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林外史》中有关城市生活的书写绝非作为小说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展开的背景那么简单,而是以城市交游生活场景、士人的文化消费形态和情景、城市园林建造、城市中游荡的闲逛者等,勾勒出 18世纪城市生活中较有特色的社会图景,不仅可以作为历史文化资料,还可以当作另一种历史存在,极具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摘要」宁夏鲁奖作家小说中不乏对城市的书写,通过对笔下人物城市生活经历的描写,折射出宁夏在城市化过程中经历的心酸与阵痛。小说的城市书写展示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苦涩、郁闷又无奈的异质化生活,同时又以细致的景观描写揭示了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凸显了农民工在城市夹缝中求生的艰难。作品的乡土立场与城市排斥又进一步放大了农民与城市生活的隔阂,流露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与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反思。
[摘要」《弃猫》是村上春树的“自传体随笔”,先辈、自我、历史和创伤的多重审视构成其主体内容。审视先辈包括审视祖父、父亲辈,父亲的三次被征召是主线;审视自我方面,“我”是主线“父亲”之下的副线,此线贯穿始终;审视历史方面,作为自传体随笔,《弃猫》也是家族式回忆录,家史链接个人的历史,个人和家族都像弃猫一样,遭到战争摧残和遗弃;审视创伤也是审视历史的过程,展示了人在战争中遭受的身心撕裂、道德困境和深度异化。多重审视和双线结构使《弃猫》更加立体化。
[摘要」安徒生是享誉世界的童话大师,他的160 多篇童话故事大致抒写了四个主题:成长主题、现世苦难主题、追求幸福主题和追求真理主题。通过四个主题的抒写,安徒生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对于个人成长的困境、人间疾苦的根源、追求幸福和真理的真谛的思考与洞察。这四个主题承载着安徒生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对弱者的无限悲悯和对个体生命幸福的终极关怀。在抒写四个主题的过程中,安徒生把现实主义的残酷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创造出悲剧性的艺术审美效果,而这种悲剧性的审美效果是安徒生深厚人文主义思想的绝美阐释和表达。
[摘要」《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被誉为“珠玉之精华”,是日本文坛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通过“雪”的世外桃源、“雪”一样的叶子,以及“火”的拯救与净化、“火”一样的驹子这两种意象,构成了小说中“雪”与“火”、“叶子”与“驹子”、“灵”与“肉”对立并存的奇特风景。此外,川端康成还将西方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与日本固有的文学传统相结合,吸收古典文学和东方传统虚无主义,通过对虚无主义的描绘,反映了资本主义衰落、精神文明日渐崩溃的绝望现实,极度体现了日本文学中那种近乎现实的“哀”。然而,由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其进行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其艺术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
[摘要」以热奈特叙事视角理论为框架,结合《达洛卫夫人》文本的深度细读,系统探讨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三种叙事视角如何通过细节铺陈、内心挖掘与客观映射,共同构建达洛卫夫人的立体形象。零聚焦叙事通过伦敦社会全景与社交细节,塑造了其作为一战后贵族阶层“优雅符号”的社会形象;内聚焦叙事以意识流独白与记忆碎片,刻画出其在阶层规训下“精致囚徒”的精神困境;外聚焦叙事通过宾客反应与肢体语言细节,补充了其社交面具下“真实自我”的隐秘存在。三种视角交织形成的叙事张力,使达洛卫夫人成为现代文学中“社会角色”与“个体灵魂”矛盾统一的经典形象,彰显了伍尔夫对现代性语境下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摘要」从生态批评视角剖析菲利普·拉金诗集中关于四季描写的诗,通过解读诗中对四季景象与自然万物的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呈现、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以及季节循环意义的思考,聚焦于其中所体现的拉金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理解其诗歌的生态价值提供新视角。
[摘要」19世纪的俄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理性主义思潮的盛行,使人们陷入复杂的精神困境,《地下室手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小说主人公“地下室人”呈现出的反常言行、扭曲心理以及对理性主义的抗拒,具有鲜明的“非理性”特征。从现代性语境出发,这些表象背后反映出个体与社会的疏离、理性僭越对人性的压抑以及信仰缺失引发的精神虚无。研究表明,《地下室手记》为现代性研究和哲学思考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理论资源,其揭示的问题在当下仍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启发人们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思考,并探索解决现代性困境的新途径。
