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海日碎金·刘融斋(书概〉评语》由沈曾植学生龙松生整理并发表,此文反映了沈氏对于刘氏书学思想的接受情况。同时,二者的书学思想与包世臣也有着密切关系,体现出清代碑学“尊碑抑帖”理论风气之外,还有一条“碑帖共参”的论述理路。
【内容摘要】20世纪初,《流沙坠简》震惊了学术界。麦华三虽然身处岭南,但他敏锐地觉察到简牍书法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并通过图像分析的方式,用简牍书法梳理了书体发展的脉络,并补证了书史上的很多问题,此外,还呼吁书法艺术界将简牍作为书法学习的对象,这都使得其在民国时期的简牍书法研究中颇具代表性。
【内容摘要】沈尹默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其书法观念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很大,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晚年的诸多书论中。在中西学术思想剧烈碰撞后的学术转型进程中,他致力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的不断努力下,使得传统书法艺术没有被湮没于晚清至民国文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中,这些努力对书法艺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存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内容摘要】高等书法教育核心指向是为赛续中华传统文脉、培养高素质的书法专业人才,应在强化书写技艺训练的基础上,加强书法专业与文史哲通识的融会贯通,在学科核心课程设置上注重“博而能一、经世致用”教学理念之实现,汲古开新、以书载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在提升民族审美能力、文化素养,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认同方面充分发挥书法更大的作用与影响。
【内容摘要】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应该从创作生产、传播接受和鉴赏实用三个方面考察方能窥见其精神全貌,以此为基础重建书法与生活的本质关联。书法创作生产时的舞蹈性、传播接受时的再创造性、鉴赏实用时的文学性和情感性等内容可以在书法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发明,共同为中国书法精神的铸造创造条件。美术与书法一级学科的设立为重新思考书法的学科地位提供了契机。作为中华民族独异性文化创造的书法,如何在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既彰显中国性,又适应当下世界学术话语的普遍规则,是其至为重要的路径选择依据。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书法教育亦受其影响。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介入传统书法教育引发的价值重构及其应对路径,可以揭示技术工具性扩张可能稀释传统文化内涵的风险。通过分析书法教育的人文价值与人工智能技术在书法教育中的应用,指出其虽能提升教学效率、拓展创作形式,却难以复现书法“心手相应”的人文特质。基于此提出构建“人文为体、技术为用”的融合范式,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书法教育创新提供理论参照。
【内容摘要】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在国内的广泛渗透,其于科研领域的应用正经历从初步尝试到深化实践的转型。书法史论研究作为传统文化学术体系的重要分支,正面临技术革新带来的范式变革。AI工具在文献综述、引文查询、框架生成等科研辅助方面能力较强,也能一定程度地识别书法图像并进行艺术赏析,对其合理使用不仅能够提升研究效率,还能为书法史论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也必然产生新的学术范式。书法学科已经不得不去主动探索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借助AI工具推动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
近十五年书法史论研究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高等书法教育的突飞猛进。当书法开始作为一个学科出现在高等教育的序列中,即意味着有一个逐渐庞大且稳定的群体将专门从事相关研究,如此,大批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著作和科研项目相继出现,书法史论研究领域也随之热闹起来。 客观地说,随着观念和方法的不断丰富,近年来的书法史论研究确实在不同维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陆续出现了一批有学术影响的论著。首先,跨学科、多视角、新
