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见仁见智都正常。如果有人问文学于我是做什么的,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文学可以用来描绘灵魂的影子。 灵魂有影子吗?灵魂本身像雾又像风,无形如何会变为有形?就像梦中永远见不到太阳一样,没有人见过灵魂影子的长短,正因为如此,去描绘这难以琢磨的光影,去解析这光影的结构与审美,以及光影背后的哲学,就需要有人去做,于是这任务便有幸落在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头上。 灵魂的影子应该是虚
[摘要]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 Mahfouz)作为阿拉伯世界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其作品中运用疾病隐喻,探讨道德衰落、政治腐败及国家危机。以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疾病隐喻理论为框架,对《扎巴拉维》(Zaabalawi)与《痊愈期间的梦》(The Dreams&Dreams of Departure)进行分析后发现,马哈福兹的疾病书写不仅揭示了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困境,更通过“去隐喻化”过程深刻反思现代埃及的困境,并呼吁民族复兴。通过对疾病隐喻的解构与重构,为理解马哈福兹的家国主义思想提供新的视角。
[摘要」以解构主义为理论框架,深入分析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埃及其他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消解过程。结合解构主义核心概念探讨《觉醒》如何通过女性形象的建构与解构来揭示美国社会性别政治的复杂性,并为解构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提供新视角。
[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面临内忧外患的恶劣社会环境,男女比例失衡,提升人口出生率迫在眉睫,当局随之发布人工堕胎禁令,女性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索尼奇卡》三部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均以此为背景,展现了女性不仅要面对物质匮乏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同时她们处在肃反运动、二战、饥荒、堕胎禁令等高压的政治环境下,又要承受政治迫害、家庭破碎、生育压迫等多重苦难带来的恶果。在苦难中,女性经历了瓦解与重塑,促成了自我觉醒与重生。一些女性回归到丰富的精神世界寻找本我,还有一些女性飞往彼岸世界获得救赎与解脱。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理变化和精神追求,表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与成长,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生存困境与自我觉醒过程。
[摘要」纳丁·戈迪默的小说《伯格的女儿》在凸显女性成长主题的同时,还刻画了具有多样化形象气质的男性角色。在种族隔离与父权社会环境下,小说对男性气质的诠释,一方面揭示了男权滥用、尊严物化、种族阶层歧视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消解了单一刻板的男性气质与形象,拒绝了男性气质同质化。结合瑞文·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对小说中支配性、共谋性、边缘性等男性气质进行分析,为读者把握小说内涵提供新视角,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男性气质问题与危机提供一定启示。
[摘要」由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讲述了一个少年的童年冒险经历与孩童视角下的成人社会。然而故事中童年与成人的矛盾却隐藏着更深刻的政治历史信息,并与美国文明化的推进有着密切联系。基于东方主义,通过对作品中印第安人形象的解构分析其背后隐藏的美国文明历史,以期推动国内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相关研究,并倡导现代社会对世界文明之路的重新思考。
[摘要」伊夫林·沃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旧地重游》创作于二战期间,讲述了赖德与弗莱特家族之间的故事。小说中两个主要家庭内部都未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而主人公的命运走向也与其亲子关系有着密切联系。从孩子的角度入手,探讨小说主人公查尔斯·赖德与其父亲的关系,解读父子关系对查尔斯性格塑造产生的影响,分析查尔斯为人父时行为表现的原因。
