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解析不同品种瓜萎籽的风味特征差异,指导产品开发与加工工艺优化,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三个品种瓜萎籽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构建GC-IMS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共定性了4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占比最高,是瓜萎籽主要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为 49.77%~52.77% ;酮类物质次之,相对含量为 15.18%~ 16.95% 。指纹图谱结果显示,三个品种瓜萎籽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有醇类、醛类物质,还有吡嗪类和酮类物质,呈现坚果香、青香、油脂香和木质香。皖篓20号'(20#)瓜萎籽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最丰富,具有奶油香和果香味。‘皖篓9号'(9#)瓜萎籽中醋酸和异戊醇含量相对较高,呈现酸味和辛辣味等刺激性气味。‘皖篓17号'(17#)瓜萎籽除共有成分外,其他挥发性成分含量均相对较低。PCA分析显示,GC-IMS可以将不同品种瓜萎籽进行有效区分。综上,GC-IMS 能够快速检测和判别不同品种瓜萎籽的风味特征和差异,为瓜萎籽的品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摘要:为评估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在田间葡萄中的消解、残留及膳食摄入风险,本试验运用QuEChERS 前处理的质谱联用方法,对葡萄样品中的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进行残留分析,并结合我国膳食数据评估其膳食安全性。结果表明,田间条件下,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在葡萄中的半衰期分别为 3.5~9.6d 和 2.9~8.8d 末次施药后7d和10d的葡萄样品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量最大为 1.7mg/kg ,啶酰菌胺为 3.8mg/kg ,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对我国成年人的长期膳食风险商 (RQc) 分别为 97.9% 和 70.0% ,均低于 100% 。在此试验剂量下,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在葡萄中的残留不会对我国成年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摘要:为提高姜渣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本研究以榨汁处理后的姜渣副产物为原料、以姜辣素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水浴振荡法提取姜辣素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料液比 1:50(g/mL) 提取温度 80qC. 提取时间 100min 时,姜辣素得率最高( 4.63% )。针对姜辣素不稳定、水溶性差等不利因素,以乳清分离蛋白为乳化剂、中链甘油三酯为油相,制备姜辣素-乳清蛋白纳米乳状液,姜辣素包埋率最高可达 94% ,制备的乳状液具有良好的离心稳定性和粒径分布,并掩盖了姜辣素的刺鼻气味,具有良好的饮用口感。
摘要:火龙果茎可食,但利用率不高。为了提高火龙果茎的利用率,本研究以红心火龙果茎为原料,研制红心火龙果茎果脯,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果脯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果脯的最佳制作工艺为 NaHSO3 添加量 0.2g/kg ,CaCl2 添加量 0.10% ,糖渍时间 24h ,烘干温度 65°C ,干燥时间 6h ,此条件下制得的火龙果茎果脯色泽金黄、酸甜适? ,感官评分为96分。对果脯感官鉴评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和双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明,以甜度、色泽、口感作为红心火龙果茎果脯的感官评价指标切实可行。
摘要:为探究光周期对蓝莓植株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筛选出促进蓝莓幼苗光合作用的光周期参数,以‘奥萝拉'和‘库帕'为研究材料,以 10h/14h 光周期为对照,通过设置4个不同的光周期处理( 14h/10h.18h/6h 22h/2h,24h/0h) ,测定各处理下蓝叶片的气孔特征、光合特征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结果表明, 14h/10h 光周期处理下蓝莓气孔指标和光合特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光周期处理下的;连续光照处理蓝的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保护能力略有降低,连续光照处理7d会导致蓝莓植株光合速率下降及不同程度的光抑制。因此, 14h/10h 光周期处理为蓝莓生长的最适光照周期。
摘要:蔬菜的叶绿体具有独立的基因组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在明确叶绿体生理机制、遗传改良以及农业应用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随着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持续革新,叶绿体基因组在植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本文对蔬菜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其在叶绿体基因工程领域的光合作用机理、物种识别、系统发育研究等方面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了概述,为进一步理解蔬菜叶绿体的功能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以葡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含解淀粉芽孢杆菌Y14(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Y14)的生物有机肥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葡萄品质、外观、产量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解淀粉芽孢杆菌Y14的生物有机肥的葡萄幼苗灰霉病发病率降低 