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的发展“繁荣"与“隐忧”并存。一方面,在新时代传统文化复兴的春风中“书法热”持续升温,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书法创作、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浮躁之风盛行下的急功近利之心和价值判断的碎片化,造成了文化内涵缺失、形式主义称胜的“展览体”“江湖体”书法泛滥。书法的文化生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2022年书法升格为与美术并列的一级学科“美术与书法”后,不仅有利地扭转了长期以来学科定位模糊、
[摘要」诗意画的创作滥觞于唐、成熟于宋,至明清时期,已然形成诗情画创作热潮。“陶渊明”是中国诗画艺术中延绵不断的主题,清代石涛延续了文人山水援诗入画的传统,擷取渊明诗句并以其为题创作《陶渊明诗意图册》十二开,这不仅是石涛对陶渊明精神的一次山水艺术创作实践,更是他借陶诗而写自我心曲的艺术表达。尝试从传统与时代的个性表达、诗画传情、形式与思想相表里等方面探寻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的创作历程。
[摘要」中国古代绘画深深植根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中,这种观念在山水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山水画家深入自然,将自身的精神境界与自然相融合,由此创作的山水画,不仅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象,更寄托着深邃的人生感悟。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既影响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与人生观。范宽和石涛作为中国画家的典范,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摘要」工笔花鸟画的学习与创作过程大致包括三个重要阶段:临摹、写生、创作。三个阶段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其中临摹与写生阶段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掌握绘画表现方法创作出能够彰显创作者艺术个性与主张的工笔花鸟画作品。
[摘要」17世纪,荷兰绘画兴盛于宗教改革和市民阶层崛起的交汇处,艺术风格逐渐从宏大叙事转向室内日常的精微描绘。基于此,探讨了维米尔油画作品的艺术特点,包括“精妙的光线处理”“日常题材的诗意凝练”“稳定均衡的构图结构”“色彩运用的节制与精准”“运用光学工具的可能性”,以及隐喻性表达和象征内涵中的“女性形象的道德与理性隐喻”“物品的象征意义”“地图与窗外世界的隐喻功能”“静谧空间中的宗教冥想意味”“时间与瞬间的凝固”等,旨在为读者提供有益思考。
[摘要」图像对于文本有批评与增值的作用,受文本接受和绘画本身特性之影响,《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的绘者孙温、孙小洲在将《红楼梦》文本转制为图像时,对原文的人物、物象、事件、情节和空间进行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重构,具体可以归纳为四大方面,即放大与特写、补充、淡化、删改。研究“图像中的红楼”,为认识《红楼梦》及其接受情况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视角,为红学研究拓展了跨媒介阐释的新路径。
[摘要]近年来,对《红楼梦》的视觉研究愈发强烈,而电视剧版《红楼梦》的重播则再一次激起了年轻一代的追捧。剧中通过真实场景的渲染和塑造,使得家具面貌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清代是坐具研究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坐具兼具明式和清式两类。《红楼梦》的视觉传播从清代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早期木刻本中的插图到各种红楼梦故事绘本,不谋而合地将坐具作为绘画中必不可少的描绘对象。清代彩绘工笔画《孙温绘全本红楼梦》通过图像将曹雪芹笔下的坐具鲜活化,以写实主义手法绘制的坐具再一次出现在读者眼前。由此为红学文化的知识传播提供了“文字—图像—现实”的途径,对普及红学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要」具有深厚美术修养的曹雪芹,特别善于将绘画艺术中的元素和技巧引入小说艺术创作中。他将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构图方式引入小说的叙事技巧中,对《红楼梦》的小说叙事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关键词」《红楼梦》;吴门画派;明四家;鸟瞰式构图;偷窥式构图
[摘要」东晋时期,玄学盛行,成为当时士人思想的核心。通过阐述玄学的核心思想,揭示其与王羲之书法在笔法、字形结构、字组关系、行气变化、墨法及章法等方面的契合点,展现玄学对理解王羲之尺牍艺术特色的重要意义,为深入研究中国书法艺术提供哲学视角与思路。
