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评价超定量取样法进行洪水频率分析的适用性,收集了江西省赣江外洲站、信江梅港站、抚河李家渡站、修河高沙站和饶河虎山站多年洪水流量序列,分别采用超定量取样法和年最大值法,基于P-型曲线进行洪水频率分析,得到不同频率的设计洪水,并对比二者成果。结果表明:超定量取样法计算的设计洪水成果和年最大值法计算的设计洪水成果较为接近,超定量取样法可以起到延长水文资料的作用。因此,在实测资料较少地区,超定量取样法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资料不足的缺点,但该方法对原始资料系列有要求,均值估计存在任意性,独立性取样标准还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为提高水文站流量测验精度,以乌江沿河水文站为例,探究了超声波时差法在水文站测流的适用性。收集了沿河水文站2021年4月27日至2024年8月30日超声波时差法设备稳定运行期数据,并将其与转子式流速仪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剔除异常值后,按水位级选取部分数据进行拟合与检验,建立二者平均流速关系模型,评价精度并分析推流结果。结果表明:分水位级拟合模型的系统误差为 -0.20% ,随机不确定度为 5.27% ,满足二类精度站水位流量关系定线精度要求,三项检验合格。超声波时差法推流的洪水涨落过程与整编成果基本相符,和上游电站出库流量变化过程一致性较高。超声波时差法在沿河水文站适用性与可靠性良好,可以代替转子流速仪法测流。
摘要:为应对极端暴雨洪水,提升襄阳市洪水灾害防御能力,构建了襄阳市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包括气象卫星和雷达构成的“第一道防线”、雨量站网构成的“第二道防线”、水文站网构成的“第三道防线”,并以2024年7月襄阳市小清河流域、唐白河流域暴雨洪水为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三道防线”在此次洪水期间有效延长了灾前应对处置时间,如清河店站洪水预报水位误差为 0.05m ,流量误差为 5.8% ,峰现时间误差为1.1h,预报精度为优。但“三道防线”目前仍存在气象雷达覆盖范围小、融合不足等问题,需加快推动水利测雨雷达组网建设,优化水文监测站网,加强部门协作与完善工作机制等,进一步为中小河流雨水情监测预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为解决水利水电工程蓄水期泄放生态流量问题,有必要对生态流量泄放方案和措施进行优化研究。基于高海拔地区水电工程——巴塘水电站,从投资规模、工期长短及下闸程序复杂程度等3方面,对原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生态流量孔泄放两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了生态放水孔与泄洪放空洞结合布置,生态放水孔与泄洪放空洞共用进水口,出口由泄洪放空洞后期改建而成的“一孔双门”优化方案。优化方案在减小投资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建设过程对施工工期的影响,可为类似工程泄放生态流量措施的选择和优化提供工程经验。
摘要:为了研究自动启闭机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以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升鱼机系统为例,介绍了该系统自动启闭机通过PLC控制、行程检测装置及总线通信技术实现精准定位、速度调节和远程监控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自动启闭机具有启闭容量小( ?3.5t, 、安全性高、可编程控制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分布广、数量多的小型闸门管理。自动启闭机可降低运行成本,经济效益显著,为实现水利工程智能化、少人值守提供了可行方案。
摘要:长距离泵送输水工程需选择合适的水锤防护措施,才能保障管道安全运行,以滁州市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供水保障工程沙河集支线泵送段输水管线为例,运用BentleyHaestad Hammer软件数值模拟事故停泵水锤引发的管道内水压变化。结果表明:未采取防护措施时,停泵瞬时止回阀关闭,水泵出口水压峰值达 268.15m ,比正常工作时升压 225.36m ,管道全线出现负压,最大空腔体积 49.3m3 ,发生弥合水锤。采取“缓闭止回阀,防水锤空气阀,水锤预防阀”综合防护措施后,水压峰值降至 49.80m ,最大升压4.73m ,最大负压 -2.85m ,有效控制了水锤危害,水泵未出现反转现象。
摘要:为合理规划某大型水电站尾水渠水下检修作业方式,保障检修作业的安全并尽可能地兼顾发电效益,建立电站尾水渠三维流场计算模型,选择RNGk-ε模型模拟湍流,基于现场尾水渠流速测量结果对数值模型及计算参数进行率定。采用该数值模型对2组工况下尾水渠的水流流态进行计算,并对不同工况组合下尾水渠安全检修区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型预测结果与现场测量结果基本一致;拟定的2种机组运行工况组合下,可基本保证尾水渠待检修范围的安全性,但仍存在部分危险区域,实际操作过程中宜关注仪器在该区域的运行安全,必要时需进一步降低电站出力及发电尾水流量。
摘要:在保证抽水蓄能电站长期稳定运行的同时,为提升电站厂房安全性和舒适性,对地下厂房内部建筑装修的防水防潮措施进行探讨。地下工程顶面防水可保护洞室结构,维持洞室内部的干燥,是防止水害的第一道防线。根据固定型式的不同,防水吊顶分为吊杆式和钢网架式;地下厂房墙面防潮构造设计可包括金属防潮墙、装饰混凝土轻型墙挂板防潮墙和涂料防潮墙。在实际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中,应综合考虑结构基层、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和环境因素进行地下厂房建筑的防水防潮设计。