[摘要]“物哀”作为日本古典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对日本文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着重关注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探讨作品里“物哀”之美的具体呈现及其深层意蕴,梳理“物哀”的定义并阐述其在日本传统美学中的地位。分析《伊豆的舞女》怎样借助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以及自然环境描绘等方式,呈现出“物哀”之美的独特魅力;探讨“物哀”美学在日本文学中的传承与演变情况,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摘要」在国内外对《伊利亚特》生死观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中对死亡的叙述,重新审视《伊利亚特》文本的艺术特征和古希腊人生死观念之间的联系,并由此进一步分析荷马生死观的特点及其成因。荷马对于死亡的叙述中运用了诸多技法,虽不乏对战争的狂热和激情,却也带有对生命和人性天然的歌颂与保留,这说明荷马在创作时仍然是以古希腊人的生死观为依归。
[摘要」聚焦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探寻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特征与精神内涵。孔乙己、陈士成这类被封建思想禁锢的人,涓生、子君这类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挣扎的角色,以及方玄绰这类缺乏行动能力的形象,都映照了时代语境并包含精神根源。梳理这些形象为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新视角。总结历史经验后,可为当下知识分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角色定位与追求自身价值提供借鉴,助其在新时代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严歌苓的小说《芳华》以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细腻描绘了女性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认知转变。作品生动展现了女性从迷茫到自我价值升华的心路历程,深刻剖析了特殊历史时期女性的生存挑战、内心挣扎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既体现了底层女性生存与觉醒的反思,也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征,兼具现实与文学价值。
[摘要」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深入剖析《骆驼祥子》中祥子与虎妞的婚姻悲剧。通过分析小说所展现的性格冲突、非正常关系、社会阶层差异、经济因素制约和传统观念束缚等,揭示二人的婚姻悲剧是黑暗社会现实的必然结果。
[摘要」以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演进为起点,聚焦20世纪30年代中国与越南现代诗歌对其的接受与转化。中国现代派诗人分化为感性诗群与知性诗群,前者继承前期象征主义的通感美学与审丑倾向,后者则融合后期象征主义的智性哲思,形成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分野,但两者均重视对诗歌音乐性的把握。越南乱诗派、春秋雅集等创作群体在殖民现代性背景下,充分吸收前期象征主义的精华,通过运用通感手法、音乐性实验及暗示等策略,构建出越南象征主义的现代性和本土性。
[摘要」博尔赫斯与马原都擅长虚构小说创作,但两者的小说虚构模式因各自人生经历与创作理念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博尔赫斯为冥想型作家,故其虚构是基于形而上学的纯粹魔幻,而马原为实践型作家,故其虚构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记忆梦魔。
[摘要」扬雄从辞赋本身进行文学批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而班固则“抒下情而通讽谕”,更看重辞赋的社会功能。扬雄和班固的文论观以学术价值及政治意义为不同旨归,既体现出对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回应,也反映了新旧经学之异。
[摘要」唐代西域诗歌兴起之际,丰富的地理意象与文化交融特色得以彰显。昆仑、天山等代表性地理物象在诗中频繁出现,既描绘出西域壮丽的自然风光,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西域诗歌体现出文化交融的特质:唐军与西域少数民族和谐相处,西域少数民族也有着学习汉文化的传统,多元文化的共存与融合在此尽显。此外,西域诗歌在风格和技法上亦有创新,将中原诗歌的韵律美与西域音乐的节奏感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地理意象与文化交融不仅促使西域文化广泛传播和发展,增强了民族间的情感与文化认同,还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繁荣。