45% ,染病叶片减少 60.82% ;大田试验结果显示,2022—2024年连续2年施用含解淀粉芽孢杆菌Y14的生物有机肥后,与对照组相比,果实有机酸含量降低 37.3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 12.66% ,可溶性总糖含量升高 24.41% ,维生素C含量升高 88.13% ,多酚含量升高 11.9% ,果实纵径增加 6.13% ,果实横径增加 5.28% ,果实硬度降低 4.23% ,产量增加 12.69% ,灰霉病病情指数由4.8下降为3.0,综合防治效果达到 37.5% 。因此,含解淀粉芽孢杆菌Y14的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防治葡萄灰霉病,提高葡萄的品质和产量。
摘要:为研究蔬菜长期设施种植对土壤钙素营养状况的影响,对分布在福建不同区域的15个长期种植蔬菜的地块进行调查与土壤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为 256~923mg/kg(Ω) 平均为 608mg/kg),20.00% 土壤钙素营养属于低量水平, 80.00% 属于中量水平,没有高量水平;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与 pH 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钾、有效磷及碱解氮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土壤 pH 与有机质是影响其土壤钙素营养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摘要:为明确有机水溶肥在宁夏地区露地辣椒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以‘陇椒2号'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常规施肥、施有机水溶肥等处理,研究有机水溶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辣椒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有机水溶肥的土壤 pH 显著降低 7.95% ,有机质和碱解氮分别显著增加 2.75% 和63.29% ,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 0.04,10.04,0.02mg/g ,产量增加 10.45% ,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显著增加 2.46% 和 41.90% 。综合来看,有机水溶肥不仅通过调节土壤 pH 值、提升有机质含量和酶活性,有效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还能够显著提升辣椒的产量和品质,有助于提升宁夏露地辣椒的品牌竞争力,促进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摘要:疏花疏果是生产实际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措施之一,可以调节苹果树负载量,缓解果树大小年,提高优果率,实现集约、高效、稳定的生产目标。目前黄土高原陇东地区苹果主要采取人工疏花疏果,费工费时;而化学疏花技术可以弥补传统人工的不足,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本试验立地于陇东黄土高原主要‘富士'苹果产区,探究了不同浓度疏花药剂石硫合剂(LS)、乙烯利(ETH)、硫代硫酸铵(ATS)对苹果疏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1% LS和 1.2% ATS处理后花序坐果率分别为 52.06%.51.82% ,花朵坐果率分别为 19.67%.18.51% ,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陇东黄土高原苹果疏花的主要药剂。
摘要:本试验对比了10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春花生种植中连续三年的应用效果,系统评价其增温保熵、力学和降解性能及对春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鲁南地区推广的春花生专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结果表明,鲁南地区春花生对地膜的功能期要求约 70d ,参试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诱导期在 30~62d 不等,平均约 40d 相比不覆膜处理,参试的地膜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膜下 10cm 土壤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积温,参试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增温保性能基本满足春花生对水热条件的要求,但低于标准PE地膜处理。该研究有利于指导全生物降解地膜科学使用,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
摘要:昌邑市是全国重要的生姜种植区,田间栽培模式呈现多样化。为分析生姜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对 2.4.6m 拱棚及平膜四种生姜栽培模式的投入成本、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生姜栽培模式生产的总投入成本随拱棚由小到大呈现逐渐递增趋势, 6m 拱棚栽培的生姜产量和纯收益最高。本研究为姜农选择适宜栽培模式,实现生姜产业绿色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摘,要:为解决传统白菜品种在产量、抗性及品质上的局限,选择不同白菜品种在鲁西南地区进行秋种,对比产量、品质等关键指标的差异,以筛选出适宜地区秋季种植的优良品种。结果表明,高秋白1号'全生育期长85.3d,采收期在29.8d以上,成熟期净菜产量达到 11741.3kg/667m2 ,净菜率 69.8% ,可食用部分所占比例较大,经济效益明显;该品种为短筒形,叶球紧实,外观更饱满,耐贮运,是适合鲁西南
