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适宜的数据源是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石。本文基于《中国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学指南(第2版)》(以下简称“指南第2版”),深入解读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数据源的分类与选择。本文首先简要梳理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数据源的发展,详细解析一次数据源和二次数据源的定义、适用范围、使用条件、优势和局限性,进一步分析常见数据源的特征并介绍国内外经典数据源。随后,结合指南第2版中的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研究人群、样本量、暴露或干预、结局和协变量等内容,深人探讨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数据源的选择标准和策略。最终形成以明晰分类为基础、研究问题为导向、研究方法定适配、数据质量作支柱的数据源选择方法论,旨在促进我国高质量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开展。
【摘要】目的从我国卫生体系角度出发,评价瑞波西利联合氟维司群对比氟维司群单药二线治疗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 HR+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ER2-)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经济性。方法基于MONALEESA-3研究的数据构建分区生存模型,设定循环周期为4周,模拟时限为15年,比较瑞波西利联合氟维司群、氟维司群单药2种方案治疗绝经后 HR+/HER2- 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总成本、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及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并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性敏感性分析验证模型的稳健性。结果与氟维司群单药方案相比,瑞波西利联合氟维司群方案的ICER为187958.06元/QALY,小于3倍我国202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287247元/QALY)的意愿支付(WTP)阈值。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ICER主要受瑞波西利联合氟维司群组及氟维司群组接受后续治疗患者比例和无进展生存期效用值的影响。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当WTP阈值为3倍我国2024年人均GDP(287247元/QALY)时,瑞波西利联合氟维司群方案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 100% 。结论在我国卫生体系背景下,瑞波西利联合氟维司群方案二线治疗绝经后HR+/HER2- 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比氟维司群单药方案更具经济性。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羟考酮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9月—2024年4月于绵阳市中心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C组、O1组和O2组。麻醉诱导前 10min ,01组静注羟考酮0.05mg?kg-1 ;02组静注羟考酮 0.1mg?kg-1 ,C组静注同等容量的 0.9% 氯化钠注射液。观察并比较3组术后 24h 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术后 10min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呼吸遗忘发生率等指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使用羟考酮对术后24hQoR-40 评分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17例患者,每组39例。根据剔除脱落标准,最终纳入C组34例、01组38例和02组38例。01组、02组患者术后 24hQoR-40 评分均高于C组( P<0.01 ),主要体现在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独立行为能力类和疼痛方面存在差异( P<0.05 或 P<0.01 ),但01组与02组间术后 24hQoR-40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01组和02组术后 10min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 P<0.05 );01组术后呼吸遗忘发生率低于02组( P<0.05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羟考酮与否、年龄分级、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术后 10minVAS 评分可以解释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术后QoR-40评分 69% 的变异(调整 R2=0.69 ),其中,使用羟考酮会对术后QoR-40评分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β=9.336 , 95% CI(7.428,11.243), P<0.001] 。结论 术前静注羟考酮可改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老年患者的恢复质量,且 0.05mg?kg-1 羟考酮剂量组术后呼吸遗忘发生率更低。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并发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MDR-GNB)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MDR-GNB感染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2月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合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MDR-GNB感染分为MDR-GNB组和非MDR-GNB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治疗方式、侵入性操作以及入院时血细胞计数等因素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脑出血合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308例,其中MDR-GNB组143例,非MDR-GNB组16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间合并意识障碍、使用美罗培南、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留置尿管时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气管切开持续时间、人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人院时全身炎症指数(SII)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美罗培南、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和SII水平是脑出血患者并发MDR-GNB感染的影响因素( P<0.05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DR-GNB感染的预测模型1(以人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构建)和模型2(以人院时SII水平、使用美罗培南、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构建)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8、 0.690 。结论除使用美罗培南、较长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外,入院时高SII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与脑出血患者MDR-GNB感染有关。