[摘要」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春望》,以安史之乱的爆发为创作背景,描述了战乱之下长安城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杜甫忧国伤时、感怀家国的深沉情愫。《春望》不仅在历史文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也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对此,通过深入研读《春望》,对诗词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感、向往和平愿景予以深入探究,揭示其中所反映的时代气节以及文人风范,为读者深入理解《春望》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摘要」在白居易的诗集中,以自然灾害为题材的诗作再现了时人遭遇洪涝、旱热、寒冻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艰难图景,集中反映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多重理解:既有将“天”视作“人格神”的神灵崇拜与天人感应,也有将天看作“自然物”的人强胜天和顺应自然。置身自然灾害中,他不仅怜悯土瘠民贫、倡导补政救失、鞭挞劣官败绩,更有对自我安逸的反省,这些皆体现了他一贯的民本思想,使其诗作卓然自成一格。
[摘要」大运河苏州段诗词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形态,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与研究大运河苏州段诗词,不仅有助于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向大众推广和普及地方诗词文化。以大运河苏州段唐诗资源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作者、意象、路线、情感等多方面进行整理分析,试探究大运河苏州段唐诗资源的特征及其传承发展路径。
[摘要」尹善道是朝鲜李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在朝鲜古代诗歌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不仅在汉诗中赞颂了屈原的高尚品格,还在汉诗和时调中借鉴了屈原的诗歌。不仅如此,尹善道还创作出了许多“恋君”主题的诗歌。采用比较文学流传学和接受学的研究方法,对屈原与尹善道的生涯、屈原诗歌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尹善道对屈原的接受等进行探究,以此揭示屈原与尹善道诗歌在东亚文学中的地位。
[摘要」《山海经》作为一部跨越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植物、矿产资源、医药、宗教等诸多领域的古代经典著作,其对植物的描写具有独特的视角与鲜明的特点。《山海经》的植物描写重纪实性、轻文学性,更多地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植物的认知水平,其对植物性状的描写源于生活常识,虽缺乏科学研究证明,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摘要」研究从“道”的普遍性、春秋时期民族融合实践及楚文化多元传统三个角度,论证《老子》“天下”观对夷夏观念的突破。老子从“道统天下”的哲学逻辑出发,否定文明等级制,通过“无为”“谦下”的政治哲学构建夷夏共生的自然秩序。春秋时期,秦、晋、楚的民族融合实践为老子超越夷夏对立提供了现实依据。楚文化的多元特质则从文化基因上促成了老子对地域与族群偏见的超越。《老子》中的“天下”是以“道”为根基、以文化包容为底色的共生秩序,构建了超越地理疆域与族群界限的“世界共同体”。
[摘要」宋代男词人和女词人对酒的助兴和抒愁功能的运用有不同的侧重。男词人的涉酒词中酒的助兴和抒愁的功能处于比较均衡的状态,男词人既“饮酒助兴”也“借酒抒愁”;而女词人的涉酒词更强调酒的抒愁功能。
[摘要」研究立足南宋时期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以辛弃疾隐逸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文史互证及文化阐释等方法,对辛弃疾词创作中隐逸思想的深层影响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发现:在儒道互补的思想框架下,辛弃疾通过自然意象的哲学转译与地理空间的政治隐喻,构建起具有士人文化特色的审美境界。其隐逸词不仅完成了词体功能的范式转型,更折射出南宋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轨迹。在艺术层面,辛词实现了豪放词风隐性收束与议论化倾向的自觉提升;在思想层面,形成了“仕隐同构”的新型士人精神范式。这种文学实践既延续了传统文化中的隐逸基因,又为士大夫文学开辟出新的言说空间,对当代文化转型具有重要启示。
[摘要」何乔新在《椒丘文集·史论》通过对宋代政治得失的分析评论,系统地阐释了其以“推崇贤明”为总特征的政治见解,这些见解是何乔新为官施政品格的重要表现。通过对《椒丘文集·史论》中的何乔新政治见解的分析与总结,可看出其为官品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奉公为民,尽职履责;二是秉公执法,为国为民;三是制定良策,端正态度。
[摘要」判官形象发轫于唐代地方司法属官制度,宋元文学通过笔记小说、杂剧等载体建构出多元形象谱系。在民俗实践中,该形象经由多种媒介实现功能转型,由司法审判者转化为灵魂引渡者与农耕守护神。在《牡丹亭》中,胡判官集中体现了情与理的哲学张力,通过不同版本插图的构图差异显露士人审美对司法符号的渗透。判官形象的千年嬗变不仅承载着民众的精神诉求,也呈现了古代中国司法传统与艺术表现的深层互动。
[摘要]《项脊轩志》以不事雕琢的文字,描写了一系列家庭琐事,并巧用多重对比架构整篇文章,融合叙事、议论及抒情抒发对亲人真挚的怀念,表明自己勇于承担家族使命、成为一名贤士的志气。研究使用文本细读法,从文本的多重对比中深入分析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所抒发的“情”以及所彰明的“志”。