摘要:水工隧洞大塌方通常采用超前支护疏通或废弃原洞段、开挖旁洞的方式处理。采用超前支护疏通塌方体方式具有不改变水力条件的优点,且成本更低,因此优先考虑使用。以巴基斯坦N-J水电站为例,介绍了该工程尾水隧洞大塌方堵塞段快速疏通施工经验。基于浅埋暗挖法原理,将长超前支护和短循环开挖有机结合,设计了一种高效组合式跟管钻具用于超前支护管棚施工,强调以合理的支护材料投入快速完成大塌方的疏通。研究成果可为运行期水工隧洞大塌方堵塞快速疏通和处理提供参考。
摘要:针对滇中引水工程香炉山隧洞6号支洞围岩软弱、地下水丰富及穿越断层导致的突泥涌水、施工进度滞后等问题,借鉴煤矿行业定向钻孔灌浆经验成果,选择“L型钻孔 + 地面预灌浆技术”对6号支洞进行超大埋深隧洞围岩加固和堵水灌浆。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围岩加固、减小隧洞透水率和缩短工期。研究成果可供类似水利水电工程参考。
摘要:杨房沟水电站拱坝混凝土受坝区气候条件不利、坝体结构复杂、智能温控技术要求高等诸多因素影响,监理管控难度较大。为确保监理管理效果,通过开展配合比审查,专项方案管理,浇筑全过程监控,个性化冷却通水调控,水、电及网络系统维护管理等监理措施,结合智能温控系统与人工干预,实现从原材料到封拱的全过程控制。结果表明:混凝土浇筑温度合格率 99.2% ,最高温度合格率 98.6% ,内部温差、降温速率及温度回弹合格率均超 90% ,杨房沟水电站拱坝混凝土温控各主要控制指标合格率均高于设计标准,未发现温度裂缝,温度控制效果优良。研究成果有效保障了工程质量与安全,所取得的经验可供类似工程智能温控监理工作参考。
摘要:以湖北紫云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为例,讨论了水磨钻施工技术在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工艺优化调整。与传统的钻孔爆破施工工艺相比,水磨钻施工工艺具有环境影响小、精确度高、安全性好、适用性广等特点,有效保证了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质量、工期、环水保等目标要求。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摘要:针对云南地区20世纪50\~70年代建设的小型土石坝普遍存在的渗漏问题,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针对不同部位的渗漏,提出相应处理措施:针对坝体渗漏,主要采取增设防渗层(如黏土心墙、土工膜)和优化排水系统(如贴坡排水、棱体排水);针对坝体与坝基接触带渗漏,采取灌浆(如高压旋喷灌浆、帷幕灌浆)、补强(如喷射混凝土、抛填块石)及增设排水设施,并实时监测渗流状况;针对坝基渗漏,主要采用帷幕灌浆、固结灌浆,并结合排水减压(如设置排水孔、排水廊道)和加固(如深层搅拌桩、注浆锚杆)的方式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提出的处理措施可以提高坝体、坝基的防渗性能和稳定性,并降低渗透压力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云南省小型水库渗漏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摘要:老旧水闸除险改造中,混凝土闸墩传统现浇工艺难以满足工期的要求。基于预制装配式技术,结合水闸结构及功能特点和环境条件,提出了一种闸墩预制拼装施工新方法。在分析闸墩结构预制拼装方案优点及技术难点的基础上,以质量、工期、成本控制和高精度拼装为目标,提出了闸墩改造分段施工的节段合理划分原则,建立了不规则闸墩预制节段四点吊装和姿态调整方法;开发了钢筋与套筒共用套筒定位、吊装插销导引、非对称自调限位3项技术,实现了预制节段快速超高精度就位拼装。工程实践表明:采用所提方法进行施工时,钢筋对中精度和闸门门槽面偏差均控制在 1~2mm ,工期缩短约 50d ,成功应用于大治河西闸除险加固工程,保障了区域防汛安全,社会效益显著。
摘要:为解决国内中小河道疏浚难题,引进荷兰BP系列疏浚泵,以挖掘机为载体进行国产化组装改造。基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村沟宅河现状,对荷兰BP系列疏浚泵进行设备优化,从柔性及硬质杂物处理、防护罩设计、泥浆输送管路优化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造,改造后的设备在疏浚效率、环保性能适应性等方面表现良好,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工程造价,减小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国内中小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摘要:为解决三峡库区南天湖片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构建适宜水网模式,通过评估区域水资源本底特征、供需动态演化趋势和水利设施现状,提出了“多源互济-动态调配”模式,规划了“多源互补-分级调控”的水利设施网络。通过构建“西水东济,东西互补”的水资源调配框架,实现水库群一主干管网-智能水厂三级联动,解决了三峡库区南天湖片区区域季节性缺水问题,显著提升了区域供水系统的适应性与韧性,在保障高峰用水需求的同时,促进了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研究成果可为生态旅游区统筹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为提升安徽省潜山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构建适配城市发展新格局的现代水网体系,分析了潜山市水网面临的挑战,提出潜山市水网建设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建设任务。潜山市水网建设发展目标为完善水资源配置,使防涝工程基本达标,提升水环境与水生态治理水平,实现水网智慧化智能化管理;总体布局为“四横一纵连三片、群枢多路筑安澜”,以自然河湖、各类水利工程及智慧调控打造一体化系统;建设任务包括筑牢防洪保安网,织密水资源配置网,构建智慧水利网,弘扬先进文化水网,打造现代化管理体系。
