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一直維持着高企的管治權威。然而,澳門特區政府在一些領域的施政成效,與社會大眾的期望始終存在一定的差距;推出的施政亮點,基本上亦難以照亮廣大市民的眼球。為了讓澳門廣大市民切實認同政府的施政成效,深刻感受施政方面的閃耀亮點,澳門特區政府有需要優化決策思維,開闢有效管道進一步吸納社會不同持扮者的意見,以作為優化各項工作的重要養料,用事實而不是用語言技巧燃點施政亮
8月1日上午,駐澳門部隊在氹仔軍營舉行招待會,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8周年,感謝澳門特區政府、中央駐澳機構和澳門社會各界長期以來對駐軍工作的關心支持。 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岑浩輝,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鄭新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劉顯法,駐澳門部隊少將司令員于長江、少將政治委員林慶華,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高開賢
巍巍太行,無限風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三晉大地,為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指明方向。7月7日至8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這裡,為山西發展進一步把脈指向。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謀劃之年。對於全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而言,“改革”二字分量特別重。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山西:咬定青山不放鬆,堅定有序推進轉型發展。 今年,
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文化,究竟意味著什麼?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繫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 早在20多年前,習近平在浙江對文化就有著深刻的思考與實踐。 2005年7月28、29日,浙江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召開,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作報告,會議審議通過《中共浙江省委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部署實施文化大省建設“八項工程”。 20年
大罷免主要目的為了罷免台灣各地的民選公職人員。在2024年間第十一屆立法院中國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聯手提出多項法案,激起廣泛爭議。民間團體以及執政的民主進步黨黨團在一年內多次發起抗議。大罷免引發的法律爭端,包括憲訴法、選罷法、財劃法,並以人數優勢通過,引爆多次衝突。民進黨黨團總召柯建銘召開記者會,聲稱要罷免立法院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以及其他藍營立委,而國民黨經黨團大會討論後,決議用“全面罷免
澳門歷史城區文物古跡的一磚一瓦、非物質文化遺產孕育的獨有地方文化、一代又一代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堅守,皆見證著澳門一直與祖國同命運、共呼吸。澳門近、現代史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縮影,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說:“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定要完整交給後人。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澳門經過近半世紀持續不斷對歷史文獻、檔案的系統挖掘和整理,本地歷史教材中澳門史的
今年是“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世界遺產名錄》20周年。20年來,這片融合中葡文化的世界遺產見證了澳門的多元歷史。隨著旅遊發展與城市變遷,如何在保護與發展之間取得平衡,成為重要議題。 在此背景下,本期雜誌(8月刊)《焦點直擊》欄目以“澳門文化遺產:傳承·對話·永續”為主題的專題報導,希望通過深度訪談,探討澳門文化遺產的現狀、挑戰與未來路向,進一步推動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與參與。
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20周年,不僅標誌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獲得國際認可,更見證了中西文明交融的獨特生命力。站在這一歷史節點,我們需要審視澳門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就與挑戰:世界遺產建築的活化利用、旅遊開發的平衡策略、青年教育的深化推進,以及氣候變化的應對方案,所有議題都關乎這片城區的永續發展。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張力中,澳門需要思考兩個核心命題:如何以以人為本的保護理念,既守護物質遺產的本真性,又激
