓷艺
本报讯 3月4日,“周京新中国画作品展”在张家港市美术馆启幕。“水墨雕塑”是周京新从1995年开始不断探索的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绘画语言,其初衷是在直面现实物象之时,遵循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笔墨精神,同时借鉴西方雕塑语言的空间表达特质,将写、雕、塑三者交融组合起来,创造出使笔墨具有雕塑感的写意语言。从展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将水墨从二维平面的诗意中解放出来,墨色不再是缥缈的渲染,而是形成如青铜般
本报讯 3月14日,“友涵与余友涵:余友涵的早期经验与晚期风格”展览在深圳美术馆启幕。展览通过余友涵的早期实践与其晚期创作之间的对话,向观众展现出艺术家的个人生涯与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发展及其背后的思想流变形成的互文关系。 余友涵1943年出生,2023年辞世,其艺术人生跨越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数个激荡的历史时期。他通过艺术含蓄地转译对生活与文化的思考。到了晚年,他充分地反刍早期的创作经验,在作品中
本报讯 2月28日,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推出“名家邀请”系列之“清风徐来——徐青峰绘画作品展”。展览汇集了徐青峰数十载艺术探索的精华,通过油画与水墨的双重表达,展现了其作品中独有的清雅意蕴与深沉哲思。 徐青峰身兼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等多个职务,深耕油画与水墨创作数十年。作品既扎根于传统文脉,又彰显当代审美意趣。本次展览展出徐青峰
熊召政:家住长江边 3月1日至3月23日 武汉·湖北美术馆 展览以“家住长江边”为主题,通过“寻荆问楚”“江山信美”“江汉九歌”“乡愁养我”等篇章,展现了熊召政精湛的书法艺术和深沉的故乡情怀。展览现场,1号展厅与2号展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让观众在墨香中品味乡情,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王力克:看见 3月11日至3月30日 济南·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阳光大厅
万物共生 沈晨阳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 艺术家简历 沈晨阳,1991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专业,硕博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李可染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前言 观看沈晨阳的作品,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疑惑。首先是身份,因为沈晨阳是山水画家,人们必定会以观山水画的习惯去对应她的作品,而当你走近她作品的时候,无山、无水、无丘壑,这是一
前言 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由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合肥市妇女联合会、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巾帼画会主办的“大湖芳华——安徽省女画家作品邀请展”在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拉开帷幕。 长期以来,广大女性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女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视角,自觉承担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妇女事业健康发展。她们用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向社会发出
【编者按】自15世纪油性媒介革新至当代合成材料的应用,材料创新始终推动着油画语言的突破。艺术家通过新材料的创造性应用与传统技法的有机融合,不仅拓展了物质载体的表现维度,更构建了技术革新与艺术表达的深层互动机制。这种从物质层面对绘画本体的持续探索,为理解油画发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亦昭示着当代油画通过媒介实验保持艺术生命力的演进路径。本文通过考察油画媒介与技法的发展脉络,阐释材料创新对艺术语言转型的
新时代以来,设计师更加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思考,“开源”“革新”的设计理念在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中被广泛应用。“革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开源”是指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追溯。本文通过设计实践与考察,结合几个典型案例进行解析,对“开源”与“革新”这一设计理念在当代环境设计发展中的运用做一思考,力求为环境设计提供一种设计理念支撑与方法指导。 对“开源”和“革新”的理解 “开源”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有开放、
在笺纸众多的别名中,有一种雅称即以其书写行数命名——八行书。八行书之称,由来最古,自南朝以来,八行书已成为友朋间书信往还的一种代指。 关于八行书的典故,最早见载于唐欧阳询等人所编《艺文类聚》卷三十一《人部十五·赠答》,此卷收录马融写给窦章的一封回信,大意是说:孟陵奴送来所赐书信,见到你的手迹,真是无比欢喜,如同见面一般。 这封回信里记录了窦章来信的书写形式:“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
中国当代美术制度研究是一大课题,李朝霞及课题组的关注在于美术组织、评价体系、传播系统、会议制度四个点,由此而及他,探讨制度中的人以及人与制度的关系。通常认为,制度是规则,用于约束人的行为,或者说,避免冲突,从而使人的行为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美术组织,可以是教育机构,也可以是研究机构、创作机构及展览传播机构,甚至包括交易市场的组织机构,如拍卖会等,体现组织的力量;评价体系,可能涉及研究机构,也可能涉
杏花,于仲春时节悄然绽放,恰如宋代诗人汪莘在《好事近·春早不知春》中所描绘的:“不寒不暖杏花天,花到半开处。正是太平风景,为人间留住。”这一时刻,不早不晚,不寒不暖,被视为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作为春天的使者,杏花的绽放也宣告着春天的来临,引领着人们走出家门,踏青赏春。五代韦庄在《思帝乡·春日游》中曾写道:“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展子虔的《游春图》、周臣的《春山游骑图》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