[摘要」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探讨了人类自由的复杂处境:个体通过挣脱传统束缚获得自由,但却因其消极本质而陷入孤独、异化与不安全感。由此引发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源于个体不安全感、意识觉醒与社会阻碍,表现为权威依赖、破坏欲及机械趋同三种形式,使个体在追求自由时反而丧失自我。为应对这一问题,弗洛姆提出以创造性劳动重建人与世界的联结,并通过爱超越异化,消弭孤独,实现积极自由。这一思想不仅揭示了自由与权威的内在张力,还为克服现代社会异化提供了实践路径。
[摘要」西方伦理中是否有“孝”这一概念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部分学者认为西方哲学中存在“孝”这一概念,并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中“孝”概念的演变;还有部分学者和文化评论家认为西方伦理体系中没有“孝”观念,认为“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产物。对于学界的分歧,可能是因为不同学者的文化背景不同,或是对“孝”本质属性的理解存在差异。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在西方文化中,“孝”的概念或许并不如中国哲学中明确或直接,但也可以看到“孝”概念的存在。西方社会的起源不像中国,其更多地依托公民制度和宗教体系下的契约制。在西方,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强调平等和尊重。尽管如此,这并不代表着西方文化中没有体现对长辈的尊重和照顾。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我们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言行表示尊敬他的长辈”,认为孝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这就可以证明孝也在西方存在,只是中西方对于“孝”内涵的认知不同,判定孝与不孝的标准不同,孝的转向有所不同。
[摘要」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动荡变革时期的政治需要,而人性观是其政治学说的基础。韩非子强调人总是趋利避害,认为人性自私自利,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加以约束和引导。着重探讨“利”在其人性论中的意义,首先分析韩非子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包括其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对道德教化的看法;其次探讨基于人性论所作出的治理举措,了解其权谋之术与政治理念。尽管韩非子的人性观具有时代局限性,但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法律制度的建构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摘要」朱子在对《大学》进行诠释时,极其注重其中的“格物致知”,并作了《格物致知补传》。在《格物致知补传》中,他提出了“豁然贯通”这一说法,“豁然贯通”是格物致知工夫用力之久可以达到的效验,且他认为这是可以达到的。只有在每一事物上获得真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积累和类推,才能达到“豁然贯通”的程度。而对于“豁然贯通”的理解可以从为何能贯通、“豁然贯通”之实义以及其实效三方面入手。“豁然贯通”也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格致工夫的标准与奋斗目标。
[摘要」在当今文学界,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的研究日渐升温。女性主义理论中的“社会性别”理论赋予人们一种解析性别问题的新颖观点:性别并不由原始生理性别决定,而是由社会环境逐步形塑而成。在此理论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蕴含的性别意识成为研究焦点。以陈彦《主角》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蕴含的性别意识。通过对忆秦娥、胡彩香、楚嘉禾等女性角色的分析,揭示女性在传统性别观念束缚下的困境与挣扎,以及她们在事业、婚姻中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和对性别平等的追求。小说借助情节设置、人物对话、象征意象等艺术手法展现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历程,同时探讨陕西地域文化、改革开放对女性意识的影响,以及作品在文学传统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表明,《主角》不仅塑造了立体的女性群像,更为理解性别问题、推动性别平等提供了文学视角与思考启示。