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以其獨特的中西文化交融底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文化遺產。轉眼二十年已過,這片見證四百年東西方對話的建築群,不僅是澳門的文化名片,更承載著城市記憶的活態傳承。 值此申遺成功二十週年之際,我們不禁反思:二十年來,世遺光環催化了旅遊經濟,卻也時刻考驗著保育與開發的邊界。在旅遊經濟的蓬勃發展與都市現代化的雙重挑戰下,澳門如
過去二十年,澳門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育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尤其是在法律框架的建立。《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實施,以及《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的推出,為保育工作提供了明確的法律基礎。 然而,現實操作中,這些法規如何順利落地,往往取決於業權人的的立場。政府物業較易管控,但私人業權人,尤其是商業持有人面臨經濟回報與保育責任的雙重考量,這使得保育與發展之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關係。 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
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座以中西文化交融著稱的城市,由此踏上了系統性文化遺產保護的征程。回顧這段歷程,澳門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不僅累積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更藉由修復與活化利用,使其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在持續城市化和旅遊發展的背景下,我們不妨思考:如何在保育與開發之間取得平衡?如何提升青年一代的參與熱忱?如何借助科技賦予世遺新生命?這些正考驗著澳門未來的文化治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關係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隨著澳門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出現了不少家庭問題,家庭建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家庭政策綱要法》頒佈至今逾30年,未來如何完善,讓法律持續成為支撐家庭發展的保障? 今期的時事辯論,我們邀請了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呂綺穎副理事長、澳門家庭教育協會副會長楊穎虹博士、澳門城市大學大健康學院張東航助理教授、澳門街區青年協會徐幸潔副理事長,共同探討澳門的家庭問題,如何
1994年7月頒佈《家庭政策綱要法》,至今逾30年,隨着澳門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您認爲是否有必要對其進行完善?對此有何建議? 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呂綺穎副理事長:澳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家庭建設已成為澳門社會關注的焦點,而且關係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90年代《綱要法》頒佈的時候,家庭結構仍以傳統核心家庭為主,政策側重“保障基本生活”和“維護家庭穩定”,符合當時社會和家庭需要, 然而,在社會
近年澳門社會出現離婚率上升及出生率低等情況,您認為如何結合各項數據,開展更多具有針對性的家庭工作? 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呂綺穎副理事長:從澳門婦女數據資料庫顯示,近年本澳離婚率較高的婚姻年期集中在5-9年,其次是婚齡10-14年,婚齡少於5年的夫妻也佔有一定比例。由前線的家庭服務所知,這些夫妻不少面臨經濟壓力、育兒矛盾等、生活習慣、價值觀磨合、原生家庭的成長經歷等方面導致引發婚姻危機,並在子女日
您認為當局在建設家庭公共服務平台方面,有哪些提升的空間? 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呂綺穎副理事長:澳門的家庭公共服務平台主要以“一戶通”為核心,在多領域為家庭提供服務,但仍有提升空間。在拓展新服務方面,如納入家政服務監管與推薦、家庭法律諮詢與援助預約等,滿足家庭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可發展AI人工智能科技和利用大數據分析家庭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服務需求,為不同家庭推送相關的福利事項、服務或活動等等。
“家庭生活教育5年工作計劃”自2021年推出至今,您認為有何成效?對此有何具體建議? 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呂綺穎副理事長:針對“家庭生活教育探索小組”的角色與功能優化,結合其作為社會工作局與六間合作的民間機構聯合平台的定位,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家庭生活教育探索小組”可從“活動組織者”升級為“策略規劃者、需求研究者、資源整合者”,更精準地回應澳門家庭的多元需求,推動家庭生活教育從“廣泛覆蓋”向
