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2025年1月,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持续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转变作风。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局
当前是我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国际上制约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日趋突出。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要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底线思维,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重点,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直面当下困难考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化“外生变量”为“内生力量”,自立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个性化教学、创新性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主动引领学习方式变革。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教育现代化的助推作用。”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数智化)引领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并通过算法优化、数据驱动和智能决策等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着力点,饱含着对江苏发展的关心关怀和殷切期望,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取得更大成绩、作出更大贡献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灌南县地处江苏东北部沿海、苏北四市交界之处,“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建设等多项重大国家战略在这里交织叠加,正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25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兴化市是江苏省江淮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泰州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板块,近两年GDP年均增速高出泰州平均水平0.55个百分点,对泰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 21% 左右,列泰州第二。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挑大梁”重大责任,对兴化而言,必须立足自身,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所长,从习
202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指明了“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四个着力点,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曾是全国十大煤炭生产基地,为徐州乃至江苏早期工业化提供了关键能源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从此开启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征程。2017年12月12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着眼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新时代党的建设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各项建设同向发力、综合发力的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思维、科学方法推进。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要树立系统的观念,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抓改革,不断提高管党治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和监督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纪检监察机关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力量,是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扛牢党章赋予的职责使命,切实履行协助职责和监督专责,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和严的标准,在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内容,也是必须抓好抓实的重大政治任务。2024年1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提出:“健全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既‘由风查腐’又‘由腐纠风’。”[1]同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围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2]的具体要求。202
理论的传播力决定理论的影响力。扎实做好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作,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主流意识形态,创新开展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等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传播问题进一步指出,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2]32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弘扬实干担当、清正廉洁的新风气,本刊特刊发学员学习文章。 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作风建设都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抓作风建设,关键在领导干部,需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当前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背景下,身为国资装备制造企业镇江中福马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要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市场的竞争力。只有领导干部切实认识到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严于律己,冲在前、干在先,久久为功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国有企业正经历着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考验。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优良作风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为国企年轻干部锚定了“思想指南”与“行动标尺”。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国企改革发展始终与党的作风建设同频共振、交织融合。江苏国企年轻干部的实践充分证明:作风建设既是筑牢信仰之基的“精神钙片”,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核心变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提出江苏在“挑大梁”中要着力“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这既是对江苏制造业大省地位的积极肯定,更是对江苏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的深层期待。当前,科技创新与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这一重要论述瞄准束缚要素市场活力的卡点堵点,为加快推进数据领域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2024年,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率先在全省成立首家设区市数据局,立足产业科技优势,在制度创新、平台建设、场景赋能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一战略部署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根本遵循。常州市新北区作为长三角核心区的重要节点,北濒长江,与泰兴市隔江相望,东邻江阴市,西接扬中市、丹阳市,南连市内老城区,共下辖5镇5街道,城市繁华与田园风光在此交相辉映。近年来,新北区通过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大力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了从“物理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1]智能时代舆论生态复杂多变,突发事件引发网络舆情乃至造成严重的“舆情焦虑”现象,极大地考验着基层治理体系和应对能力。坚决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必须遵循网络强国建设的“十个坚持”重要原则,精准把握新形势下网络舆论传播规律,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应对协同机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基础资源。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推动数字政府建设迈入了“数据挖掘、应用融合”新阶段。当前,数据治理虽已融入政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各环节,但各地依然面临着“无用”数据爆炸与“可用”数据短缺同时并存的困境,迫切需要加快健全数据治理体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在此过程中,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特别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发展实践中孕育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显得尤为重要。红色文化不仅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深刻体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思想品格。太华镇隶属于无锡宜兴市,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因其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大历史观,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置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进行审视,围绕“三农”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深刻回答了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引领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这
扬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经时代更替,有着众多的别称,如:邗上、江阳、芜城、淮左、维扬等。扬州也曾被雅称为“竹西”,其渊源可追溯至唐代。在后世文人墨客的诗词中,竹西逐渐演变成扬州的代指。岁月悠悠,历史变迁。如今的竹西,已然成为一方融合深厚历史底蕴与蓬勃现代活力的独特区域。对于扬州来说,“竹西”是一份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一、起源:唐代杜牧的诗意定格 “竹西”一词出自唐代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老街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一条老街,承载着一座城市的人文记忆,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古今嬗变。扬州作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巷城”之誉,仅老城区就纵横错落地分布着300多条渊源有自的宽街窄巷。皮市街,一条写满历史积淀、见证市井繁华、传承文脉、承载乡愁的街巷,在扬州独树一帜,行稳致远。 一、细说从前:皮市街的缘起与新生 扬州的建城史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公元前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