[摘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不写,到20世纪80年后的缩写或简写,再到21世纪的“张爱玲热”,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张爱玲的文学史书写呈现出由遮蔽到凸显的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存在自律与他律两方面的因素,自律层面受限于文学史家及其个体文学观念的影响,他律层面受限于文学环境与时代因素的影响。以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中呈现出的他律与自律两者之间的张力为基点,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观念的变化,同时探讨张爱玲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价值,以搭建理性真实的文学观念。
[摘要」海外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以一种现代视野和西学理论发掘了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在跨文化和跨语际的沟通中,海外汉学界的学术成果一度引发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孙康宜为中心切入海外汉学界的中国文学后发现,方法和思维差异造成误读的同时,也突破了传统学术视野,为文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生力量。
[摘要」以唐传奇《李娃传》与敦煌变文两种不同的古代文学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在文本叙事模式上的显著差异。在细读文本后,从叙事学理论的视角,着重探讨这两种不同文学形式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以及时空处理上的差异。《李娃传》作为唐代一篇经典的长篇传奇小说,其中所呈现的是极其复杂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心理动态描写;而敦煌变文作为一种特有的说唱文学,具备十分鲜明的口头表演化、表达程式化特征。通过比较发现,唐代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古代不同社会阶层及其传播方式对于文学作品形式的深刻影响。
[摘要」《蝇王》是荒岛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借孩童的故事探讨了“性恶论”这一严肃主题。《一出好戏》是黄渤执导并主演的电影,讲述了外出团建的老板和员工因意外而流落荒岛期间发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二者均为荒岛题材作品,虽体裁不同,却具有很强的互文性。从叙事结构的互文性、角色塑造的互文性、主题的互文性三个维度对《蝇王》与《一出好戏》的互文性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一些新思路。
[摘要」以索南才让小说《找信号》为研究对象,从人与马的关系切入,深入剖析游牧文明在现代技术冲击下遭遇的侵蚀危机,揭示这一过程中牧民的孤独与失落情绪。通过文本细读法,结合文化人类学理论,探究现代技术如何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改变传统的游牧生活,为理解当代游牧文化发展提供文学与文化视角的思考。
[摘要」乔叶的作品《我是真的热爱你》以“双生”的人物设置模式,使双胞胎姐妹冷红、冷紫互相映照,形成镜像,通过镜像的角色、迥异的命运轨道形成叙事张力,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挣扎,也指向了人性中关于自我认知的复杂性。冷红与冷紫的命运对照不仅展现了命运的无常与现实的复杂,更肯定了女性自我觉醒与反抗的力量。
[摘要」《四世同堂》中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由生理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所致。聚焦患有精神性疾病的小顺儿和患有急性阑尾炎的妞子两个儿童形象,通过分析造成二人不同结局的社会和文化等多重病因、病症表现和治病过程,揭示儿童形象疾病书写对反思社会文化和蕴含内在隐喻的特殊意义。
[摘要」新世纪以来,农民工进城促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离乡”热潮,传统意义上的乡土社会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荒芜与衰败,生存家园与心灵家园的双重失落使得从前所构建的乡土乌托邦逐步消解。以“70后”作家代表徐则臣在新世纪发表的乡土小说为例,研究乡土乌托邦建构与消解的方式及深层原因,探索徐则臣小说“归乡叙事”模式所呈现出的“到世界去”的深刻内涵,从而尝试解决返乡后失语以至再离去的这批人的精神困境,为“消解”与“出走”后的举措提供一定的借鉴。
[摘要」以老舍的《骆驼祥子》为研究目标,聚焦祥子在现代都市中的身份变化:从“探险者”到“漂泊者”再到“沉沦者”,其堕落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异化。繁华的北平如浩瀚而神秘的未知海洋,激发出人们潜藏心底的欲望,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希望的背后是彻骨的绝望。在这样的现代都市中,“祥子”们一步步沦落为行尸走肉,沉沦在欲望的海洋中。