其他地方的家庭教育政策,有哪些值得澳門參考或學習的? 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呂綺穎副理事長:從台灣地區家庭教育政策的法規建設來看,澳門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借鑒,以促進現時推行的家庭生活教育的工作: 一、推動專門立法,明確核心框架 台灣通過《家庭教育法》作為統領性法規,明確了家庭教育的定義、目標、主管機關等核心內容。澳門可參考這一模式,制定專門的《家庭教育法》,從法律層面確立家庭教育在社會發展
1.1994年7月頒佈《家庭政策綱要法》,至今逾30年,隨着澳門社會的快速發展變化,您認爲是否有必要對其進行完善?對此有何建議? 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呂綺穎副理事長:在社會快速變化下,本人認為政府有需要加強《家庭政策綱要法》的指導作用,並適時完善修訂。根據不同的資料顯示;人口老化、雙職家庭和單親家庭增加、離婚率上升及生育率低等問題,正逐步影響本澳家庭成員原有功能的發揮,此外,政府不同的部門在制定
梁藍波(Lampo Leong):澳門大學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藝術設計中心主任、曹光彪書院副院長,美國哥侖比亞密蘇里大學終身教授,廣州美院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加州藝術學院碩士。80多次擔任策展或義大利A'設計獎等國內外藝術和設計比賽的評委。曾舉辦個人作品展70多次,獲選國際性或全國性重要聯展460多個。曾獲德國紅點獎至尊獎、
康德一竿子打翻兩船人:自由,根本就不是個關於文明狀況的概念,根本就不是個關於知識多寡的概念,根本就不是個關於人之外部約束條件的概念,根本就不是個關於人的生活環境的概念;自由,是純個人、純主體、純人性的,它唯一的根源就是人的理性。人人都有理性,故而人人生而自由。奴役,不會使被奴役者喪失纖毫自由,專制,也不會給專制者增添纖毫自由,因為,再說一遍,自由與人所處的境遇無關,它只是每個人的天性。 上
澳門大型國際文化藝術盛會“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下稱“藝文薈澳2025”)包括主場展、公共藝術展、城市館、特展、本地策展計劃、平行展六大板塊,近30個展覽於今年7月至10月陸續舉行,薈萃十多個國家/地區的前沿藝術家,革新藝術敘事,活化歷史場域,深入社區肌理,激發人文動力,使澳門成為生活與藝術交織共鳴的繆斯之城。 “藝文薈澳”以政府、企業、藝術家和公眾參與的共建模式凝聚全球創
盛夏七月,“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隆重啓航,永利“藝文薈澳”特展“千年瓷都,蓮通天下——‘景德鎮·澳門’海絲瓷光數字藝術展”於永利皇宮盛大揭幕。 本次展覽特邀著名藝術家、設計家與教育家常沙娜先生擔綱美學總顧問,曾主導人民大會堂形象設計,常沙娜先生將其親制的《和平鴿大圓盤》贈予永利永久收藏。 “千年瓷都,蓮通天下——‘景德鎮·澳門’海絲瓷光數字藝術展”分為數字展和藝術展兩大
澳門大賽車博物館致力豐富館內展示和互動元素,完善配套設施,並聯動業界注入休閒文創元素。館旁新開設的咖啡廊以“旅遊+體育+文創”融合發展的理念,讓旅客和居民感受澳門大賽車文化氛圍。 新開設的咖啡廊以澳門東望洋跑道為裝飾設計,並設有以1954年首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冠軍車(Triumph TR2)1:1設計的餐桌。店內提供多款具大賽車元素的特製餐飲,如冰磚拿鐵、車輪雪糕三文治及冰淇淋獎杯燒等,還
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以繽紛的藝術色彩點亮澳門夏日,為居民及旅客打造充滿創意與歡樂的文化盛宴,創造溫暖的親子回憶。 主題戶外藝術陳設文化中心廣場展出 文化局和金沙中國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兒童藝術節主題戶外藝術陳設及“MICAF仔樂園”周末派對在文化中心廣場舉行,8月22日至24日及8月29日至31日兩個周末,將壓軸呈獻“MICAF童樂日”藝術嘉年華,帶來以“親水與藝術”為主題的節目,除了去年火熱
由體育局主辦的“大眾康體日"活動,於7月26日在綠楊花園休憩區舉行,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到場參與,當中有不少家長帶同子女前來參與,藉著參與康體活動增進親子關係,同時寓運動於娛樂。場內氣氛溫馨熱鬧,樂也融融。 主辦單位希望透過舉辦"大眾康體日”,引起市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推動市民積極參與運動,提升身體素質。活動由體育總會安排專業人員於現場教導市民運動的正確方法和技巧,恊助市民掌握體育運動的知識。同時
作為國家最高競技水平的綜合性運動會,“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意義重大,且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體育局高度重視本屆賽事,澳門作為東道主之一,計劃派出歷來最大規模的體育代表團參賽。 為確保本澳運動員有良好的競賽水平,展現優良的賽風賽紀,體育局持續與本澳體育界及社會持份者緊密溝通。並在聆聽意見反饋後再透過持續分析各項目競技水平,綜合考量不同項目在本澳的實際發展情況等,以具備開展恆常系統訓練、集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