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安全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他在2021 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上,鲜明地指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强烈呼吁缔约各方携起手来,对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具体国情的中国特色,是蕴含科学之道和伦理之义的现代化道路。“道义”常被解释为应当遵守的普遍规范和准则戒律。其中“道”偏向客观必然性,意味着绝对意义的正当,多用来评判社会政治是否和谐,行为实践是否得当。“义”意指普遍原则,但更侧重调节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非绝对性尺度,而是内含主观性的判断选择。基于“道”与“义”双重视角的系统解析,中国式现代化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2]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全人类解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价值底蕴,两者虽表述不同,但价值观念、社会追求相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2025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赋予江苏“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光荣使命,强调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尽职尽责。2019 年 11 月,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饱含着对江苏工作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为全省上下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常州唯一的县级市,溧阳将深入践行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知重负重,踔厉奋发,坚定不移地把“挑大梁”的时代感召与加快迈向“苏南第一方阵”的前进号召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经济大省挑起大梁的“四个着力点”的内涵要求与加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2025 年 2 月 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江苏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是我国民
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在“第八章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中,增加了“推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主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重要部署。党风决定政风,带动社风,影响民风。腐败是社会毒瘤、政治之“癌”,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强力反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党的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力量在基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新形势加强新时代基层治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部署。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深刻把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各级党组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铁的决心和意志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旗帜鲜明惩治腐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为高水
编者按: 2025 年 2 月 5 日,新春第一个工作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制造强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一体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发展战略,强调要更大力度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港口作为向海图强的前沿支点,既是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又是连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关键节点,在促进贸易往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
建言要点: 全球算力产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方向演进,发展算力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当前,江苏在打造长三角算力供给服务新高地和智能计算创新增长极上取得积极进展,但也面临多重挑战。课题组在调研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完善产业链条,推动融合应用;突破创新瓶颈,实现绿色转型;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强化人才培育,汇聚高端力量。 当前,江苏凭借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处在全国算力产业发展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江苏是沿海经济大省,江苏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明确指出要增强经略海洋意识,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扎实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奋力谱写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近年来,全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海洋经济发展呈现稳定的增长势头,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金融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塑造未来发展优势的战略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要求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历次对江苏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领会,努力做到理解更全面、把握更深入、落实更主动,为全省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马
乡村产业发展是深层次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源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农业强国,提出 “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举措,对发展乡村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近年来,淮安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按江苏省委要求,聚焦农业强市建设,深入推进乡村产业全面发展和全链条升级,走出了一条富有淮安特色的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4 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近年来,江苏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2022 年江苏省委、省政府陆续印发《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文艺工作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十多年来,南京市文艺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扣时代脉搏,深挖文化资源,着力构建中国叙事的南京表达体系,创新江苏文脉的艺术呈现范式,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推动南京文艺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省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长期以来,苏州始终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深入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2024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列入 2025 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发展县域经济,既是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苏历来县域强,占据了全国百强县市的四分之一,如何更好发挥比较优势,趁势而上开新局,必须跳出“县域思维”,充分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做法,准确识变、科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建设美丽乡村,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列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科学把握,推动我国乡村现代化实现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塑形铸魂的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城乡
古运盐河,俗称老通扬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凿于西汉初年,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从“地理空间”上看,古运盐河完成了河道上的东西“联通”;从“经济空间”上看,古运盐河促进了盐粮物资和人员信息的相互“流通”;从“文化空间”上看,古运盐河实现了地域文化的渗透“融通”。“盐”续千年,古韵悠悠,2000 多年来,古运盐河以其“通”达之力,给泰州地区带来了盐税经济的富庶、城镇体系的兴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身处内忧外患的时代,张謇致力于挽救国家危亡,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张謇怀着匡济艰危、广开民智的抱负,在办学中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倡导知行合一,强调教育必须与社会生产、民族振兴紧密结合,既重视向西方学习,也没有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教育兴邦”,张謇在南通构建起覆盖师范、农工、医学等领域的教育体系,亲自为多所学校制定校歌、校训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