[摘要]《海上花列传》作为晚清吴语小说的典范,展现了传统文人在社会转型期对文学叙事的创造性转化。韩邦庆通过“穿插藏闪”技法,融合《儒林外史》系列笔法,构建多线交织的市井生态网络,以“重作轻抹法”实现场景的自然过渡,突破章回体线性叙事的局限。小说以青楼与一笠园的空间对峙解构传统伦理秩序:青楼中妓女通过利益博弈颠覆“被救赎者”的被动形象;一笠园内士绅阶层的“道德表演”则暴露其伦理霸权的本质,终结了“才子佳人”的浪漫想象。韩邦庆的实践不仅革新了古典小说技法,更以“近真”笔法映射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凸显传统文人群体在调和传统与创新、本土基因与现代转型中的先锋性,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提供了内生性路径。
[摘要」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深刻探讨了物质与精神的张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哲学意涵。研究通过分析“六便士”与“月亮”的意象、斯特里克兰的极端选择、其他角色的命运及文本的开放性叙事,揭示了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指出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可通过个体实践实现动态平衡。结合当代语境,研究批判了消费主义对精神价值的挤压,提出极简主义、批判性消费及精神生活日常化等路径,为现代人协调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提供了启示。斯特里克兰的极端性虽具争议,但其对自由与真理的追求仍为当代社会反思生存意义提供了重要视角。
[摘要」以《疯癫与文明》为视角,通过梳理疯癫在放逐、禁闭、服从时代受理性规训的发展历程,揭示其从边缘化到被完全控制的过程,探讨疯癫形象者的困境与出路。研究分析权力规训机制下疯癫者的话语权、身体自主权和时间感知权被剥夺的异化困境,提出从消除偏见、重建认知以及瓦解理性霸权、重构主体意识两方面助力疯癫形象者打破禁锢、实现自我重塑,为理解疯癫现象及改善疯癫者处境提供理论思考。
[摘要」波兰杰出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糜骨之壤》于2009年发表,因其独特的生态叙事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荣获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细腻的笔触下,托卡尔丘克实现了一个绝妙生态叙事的组元,为读者构建出一个扭曲且反常的世界。旨在从生命诗学的视域出发,探讨作品中呈现出的人类在现代生存中所面临的二元对立、整体分裂以及人性异化等困境。通过揭示深层原因,反思人类生存现状与未来出路,呼唤人们生态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从而实现中国式生态哲学的构建与中国文学诗意栖居的找寻。
[摘要」在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中,奥菲莉亚与葛楚德犹如男权社会牢笼中的两只困鸟,其悲剧命运构成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范本。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透镜,人们得以窥见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在男性霸权下的生存困境。这两位女性角色的悲剧性结局,既是个体命运的哀歌,更是那个时代女性集体命运的隐喻性呈现。对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意在揭示被主流叙事所掩盖的女性生存真相,从而观照女性地位的历史变迁,凸显当代性别平等的宝贵价值。
[摘要」全球化发展促使中英文学交流日益频繁,因语言体系、历史文化、思维模式的不同,中英文化差异深刻影响着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聚焦中英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深入剖析中英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应对这些挑战,尽可能忠实且通顺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进而为提高文学翻译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虽短小精悍,但极注重写作技巧,环境描写多次出现其作品中。以其早期作品《大川之水》为例,基于俄国陌生化理论的视角,结合生态话语探究模式分析其作品中体现的“陌生化”生态语句,考察作者早期的生态思想观。研究表明,芥川龙之介早期的写作生态思想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吁保护、珍惜和爱护生态环境。
[摘要]富弼《范文正公淹墓志铭》在书写程式、曲笔使用、事实剪裁等方面对宋代墓志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从中可窥富弼与范仲淹关系之一斑,亦是研究宋代士大夫道统观念与“庆历党争”的重要史料。[关键词]《范文正公淹墓志铭》;范仲淹;富弼;墓志铭;道德观念
[摘要」《清初关中学脉诗册》作为关中文坛的重要历史文献,对于研究明清之际关中地区的文化传承、学术发展和遗民心态具有深远的影响。回顾关中文坛的历史发展,分析其在明清之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以及遗民群体的形成和特点,通过对傅山、李因笃等作者的个人生平、学术成就和创作背景的介绍,呈现出《清初关中学脉诗册》作者群像,探讨他们的学术理念和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