摘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环节。抽水蓄能电站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目前存在评估程序不统一、风险识别不全面、风险估计不深入、防范和化解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通过总结抽水蓄能电站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经验,从工作程序、风险调查、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评估报告编制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抽水蓄能电站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工作要点和技术难点。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实践和成效,提出了优化评估工作的建议,旨在为抽水蓄能电站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摘要:白马航电枢纽工程开挖量大,需充分挖掘富余料用作商品骨料加工、外供开发等,以解决商品骨料与白马航电枢纽工程“争料源”的问题。通过不同加工工艺与产品目标解决方案,首次提出了开挖料分级、分类、分时段、分用途处置,有效提高了利用料总量与资源化利用率,降低了“争料源”的工程风险与投资,研究成果可为工程后续阶段决策提供参考。
摘要:为了提升三峡水库库区基金使用效益,推动库区发展与移民安稳致富,通过明确评价目标原则、建立指标体系等,结合实际开展三峡水库库区基金绩效评价工作。结果表明:绩效评价显著提高了资金支出的规范性和项目实施效率,有效促进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移民生活条件。绩效评价推动了库区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出了加强前期准备、强化项目实施管理和完善问题整改机制等建议以提升实施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项目管理提供借鉴。
摘要:招标阶段是设计向施工过渡的关键环节,对于确保施工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控制工程投资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有效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分析和探讨了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招标阶段的投资控制要点,包括明确发包模式、合理划分标段、科学编制招标文件、准确编制工程量清单、合理设置招标控制价以及重视报价复核与合同谈判等,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通过招标阶段的一系列投资管控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工程投资,减少后期纠纷和索赔风险,利于工程的顺利推进。
摘要:为了深入理解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内涵,创新性运用医疗专业词语对其进行解读,通过详细剖析各机制与医疗流程的类比关联,结合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实例阐述其应用成效,揭示现存问题并提出深化改进路径。研究发现:医疗视角下的“六项机制”解读能够更直观地揭示风险管控的本质,在环北部湾工程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为保障水利工程安全稳定运行筑牢根基。研究成果可为水利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全新视角与思考。
摘要:寒冷地区堆石混凝土坝分阶段施工、内外温差大导致坝体出现较大拉应力。以陕西省太白县龙王河水库工程为例,选取典型坝段进行三维建模和模型的网格划分,以当地气温和堆石混凝土坝浇筑进度计划为依据,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 ① 受施工周期影响,坝体在浇筑完成后各部位中部形成较大片团状“中心高温区”,其分布随后续浇筑层厚的增加不断上移,分布逐渐缩小; ② 仅调整入仓温度能够满足堆石混凝土基础容许温差,受基岩温度影响,靠近基岩浇筑层混凝土最大温升值最大,随着浇筑层升高,坝体堆石混凝土最大温升值逐渐减小; ③ 处于施工期时,坝体拉应力总体上呈冬天较高、夏天较低趋势,拉应力主要出现在坝体上下游表面抗冲耐磨层一定厚度处,需重点关注,防止裂缝产生。
摘要:为研究低热水泥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及其抗裂性能,以白马航电枢纽工程为例,结合气候环境特点,对比分析了白马闸坝中、低热水泥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标准、温控措施及抗裂安全系数,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典型坝段开展了施工期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大坝在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后,最高温度明显降低,富裕度增大,同时抗裂安全系数可提高至2.2以上。