[摘要」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蕴含着先民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精髓。研究探讨了甲骨文书法创作的意义和实践路径,通过分析甲骨文的字形结构、线条质感和材质特征,梳理甲骨文书法的探索历程,提出甲骨文书法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摘要」赵熙是清末民初四川大儒,集文人、诗人、词人、书法家、教育家、方志学家和戏剧作家于一身,尤以诗词及书法成就斐然。研究对乌尤寺现存赵熙书迹进行考察,梳理赵熙的书法风格面貌,同时从书法与文本(诗词)并美的视角为世人呈现一位全面而立体的赵熙,从而进一步阐释“遍山尽见赵熙字”这一特殊人文大观及其意义。
[摘要」以清代碑学兴起为视角,深入剖析篆书复兴背后复杂的文化动因。研究发现,学术层面考据学与金石学的勃兴,为篆书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丰富的取法资源;政治领域的文化专制政策迫使文人转向金石研究,间接推动篆书的发展;碑学审美理念的革新为篆书创作注入新内涵,重塑了艺术风格;而书法艺术自身突破帖学困境的内在需求,促使篆书成为创新突破口。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不仅推动了清代篆书艺术的复兴,更深刻影响了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走向,为当代书法研究与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摘要」摩崖石刻作为书法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依托勒石赋予其历时久远的纪念性意义,往往成为研究历史文化及社会变迁的样本。舟山群岛地处长江入海口,岛屿星罗棋布,散布其间的摩崖石刻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既是此地独特山海景观的营构和地域文化的表达,也是古代海洋观、海防政策的生动体现,成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拟对舟山现存摩崖石刻进行整体梳理,并从文本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进行研究,试图探讨其地域性特征及背后所隐藏的历史成因,或许有助于舟山摩崖石刻的进一步保护与研究。
[摘要]以研究工笔画的形象趣味化与抒情表现性为主线,首先从笔法、风格、材料等方面讲述了工笔画与写意画二者的不同,然后从造型、色彩和形式上讲述了工笔画的形象趣味性。之后针对工笔画的抒情表现性进行阐述,主要从形象塑造、主观色调、心性情绪、线性语言等方面探讨工笔画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追求的样式和风格。最后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了工笔画在创作中造成形象趣味化和抒情表现性的多种可能,总结得出工笔画中包含形象趣味化与抒情表现性。形象的趣味决定了作品境界的高下,语言的抒情影响了情感表达的优劣,而所有的这一切最后都要落实到画面的节奏与韵律上,从而实现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生命、艺术与人性的统一。
[摘要」以传统绘画中的色彩为核心,详细梳理了中国和西方传统绘画色彩的历史演变,并对两种艺术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自然环境、民族习俗及生活方式三个层面,对传统绘画色彩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多维度地论述了它的艺术价值,涉及美学、技术及创新价值等。通过对现代艺术及新媒体艺术对传统色彩运用的研究,展现了传统绘画色彩的独特魅力和持续影响力,以期对传统绘画有深刻的认识。
[摘要」从宗白华意境说的美学思想本质分析其在山水绘画中的表现,以空亭为例进行阐述与论证。在传统山水画中,空亭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留白处理,更是艺术家澄怀味象的哲学载体,空亭既作为山水章法的气眼存在,又以“无人之亭”构建出“万物皆备于我”的审美场域,使观者在“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的意境中,完成从物象观照到生命觉解的超越。这种“空亭美学”印证了宗白华所言“艺术境界主于美,而真与善蕴含其中”的意境三层次论,其虚空处既容纳着老庄“致虚极,守静笃”的玄思,又流淌着禅宗“空故纳万境”的妙悟,最终在“目击道存”的直观中达成天人合一的终极审美体验,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返本开新的精神启示。
[摘要」在崆峒山题材中国画中,“支山腰”是自然形态与哲学思想的融合,以画面结构与虚实处理展现“平衡”“道法自然”等理念,孤峰、路径、云雾等元素与之交融,构成独特的文化符号与美学范式。通过对崆峒山“支山腰”概念、历史发展的追溯,结合《洞天问道图》等画作,从空间建构、笔墨运用、光影处理等方面探讨其形式语言表现。