【摘要】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对引起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药物进行数据挖掘,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FAERS数据库2004年第1季度至2024年第2季度的数据,筛选发生HBV再激活的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进行信号检测,分析药物与HBV再激活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到HBV再激活相关的ADE报告2634份,涉及患者中男性占比( 42.37% )高于女性( 32.08% ),年龄主要集中于45\~64岁( 30.45% );上报数最多的国家为日本。共检出可引发HBV再激活信号的药物70种,其中50种药物的说明书未记载HBV再激活风险,45种药物在Livtox数据库中未提及HBV再激活风险;药物类别以抗肿瘤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为主,其中用于治疗血液肿瘤的药物34种。与HBV再激活相关的药物中利妥昔单抗报告数最多。结论发现了导致HBV再激活的多种新的药物警戒信号;抗肿瘤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为高风险药物,临床使用时应重点关注,密切监测乙肝表面抗原和HBV脱氧核糖核酸,及时干预以确保安全用药。
【摘要】目的挖掘阿尼鲁单抗的不良事件(ADE)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21年第3季度至2024年第3季度的阿尼鲁单抗相关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英国药品和医疗保健产品管理局的综合标准法,以及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检测阿尼鲁单抗相关的ADE信号,利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中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共收集到以阿尼鲁单抗单药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报告1186份,共挖掘出49个信号,涉及14个SOC,报告例次排名前3位的SOC为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反应、感染及侵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报告例次排名前3位的ADE为头痛、关节痛、带状疱疹。血管炎、心包炎、蛋白尿、血压异常是阿尼鲁单抗说明书未记载的可疑ADE,也是信号强度排序靠前的ADE信号。结论阿尼鲁单抗常见ADE信号与其药品说明书基本一致,但临床使用阿尼鲁单抗时还需警惕其可能引发的带状疱疹等各类感染性疾病及说明书中尚未收录的心包炎等新的ADE,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我国长期处方服务对高血压患者管理效果,为慢性病管理政策提供建议。方法 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inoMed、CNKI、WanFangData、VIP数据库,搜集关于长期处方服务对高血压患者管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4年3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RCT,包括13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收缩压水平 [MD=-9.19 , 95%CI (-12.20, -6.17 ), P<0.001] 、舒张压水平 [MD=-4.98 , 95% CI(-6.71, -3.26 ), P<0.001] 均显著降低;试验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 [SMD=2.05 , 95% CI (0.44,3.66), P=0.01] 、依从率 [RR=1.15 , 95% CI(1.08,1.23), P<0.001] 、总满意率[RR =1.28 95% CI(1.16,1.42), P<0.001] 均显著提高。结论 慢性病长期处方服务在我国正迅速发展,对高血压患者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后需进一步推动长期处方服务安全、有效、规范实施,开展多学科参与的高质量服务模式研究。
【摘要】目的基于隐结构模型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疫病的方药规律,为现代疫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疫病的方剂,构建频次 ?10 的高频中药矩阵,分别采用MicrosoftExcel2016、Lantern5.0、IBMSPSSModelder18.0等软件对频次 ?10 的高频中药进行功效分类及性味归经频次统计、隐结构模型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方剂200首,甘草、生姜、干姜、茯苓、人参等46味高频中药。药物功效前3名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温里药,药性以温为主,药味多辛、苦、甘,主归脾经、肺经、胃经。隐结构分析推测疫病常见证候有风邪袭表证、风寒湿邪证、风热表证、三焦实热证、湿阻气滞证、阳虚欲脱证、闭证、脾气虚证8个证型。关联规则分析分别得到以甘草-麻黄、甘草-苍术等以甘草为核心的药对及剔除生姜、大枣、甘草后的16条中药关联规则,如干姜-肉桂、陈皮-厚朴、茯苓-白术-人参等。结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治疗疫病的用药多为辛、苦祛邪之品,治疗以解表散邪、温阳散寒、化湿辟、清热泻火、开窍醒神、扶正补虚等为主,体现了祛邪扶正的治疗原则,为临床疫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借鉴及思路。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结合网络药理学技术,总结归纳新安医家诊治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遣方用药规律,探讨核心药物组合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电子图书数据库,从当代新安医家著作中筛选出CGN治疗相关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5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高频药物(使用频次 >10% )及核心组方。