摘要:泌水会降低混凝土施工性能,对其强度和耐久性带来不利影响。从原材料、配合比和施工3个方面分析了水工混凝土泌水成因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总结并提出解决水工混凝土泌水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胶凝材料、骨料、外加剂、混凝土配合比及施工方式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泌水性能。通过合理选择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改进混凝土施工方法,可以改善混凝土泌水问题。
摘要:土质边坡坡体初始饱和度会影响孔隙内水相的连通性,进而影响雨水在坡体内的入渗过程,对边坡安全稳定性产生影响。对此,基于非饱和水气两相流理论,采用有限单元法模拟雨水在不同初始饱和度边坡内的下渗过程,采用考虑孔隙压力影响的剩余推力法,分析坡体初始饱和度对其安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坡体初始饱和度对降雨入渗速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相同降雨条件下,坡表最大入渗速率在边坡初始饱和度为0.4左右取得,而最大稳定入渗率在初始饱和度为0.8左右取得;坡体抗滑稳定性随着初始饱和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降雨引起的坡体安全系数改变量随着初始饱和度的减小而增加。因此,对初始饱和度低的边坡,应更加关注降雨引起的安全稳定系数改变量;而对初始饱和较大的边坡,则更应关注其初始的稳定状态。
摘要:为构建一个更高效、灵活且安全的技术支持体系以满足长江水文业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容器云的智慧水文技术中台研发体系,通过采用容器化技术,实现系统的快速部署、灵活扩展及统一管理。智慧水文技术中台不仅有效规范了系统研发行为,显著降低了系统升级扩容成本,而且系统部署运维效率大幅提升,为长江水文智慧水文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技术支撑。
摘要:为提高地质勘察成果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增强数据共享性,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移动地理信息系统(MobileGIS)、数据库(DBMS)等技术,对地质勘察的项目准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输出4个部分,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勘察全过程的信息化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后有利于数据的二次开发与利用,缩短成图周期,提高地质勘察工作效率,推动地质勘察信息化进程。研究成果为推进全阶段BIM项目管理奠定基础,同时也是解决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水电站巨型地下洞室群规模大、范围广,外水入渗风险多,为防范此类风险,从来水可能性、水淹厂房危害性、时间敏感性和动态变化因素4个维度,识别了与厂房相连隧洞的来水风险、下游梯级电站水库顶托、厂外山体地下水渗透、流道内水流波动、上游库水连通风险以及极端场景下下游河道水位暴涨等6类风险点。基于水电工程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电站智能化防水淹厂房预警系统升级方案,采用开关量远程跟随技术,结合实时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实现对外水入渗风险的精准监测和快速响应,使其具备高度自动化和先进的风险预警能力。经验证,该方案设计合理,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可为类似水电工程提供参考。
摘要:为提升水利工程的监测、调度和管理能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学习性好、协作性强、模拟效率高等优点,探索了人工智能在水利工程数字化监管方面的使用路径,以溪洛渡水电站运行监测管理为例,使用人工智能辅助的参数化数量BIM模型快速构建方法,搭建水利工程运行安全智能监测流程体系,提升了水利工程的监测管理能力和科学化水平。研究成果可为人工智能在数字孪生水利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在水利工程中,佩戴安全帽是预防高处坠落、机械及物体撞击伤害的最经济且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检查作业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是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人工检查方法效率低下以及传统检测技术在水利项目特定场景下对小目标安全帽检测准确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5算法的识别与检测方法。该方法引入了SIoU_Loss损失函数以替代YOLOv5原有的CIoU_Loss损失函数,旨在提升模型对安全帽的检测精度及快速响应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v5模型在安全帽检测任务上取得了0.961的高精度和0.983的高召回率,能够有效满足安全帽的识别与检测需求。
