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鹿主要生活在非洲稀树草原,它凭借修长的脖子,格外引人注目。但令人惊讶的是,长颈鹿虽然脖子长达2米左右,但颈椎数量竟和人类一样,都是7块。这一有趣的现象背后,蕴含着独特的生物学奥秘。 长颈鹿和人类都属于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骨骼结构,例如,脊椎动物的颈椎数量通常为7块。虽然长颈鹿的颈椎数量和人类的相同,但颈椎形态与人类的截然不同。人类的7块颈椎,每一块体积都较小,
当我们提及海洋,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波涛汹涌的海面和辽阔无垠的蓝色水域。然而,在地球地表下的深处存在着一片鲜为人知的“海洋”。这一隐藏的海洋和我们在地表上看到的海洋不同,其水的呈现形式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液态、气态或固态,而是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于一种名为林伍德石的矿物中。 这一惊人发现始于地震波的研究。地震发生时,震源区域会向四面八方发射地震波。这些地震波在穿透地球内部的过程中,速度和方向会因
夏日里,清甜多汁的西瓜是人们消暑解渴的绝佳选择。但西瓜是从哪儿来的呢?它是怎么传入我国,又是怎样变得清甜多汁的? 西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 年前非洲的苏丹和古埃及地区。苏丹的野生西瓜种群被认为是现代甜味西瓜的祖先,但野生西瓜含有一种具有细胞毒性的物质一一葫芦素,会导致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那时的西瓜果肉呈白色,口感干涩,甜度远不及现在的。但古埃及人发现了它的潜力,并对它进行选育、种植
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岸潮间带,生长着一片神秘而独特的森林一一红树林。红树林的名字听起来很容易让人误解它是红色的,其实它的树干和树叶都是绿色的,而它之所以被称为红树林,是因为它的树皮富含单宁酸这一天然化合物,一经砍伐或剥开,与空气接触后会氧化成红色,所以,它才有了这个名字。 红树林是海陆边界上罕见、壮观且丰富多产的生态系统,被称为“海岸卫士”。它与珊瑚礁、上升流、海岸湿地并称为最具生命力的四大海
在广袤宇宙中,科学家研究得出太空的平均温度约为-270℃。而回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2025年1月,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公告,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5.10℃。即使在地球最寒冷的南极地区,平均温度也达到了-31℃。与严寒的太空相比,温暖的地球孕育出了生机勃勃、万物竞发的生态环境,让我们一起来探秘地球的“体温”。 万物生长靠太阳 地球上的温暖主要来自太阳的热量。太阳
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这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协议,其中设定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的长期目标,即以某一年为中心,前后20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1850年一1900年)的水平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内。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5.10℃,比工业化前升高了1.55℃。虽然科学家认为单个年份超过1.5℃并不意味着正式突破《巴黎协定》所设定
地球上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和极端环境。其中,极端高温之地像地球上一个个巨大的熔炉,散发着神秘而炽热的气息。这些地方的温度之高,超出了我们日常认知的范畴,仿佛是大自然对人类认知极限的一次挑战。从广袤0 无垠的沙漠到火山活动频繁的区域,极端高温之地以其独特,吸引着科学家不断探索,也勾起人的地理风貌和气候条件,们对这片炽热世界的无限好奇。 伊朗卢特沙漠:地球表面最热地方之一 卢特沙漠位于伊朗
在广袤的地球上,高温环境历来被视为绝大多数生命体的禁区一灼热的岩浆、滚烫的沙漠、沸腾的热泉,仿佛一切生机都会因此陨落、湮灭。但再坚硬的崖壁,也会有缝隙生长出娇艳的花朵,自然界总有一些“生存大师”,以顽强的生命力、惊人的适应力,挑战生存极限,在烈焰与酷热中繁衍生息。正是这样一群动植物,以它们的生存智慧突破了人类对生命极限的认知,展示着自然物种的奇妙与坚韧。 谁是动物界的 “耐热冠军” 深海“铁甲
撒哈拉沙漠50年后又遭遇洪水 2024年8月到9月,常年干旱的非洲撒哈拉沙漠竟罕见地迎来暴雨,展现出数十年未见的稀有景象。沙丘之间积满了水,宛如一个个相互连接、绵延不绝的小型湖泊。其中,干涸长达50年的伊里基湖更是重新被注满湖水,着实令人惊叹。暴风雨过后,撒哈拉沙漠中的沙丘与棕榈树之间形成了瀉(×i)湖。潟湖是由沙洲、沙坝或沙丘等自然屏障将部分海水或其他水体与主水域隔离形成的半封闭水域。这一奇景
植物的繁衍,离不开花粉传播这一关键环节。有一些植物借助风、水等自然力量传播花粉,而更多的植物则选择与动物结盟,构建起精妙的互惠关系。在这场跨越物种的合作中,传粉者阵容堪称壮观一一从灵动的蜂鸟到夜行的蝙蝠,从顽皮的猴子到敏捷的蜥蜴,它们都在扮演着“花粉快递员”的角色。然而,真正的传粉主力军当属昆虫家族,它们承担着近 % 开花植物的授粉重任。 传粉昆虫种类繁多,主要分布于膜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双翅
传热的3种方式 传热有3种主要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传导是热量通过直接接触在物体内部传递比如金属勺子的一端放入热水中后,另一端也会变热;热对流是热量通过流体(空气或水)循环传递比如暖气片加热周围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对流,进而使整个房间变暖;热辐射则是热量通过电磁波传播,比如阳光能把温暖传递到地球,即使人们没有和太阳直接接触也能感受到热量。 为什么金属导热快,木头
太空近似真空,几乎没有空气传递热量,所以,太阳直射时,航天器表面可能热得像烤炉(高达 120∘C ),背阴处却又冷得像冰窖(低至 -150∘C )。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太空环境中,航天员和航天器想要保持舒适的温度,可不像我们开空调那么简单。 太空空间站如何保持 四季如春 对于长时间待在太空空间站的航天员来说,保暖是一个大问题,因此,科学家想了一系列的办法。 在太空中维持温度稳定,离不开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温工具便是温度计了。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环境温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和各种物体的温度。无论是天气预报、健康体测,还是科学研究,温度计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下面让我们一起自制一支液体温度计,看看其中的科学原理吧。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原理 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当温度降低时,水会收缩,导致吸管中的液面下降;当温度升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只需轻轻按下电子温度计的按钮,就能精准地获取周围环境的温度。但在遥远的古代,没有先进的测量工具,古人又是如何知晓温度变化的呢?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人凭借着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研究了独特的测量温度的工具和方法。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生存智慧,更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与应用。 冰瓶:中国最早测量温度的工具之一 在没有直观观测温度变化的工具出现前,我国古
火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远古时期,人类还是弱小的族群,害怕自然界的火焰,后来人类发现火能带来温暖和光明,他们便开始主动地了解和使用自然火,甚至开始人工取火。对火的管理和使用是人类早期的伟大成就之一。 人类用火遗迹 山西西侯度遗址一最早使用火的证明 在黄河岸畔,坐落着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遗址,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用火实证。1959年到1960年,考古学家在山西西侯度遗址的下部地
这天,萌小奇正坐在书桌前翻看着老师布置的作业。明天课堂上老师会讲述关于蒸汽机的故事,要求每个学生预习蒸汽机的基本原理、历史背景及其在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虽然萌小奇对蒸汽机充满好奇,但一看到那些复杂的文字讲解,他就感到一阵头痛。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萌小奇自言自语,眼中满是困惑。 “哥哥,你在看什么呢?”萌小漫从一旁探出头来,手里还拿着一本厚厚的科学图册,“是不是又在为作业发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