结合TCMSP、PubChem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核心药物活性成分与潜在靶点,并通过OMIM、GeneCards等疾病数据库筛选CGN疾病相关靶点,获取交集靶点后,构建蛋白互相作用网络(STRING平台)及Cytoscape拓扑分析,利用DAVID平台完成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结果共纳入治疗CGN相关处方151首,涉及中药213味,其中高频药物42味,以补虚、利水渗湿、清热类为主;药性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集中于肝、肺、肾、脾经。核心药物组合为“黄芪、山药、白术、白茅根、石韦、茯苓”,其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豆甾醇、β-谷甾醇等,核心靶点涉及白细胞介素6、表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蛋白激酶B、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通路富集显示其主要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等信号通路。结论当代新安医家治疗CGN以补脾益肾、利湿清热为主,核心药物组合通过多靶点干预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纤维化通路发挥协同效应,突显中药复方多组分协同调控、多靶点交互作用的整体治疗优势,为后续进一步试验验证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摘要】随着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的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大量集采中选仿制药进入临床一线,惠及了数以亿计的患者。与此同时,关于集采仿制药的真实世界研究陆续展开,为集采政策的推进和优化提供了循证支撑。本文系统梳理了药品集采政策5年来,集采中选仿制药的临床应用真实世界研究情况,探讨总结了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抗肿瘤药物等主要仿制药在临床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证据,并对当前集采中选仿制药的真实世界研究现状进行了剖析。总体来看,国产仿制药在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方面与原研药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同时仿制药具有较优的经济性。但当前研究在数据质量与完整性、研究方法规范性与严谨性、研究覆盖面与人群多样性、药物经济学评价与长期安全性监测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为该领域的后期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系统整合分析集采中选仿制药的真实世界研究现状,以期提高公众对集采仿制药的认知度与认可度,为推动集采政策的深人贯彻提供参考。
【摘要】1例69岁男性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2d新发心房颤动,并在2d后复发。临床药师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患者病史、年龄、症状等因素评估血栓及出血风险后,建议给予利伐沙班、阿司匹林、替格瑞洛三联抗栓治疗,医师采纳。住院期间患者未发生出血事件,且一直维持窦性心律,心率70\~100次/分。患者出院时,考虑到长时间三联抗栓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且院外无法监测相关凝血指标,临床药师建议停用替格瑞洛片,继续阿司匹林和利伐沙班抗栓治疗,嘱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调整抗栓治疗药物,临床医师采纳。患者出院后随访复查,心房颤动未复发,未出现血栓、出血等不良事件。临床药师协助医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并给予全程药学监护,有效控制了病情,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该病例可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管理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报道1例颅脑术后合并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患者出现广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疗过程。临床药师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细菌流行病学特点、细菌培养结果,结合最新指南、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提出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全剂量给药的抗感染方案建议并被医师采纳。当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效果不佳、缺乏指南推荐方案时,临床药师结合临床经验,建议使用硫酸黏菌素 + 替加环素,为医师采纳同时实施不良反应监护和硫酸黏菌素血药浓度监测。最终患者的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体温、外周血细胞计数等炎症指标降至正常,未发生药品不良反应,顺利转至康复机构。临床药师追踪国内外前沿用药知识,推荐先进药物治疗方案用于临床,协助重症感染病例的治疗,在临床团队中可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1例女性患者因乳腺癌骨转移所致癌性疼痛,先后服用新廣片、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氨酚双氢可待因片、氨酚羟考酮片,后调整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患者规律服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20mg ,ql2h,未见异常,因疼痛控制不佳增量至 40mg ,q12h,1d后出现间断性反复震颤、肌强直、头皮出汗、烦躁不安及血压升高,诊断为5-羟色胺综合征。调整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为 20mg , q12h ,加用加巴喷丁胶囊 0.1g ,tid,患者震颤、肌强直发作频次轻微下降,出汗、躁动症状未见缓解。14d后停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更换为硫酸吗啡缓释片 60mg , q12h ,3d后患者症状消失。随访5个月,患者疼痛控制良好,硫酸吗啡缓释片未增减剂量,未见不良反应发生。采用Naranjo's评估量表对患者的5-羟色胺综合征与可疑药物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进行关联性评价,结果为“很可能有关”。本文提示临床医师应重点关注阿片类药物突然增量引发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摘要】本文报道1例53岁女性患者在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近日自行将华法林口服日剂量由 3mg 增至 6mg ,连续服用5d后出现四肢弥漫性斑伴双下肢进行性肿胀,入院后国际标准化比值12.71,肌酸激酶 1989.47U?L-1 ,诊断为华法林过量致凝血功能异常并发横纹肌溶解。经停用华法林及补液治疗,6d后患者肌酸激酶恢复至正常水平。该病例提示需加强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管理及患者教育,以提高用药依从性并确保治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