摘要:植物工厂是一种全新的规范化种植模式,摆脱了地域和外界环境的限制,通过人工环境的精准控制,增加了植株生物量,缩短了成熟周期,并可提高种植效益和产品品质。为筛选出适宜人工光植物工厂内种植的草莓品种,本研究对植物工厂内19个草莓品种植株的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加权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章姬”“妙香三号'的叶宽、叶长、叶面积等农艺性状较优,植株生长较好但花序较少;波特拉'和‘托斯卡纳'的生长能力较强,花序数较多,综合性状最好,适宜在人工光植物工厂中种植,而‘甜查理'和"美味C'长势较弱。本研究为人工光植物工厂草莓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以实现草莓周年高品质生产。
摘要:“蠆蒜-富硒甘薯"轮作模式可以有效防止甘薯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为探索薹蒜最佳种植模式及甘薯有机硒化合物最佳喷施次数,本试验研究了蒜不同种植模式对产量和收益的影响,以及甘薯喷施有机硒化合物次数对甘薯生物学性状、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蒜二膜栽培模式每 1hm2 纯收益143976.00元,三膜栽培模式每 1hm2 纯收益353115.00元;喷施3次高纯有机硒化合物,甘薯硒含量 148μg/kg ,甘薯食味得分为85分,甘薯干物率达到 28.6% 。综上所述,蒜种植以三膜栽培模式效益最高,富硒甘薯喷施高纯有机硒化合物3次为最佳。
摘要:日光温室番茄栽培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实现番茄生产的提质增效,需提高栽培技术。本文以日光温室番茄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日光温室番茄提质增效生长技术,主要包括高效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提出通过严格环境条件控制、优良品种选择以及科学的水肥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实现植株健壮生长与高产、优质、可持续发展,旨在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为准确评估出口对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的影响,本文从苹果鲜果、浓缩汁和果干三大类出发,对2016—2023年我国海关苹果出口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苹果鲜果和浓缩汁出口受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苹果果干出口增长迅猛,苹果及其加工品出口国家或地区呈多元化趋势。建议采取积极措施,稳固传统市场,加强多品类出口;紧抓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高起点抓好果干等苹果加工品出口;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有效降低国际贸易争端带来的不可预测风险。
摘要:嫁接是克服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增强抗病性并提高产量的关键农艺措施。传统的人工嫁接存在作业效率较低、成活率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自动化嫁接技术将仿生学原理和智能装备进行了深度融合,实现了作物嫁接从依靠人工经验到精准控制的跨越。本研究系统解析了自动化嫁接技术的核心和操作流程,并以山东潍坊的寿光、青州等设施农业主产区为案例,调查了其在蔬菜、花卉育苗产业规模化应用的效果,以期通过提高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推动育苗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为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摘要:氢气( (H2) 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植物生理调控和信号转导,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修复植物逆境等,施用富氢水可以为植物的根系提供充足的氢气。微生物在农业领域应用广泛,在菌肥制作、生物防治、土壤改善、植株抗逆性提高,以及促进友好生态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富氢水(HRW)对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富氢水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农业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微生物和富氢水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展开系统综述,并探讨了两者的协同作用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以期减少化学投入品,推动绿色农业技术创新。
摘要:跋山芹菜是山东省沂水县的特产,于2011年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本文阐述了跋山芹菜的地理标志特征,包括生产地域、产地环境、人文历史及产品品质等,并从产地选择、品种选择、生产管理和收获要点等方面总结了跋山芹菜的生产方式,以提升跋山芹菜的品牌价值,提高跋山芹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摘要:特色林果业已成为滨州市果树生产重点县(市、区)主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也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本文在分析滨州特色林果业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滨州特色林果加工产业存在加工业萎缩、带动能力弱化、支撑保障能力低等问题,提出了破解林果产业发展困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为滨州市林果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