【内容摘要】帛书《五十二病方》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重要文献,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抄本药方,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同时为研究先秦时期的文字演变、书写制度及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材料。今从文字学和书法学角度,系统考察帛书的书写符号、用字现象及字体特征。研究发现,帛书中使用的重文符号和句读符号构成了完整的标点体系,反映了汉字早期的书写规范;“一字多义”和“一义多字”书写现象,体现了汉字发展早期的假借与形声分化特征。在字体形态上,帛书呈现出典型的“篆隶”过渡风格,笔法上化圆为方、变连为断,结构上变纵为横、夸张主笔,清晰展现了汉字隶变初期的演变规律。帛书在章法布局和笔墨表现上呈现出“自然天真、端庄俊秀”的审美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容摘要】“初唐四家”是如今常见的书法术语,在唐代经历了由“欧虞褚陆”至“欧虞褚薛”之变化。陆柬之与薛稷在“初唐四家”概念中的沉浮,反映了二人在后世接受史中的不同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唐代时风的选择,另一方面则在于后世书史叙述的不同侧重。而“初唐四家”概念作为一个简短的书史“片段”,正是对这一史事与相关叙述的凝缩。
【内容摘要】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提出了“书贵瘦硬”的审美理想。此理想根植于家学渊源,旨在纠偏玄宗时期的肥俗书风。杜甫崇尚骨力与瘦硬,与初唐书坛的追求和风尚相同,更蕴含着他复兴初唐书风的愿望。瘦硬书风作为贞观时期书法艺术的典范,深藏着杜甫对贞观盛世深切的怀念与仰慕之情,寄托了他对唐王朝重归正轨的殷切期望。
【内容摘要】米芾书《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自刊刻以来,南宋及元皆无人提及,至明朝嘉靖年间方为书家、藏家所关注继而集刻、翻刻等各种版本出现,然原碑拓本罕见,历代著录极少。900年间,《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碑历经两次战火,致使碑文漫滤,碑身损伤断裂。但通过对书写时间与损伤时间进行考证,结合碑文校勘,可以得出各个时期拓本以及各种版本的特征。
【内容摘要】北魏清河崔氏书法取法于卫瓘,崔玄伯之祖崔悦既得卫瓘篆、隶、草书等笔法,又习索靖鼓荡之笔、峻密之势,善古文、篆书和章草,并将其作为崔氏书法的精髓代代相传,至崔玄伯、崔浩父子时书名尤甚。虽因“国史案”导致崔氏主要族支于崔浩处断绝,但有旁支幸存,崔衡、崔光等人被列为北朝书家著名者,成为崔氏书法传承的关键。此外,除崔氏族人还有一些后学者因心慕也承习崔氏书法,经过考证,《孝文帝吊比干文碑》的疑似书丹者郭祚就是其中之一。
【内容摘要】澹归今释作为明末清初之际的禅门高僧,其书法艺术造诣极高,即使望眼于名家辈出的明清书坛,其书亦足称善。作为禅门高僧大德的澹归今释,其在禅法修行上于菩萨法门之道躬体力行,是谓“遍行”;经禅之暇,其栖心大乘而以笔墨作佛事,是谓“游戏”。
【内容摘要】晚清金石学勃兴之际,胡澍作为新派篆书革新的代表人物,其生平行迹长期因史料匮乏而留有缺漏。新见诗文、信札、篆书作品等文献材料,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胡氏早年辗转杭州、徽州的求学生涯,以及同治二年(1863)入京后参加会试、与人交游、游幕京师等经历。对其行迹的考证不仅可以丰富晚清书史研究,也对考察晚清金石学人之间的互动提供了线索。
【内容摘要】祝嘉与日本书家伊藤东海虽未曾谋面,但通过书信交流达49年。通过分析两人相关交流文献,可以窥得二者共通的书法批评观念。一是受儒家“理想人格”话语影响,皆重视书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二是论书提倡“天然”与“功夫”兼备,不可误其“渐进之序”。三是关注于民间书法,补充了清代碑学观念。最后,二者对于日本“前卫派”的批评,反映出对于书法现代性的思考。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毕业生书法作品集选登
十多年前,朱天曙教授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书法史,后将讲义整理成《中国书法史》一书,主要侧重于中国书法艺术的风格嬗变,以书家为点,以流派为面,清晰地梳理出中国书法史的演进过程。《中国书法史》得到各大院校书法专业师生的欢迎,不断再版印刷,朱天曙教授在其附录《历代书论文献举要》的基础上,又写成了《中国书论史》一书,旨在系统介绍中国古代书论的发展脉络,讨论“逸品论”“神韵论”“复古论”等书学主张,与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