摘要:2019年修正的《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新《土地管理法》”)的实施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在耕地保护、严格土地征收程序、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补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更好地适应新《土地管理法》的要求,提出在移民安置规划时应考虑建设用地报批的要求,做好“停建公告”与“征地预公告”之间的衔接,移民安置规划要充分考虑被征地百姓和村集体的利益和长远发展,做到征地程序依法依规、安置规划系统创新、补偿安置全面合理;在用地报批时,“征地预公告”应对“停建公告”做出响应,谨慎对待现状调查工作,维护合法利益、打击非法利益。应制定符合实际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和协议,同时创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补偿和乡村产业规划思路,为移民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为辅助丹江口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丹江口库区胡家山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包括生态塘技术、人工湿地技术、多水塘技术、生态沟渠技术等代表性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通过对2016~2018年连续3a的流域进行观测,运用流量计算与化学分析方法,评价流域面源污染输出特征;通过次降雨期间各项治理措施进出口观测点的连续观测,评价措施治理成效。结合丹江口水源地调查分析,提出生态清洁小流域源头、传输路径和末端控制措施体系。
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提升区域水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梳理了都市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重点、主要特点和治理方式,并以上海市青浦新城中央商务区小流域为例,分析了该流域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思路和分区布局,针对河湖水系治理及生态修复提出了具体治理措施,包括河道底泥疏浚、河道生态护岸建设、河道水生态系统修复、文化景观风貌提升和长效管护机制建立等。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提供参考。
摘要:为加快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评价了2021\~2023年贵州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地方标准、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相关法律法规监管手段、项目建后管护监管和协同治理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并从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监管机制等方面探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对策和建议。研究成果可为推动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推进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传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化与发展,也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基本单元。基于安徽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总结出规划引领、政府主导、分工协作、分区治理、因地制宜、政策激励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经验做法。对于建设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投资程度不够多元等问题,提出了省市县三级协同推进、明确建设目标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等建议。
摘要:为了探索休闲康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路径,助力“两山”转化与乡村产业振兴。以江西省铜鼓县赤洲游源小流域为例,分析其现状优势与问题,基于“两山”理论,遵循系统综合治理等原则,提出了“保护森林康养资源,完善休闲康养设施”“统筹治污洁水体系,优化流域康养环境”“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拓展多元康养资源"3方面的建设思路。结果表明:通过封禁保护、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推动水土保持工程生态价值向产业价值转化,提高了小流域的生态和产业效益,如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等,同时强调建成后需加强保障措施,探索资金整合制度和以园养园模式。研究成果可为休闲康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