[摘要」从艺术语言与文化意蕴两个维度系统梳理白羽平风景油画的创作特征与美学价值,旨在揭示其绘画语言背后所承载的地域记忆、文化身份与精神诉求。白羽平生于晋北高原,其艺术创作深受自然环境与乡土文化滋养,作品中呈现出强烈的地方感、精神象征与文化凝视。他在绘画形式上不断探索,通过对构图、色彩、肌理等视觉元素的重构,突破传统透视逻辑与自然主义色彩原则,使风景图像呈现出高度提纯的符号化、平面化与节奏化特征。其“去自然化”的形式处理并非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尝试,而是在对自然图像进行语言性编码的过程中,表达个体生命经验、精神状态与文化认同的内在需要。自然物象在其笔下被有意识地转化为具有文化属性的视觉意象,从而摆脱对现实的机械再现,成为传达民族情感与集体经验的符号系统。这种处理不仅使图像具有更高的审美浓度,也使其作品具备更深层的精神能量与文化厚度。白羽平以独特的油画语言深入挖掘地方性资源,实现了视觉形式与精神内容的有机融合,在拓展中国风景油画表现边界、建构当代本土艺术语言方面,展现出突出的创造力与理论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与美学意义。
[摘要」运用形式分析与文化审视结合的方法,以罗松油画创作为对象,先围绕“城市记忆”形式语言展开剖析,以《老城线巷系列》为例探究色彩的时间叙事、线条的双重功能及构图的空间象征;再从题材维度分析其以市井碎片、田园理想、社会议题打造“记忆空间”的叙事策略。其创作通过“墨分五色”的层次哲学、“计白当黑”的构图理念等东方美学精神与油画材质的融合,实现从构图到材质的深层转化,体现对“油画民族化”的当代回应。罗松以“微观叙事”融通传统绘画精神与数字时代记忆困境,使其创作成为兼具东方美学底蕴与现代性思考的当代油画文化叙事样本。
[摘要」作为壮族先民的文化遗产,中国左江流域的花山岩画拥有独特的视觉符号体系,为当代油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通过符号学分析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展现花山岩画符号从原始图像到当代艺术表达的转化机制,借助对花山岩画符号进行形式提取、色彩转换和空间重组,达成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有机融合,拓展油画创作的民族化表达范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变提供一些借鉴。
[摘要」聚焦中外艺术史的差异与共性,以广播电视为现代媒介切入点,构建“形态差异—基因解码—媒介叙事—共性溯源”四维分析框架。通过对比绘画、雕塑、建筑的中西表现,揭示中国艺术“写意”“集体记忆”与西方“写实”“个体叙事”的文化基因差异,前者植根于“天人合一”哲学与连续文明,后者源于“主客二分”传统与断裂式创新。广播电视通过技术手段(如AI、VR、短视频)重塑艺术传播,既延续了传统基因(如《诗画中国》的水墨意境、《艺术的力量》的科学解析),又催生了跨文化对话(如《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平行剪辑)。研究发现,中外艺术虽在媒介语法与价值观投射上差异显著,但均通过技术实现审美超越与社会镜像功能,最终在“技术媒介”中达成“差异为表、人性为里”的文明共鸣,为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互鉴提供跨媒介参照视角。
[摘要」清代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宫廷绘画作品中出现了数幅身着洋装的人物画像。对清代雍乾朝宫廷洋装像进行研究可以填补中国美术史、中国西洋画史、中国油画史、中国水彩画史和中西美术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空白。对20世纪清代雍乾朝宫廷洋装像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大致聚焦于以下方面:对洋装像的真伪、作者、创作时间及像主身份的考察;围绕洋装像的绘画展开研究,包括个案分析、形式分析;探究洋装像的文化、风格渊源与艺术背景。
[摘要]桑德罗·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The Birth ofVenus,约1485年)和《春》(La Primavera,1481—1482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经典作品,也是图像学研究中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运用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图像学三层分析法,从“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和“图像学阐释”三个层次,深入探讨这两幅作品的多重意义。
[摘要」立足摄影媒介的物质性本体,对比研究辛迪·舍曼与劳瑞·西蒙斯的创作实践,揭示身体介入与模型重构对图像真实性的解构机制。研究发现:舍曼以银盐显影的化学痛感暴露媒体图像的虚构生产逻辑,西蒙斯借助比例拓扑解构空间叙事的权力编码,二者共同形成了“技术考古”与“虚拟预演”的辩证对话。研究建构“显影场域/叙事载体”的二元分析框架,提出媒介物质性是抵抗图像拟像化的重要路径,为数字时代的观念摄影创作提供方法论启示。