[摘要」《红楼梦》通过第二十三回宝黛共葬桃花、第二十七回黛玉饯花节葬花、第六十二回宝玉独葬夫妻蕙与并蒂菱的三次葬花情节,以“乐景写哀”的叙事技法构建多层次的悲剧预叙体系。结合脂砚斋批语与文本细读,揭示三次葬花在“乐景初现——乐景极盛——乐景余响”的递进结构中,逐层预叙个体情感悲剧、群体命运悲剧与哲学层面的“情之幻灭”,最终指向全书“万境归空”的终极主题。通过符号系统的抽象化与“起承转合”的逻辑闭环,曹雪芹将世俗欢愉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哲学叩问,使《红楼梦》的悲剧美学超越时空局限。
[摘要」《红楼梦》中诗词曲赋对人物塑造与主题深化意义重大。在人物塑造上,以诗词显个性,其风格与内容直透人物内心,还能深度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以判词定命运,隐喻与预言暗示人物结局;以诗题见身份,创作场景与题材彰显社会角色。在主题深化上,通过构建象征网络,以意象隐喻主题;以边缘人物诗词为主题变奏,深化主题并强化连贯性,拓展了主题的广度与深度。
[摘要」林语堂以扎实的双语素养和开阔的跨文化视野创作了《吾国与吾民》与《生活的艺术》两部“对外讲中”的英文著作。在其中,他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与生活艺术娓娓道来,生动展现了东方国度的生活意趣、哲学底蕴与人文关怀,彰显出深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除此之外,他还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深入剖析社会弊病,直面当时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正是这种既自豪于传统文化又敢于正视现实困境的创作态度,让其“对外讲中”的跨文化写作超越了表层的文化展示,成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传播力的文明对话实践。
[摘要」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一书中从术语和概念出发,以“文类”这一过往易被忽视的角度对中西比较诗学体系进行了修正与重构。其论述过程兼顾了对历史的追溯及对理论的反思和重新诠释,加之以跨文化视野的取证,展现了理论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他对自身的省察及对他人的观照,使《比较诗学》既具有严谨的探讨性,又带有从东方诗学汲取养分的个性化色彩,因此仍能为当下比较诗学的发展带来一些富有前瞻性的思考。
[摘要」在翻译研究中,诗歌翻译时韵律和节奏的再现是一个重要课题,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是源于其韵律与节奏。翻译时如何尽量再现原诗的韵律和节奏,这不仅是语言转换的难题,更是文化再创造的艺术。从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基本特征入手,旨在通过直译、意译、模仿、创新等各种翻译策略,并结合具体翻译实例深入分析,探寻诗歌翻译中再现韵律和节奏的可行方法与综合策略,从而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推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摘要」翻译超越论是以本雅明为代表阐述的关于诗歌翻译的理论,专注于译诗对原诗意义及形式的超越。翻译超越论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标准,与主张诗体移植的英诗汉译策略形成鲜明对比,对当今英诗汉译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以本雅明的翻译超越论为观照,从形式超越的角度出发,探索性地提出了有限超越下英诗汉译的基本策略。
[摘要」以红色经典纪实文学《西行漫记》的中译本译者——董乐山为研究对象,运用周领顺教授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一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分析译者的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进而探究译者行为的合理度。通过对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的双向评价,以期为陕西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外译提供新维度的观照,以提升红色经典外译的质量和效度。
[摘要」三毛的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以下简称《撒哈拉》)是我国散文领域的经典作品之一,融合了异域文化、习俗等元素,其文学成就不容忽视。2019年,首部英译本 Storiesof the Sahara出版。Goodreads网站中关于《撒哈拉》英译本的读者书评在数量、星级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分析英译本总体接受度,发现读者主要从作品题材、叙事方式、人物形象以及翻译质量维度进行了评价。结合书评文本和作品本身,研究该英译本的海外接受情况,以期使《撒哈拉》英译实践作为典型案例,为中国文学界散文的海外传播提供成功经验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