[摘要]当前,人工智能(AI)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其艺术形态源于20世纪中叶的算法艺术,经技术突破进入深度学习驱动的爆发期,2018年《埃德蒙·贝拉米肖像》的拍卖使其进入公众视野。它对传统艺术的挑战体现在:消解创作主体的唯一性,改变创作流程,弱化技艺与情感价值;模糊原创性边界,导致作者身份难定,缺乏人类情感深度。与此同时,也带来很多机遇:拓宽创作边界,通过工具、媒介及跨感官表达实现创新;助力传承活化,以数字化保护濒危艺术,借沉浸式传播吸引大众参与。总之,二者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共生体。传统艺术核心价值是根基,AI是拓展工具,协同将推动艺术迈向更丰富、更包容的未来。
[摘要」着重探讨人工智能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和前景。从影响层面看,人工智能创新了创作流程,促进了艺术风格的多元化,重塑了美学标准,促成了艺术家角色的转变。从应用角度来看,它涉及深度学习生成作品、智能修图、虚拟现实艺术体验设计以及个性化艺术推荐等领域。放眼未来,人机协作、跨媒介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智能化和数字藏品价值重构等将是人工智能驱动下美术创作的重要方向,并为美术领域带来全新变革。
[摘要」霍家山龙灯隶属山西省沁水县端氏镇霍家山村,2011年被正式认定为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田野调查为基石,通过对霍家山龙灯传承人的深度访谈,系统解析其物质形态。研究聚焦霍家山龙灯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在坚守自身“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性“活态传承”,深入剖析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认同、集体记忆与民间智慧。通过探究霍家山龙灯的传承发展规律,为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摘要」聚焦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中的创新变革,深入探讨山水画在创作观念、构图与题材、材料与技法等方面的创新路径。中国山水画的当代重构体现了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多维度突破与创新,以徐冰《背后的故事》和杨泳梁的系列作品为典型案例,综合分析其创新路径,作品通过数字技术、装置艺术与材料转译三重突破,既延续了“天人合一”的美学内核,又激活了传统基因的当代生命力,推动山水画从个体实践发展为系统性方法论,为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范式。因此,当代中国山水画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的创新探索,拓展了艺术表现边界,反映了时代精神。
[摘要」将安徽地域文化融入童谣插画创作中,有利于增强插画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探讨了安徽地域文化在童谣插画中的创新表达,分析了安徽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同时提出了文化准确性、艺术创新性、儿童适宜性等创作原则,强调在保持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手法,创作出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谣插画。通过这种创新表达,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安徽地域文化,还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摘要」作为民族文化基因库的核心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活态传承有赖于与当代传播语境构建深度对话机制。广告摄影作为视觉传播的枢纽媒介,在非遗题材影像的转译过程中承载着文化阐释与商业价值转化的双重使命。从广告摄影实践出发,结合视觉修辞、符号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尝试梳理出一套更贴近当代视觉传播语境的非遗广告影像转译策略。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实证剖析,揭示成功的转译需要在文化性与商业传播诉求之间建立平衡,警惕符号表层化与技术异化所带来的风险。研究不仅为非遗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具有策略意义的解决方案,更从学科交叉的视角拓展了广告摄影的文化研究视域,其成果对于非遗数字化保护、影像创意产业升级以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均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鲁锦是鲁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在文化传承领域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探究鲁锦图案与西方抽象艺术图像的融合创新,进一步解析鲁锦图案与西方抽象艺术图像元素,借助AI技术图像生成等手段,展开跨文化艺术融合的创新探索,旨在为鲁锦文化传承、审美多元拓展以及文化产业振兴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