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开发并推广智能医疗辅助信息系统是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规范并评价智能辅助系统开发的性能和效果尤为迫切。目的构建智能全科医生评估指标体系,为评估智能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提供科学工具。方法2024年12月—2025年1月,通过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构建智能全科医生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其指标权重。结果三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 100% ,权威系数 >0.8 ,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210、0.255、0.145,可行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353、0.245、0.150,最终确定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为专业知识、基本医疗服务能力、预防服务能力、医患沟通与医学伦理、教育学习与科研能力,其权重分别为0.169、0.306、0.239、0.145、0.141。结论本研究构建了智能全科医生评估指标,对进一步规范智能全科医生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范围,对科技赋能提高全科医生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摘要】世界家庭医生组织欧洲分会(WONCA Europe)于2023年发布新版《欧洲全科医学/家庭医学定义》,旨在适应全球健康挑战和医疗体系变革需求。此次修订强调了“同一健康”(One Health)、“地球健康”(PlanetaryHealth)及“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在全科医学/家庭医学领域的重要性,标志着全科医学从传统“个体-家庭-社区”模式向“全球生态系统健康”的范式转型。本文旨在介绍2023年《欧洲全科医学/家庭医学定义》的修订背景、主要内容、意义及影响,主要内容涉及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的服务系统特征、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的专业范畴、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核心胜任力、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的基本应用特征、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的实施基石。了解上述内容,对于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价值。
【摘要】培养优秀的全科医生是促进其发挥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的重要保障,而全科医生亚专长培训是弥合初级保健服务与二、三级医疗服务间裂痕的重要举措。本文围绕国内外全科医生亚专长培养模式,系统梳理培训内容、评估方式等核心内容。同时,基于我国全科医生亚专长培训实践情况,总结归纳现存不足与发展阻碍,并借鉴国外全科医生亚专长培养经验,提出可以改善和促进我国全科医生亚专长培养模式发展的优化策略。
【摘要】背景全科门诊教学是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临床培训基地的全科门诊教学活动仅由全科医学科医生和全科住院医师来完成,与专科医生和基层实践基地全科医生联系不够紧密,如何优化门诊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全科住院医师的岗位胜任力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全科一专科-基层实践基地联合门诊教学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试验,选取 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民医院进行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住院医师24名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10月在通辽市人民医院进行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住院医师23名为试验组。对照组由全科医疗科指导老师进行全科门诊教学培训,每2周1次,试验组在全科医疗科指导老师基础上,增加专科和基层实践基地指导老师,进行全科-专科-基层实践基地联合门诊教学培训,每2周1次,两组培训时间均为2年;培训结束后对两组住院医师采用迷你临床演练(mini-CEX)评估量表联合全科接诊技能评价表进行考核,对比两组培训效果。结果试验组mini-CEX评估量表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人文关怀、临床判断、卫教咨询、组织效能、整体表现7个考核指标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全科接诊技能评价表的病史采集完整、病史询问技巧、体格检查、健康宣教、接诊时间合理5个考核指标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全科-专科-基层实践基地联合门诊教学活动通过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强化全科住院医师临床诊疗思维、沟通协作能力及综合服务意识,有效提升了全科住院医师培训质量。
【摘要】背景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是我国旨在改善农村地区全科医生匮乏,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其远期人才能力培养成效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检验。目的通过在农村乡镇卫生院真实环境中评价广西壮族自治区经“ 5+3: ”路径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毕业生的应诊能力,客观检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人才能力培养成效,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能力建设的优化策略。方法2023年7—8月,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和整群抽样法,纳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梧州市、贵港市和崇左市4市75名正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农村订单定向毕业生为研究组,41名在同一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非‘ 5+3 ”培养的全科医生及助理全科医生为对照组。8名培训合格的标准化患者(SP)到乡镇卫生院挂号求诊研究对象,且录像应诊全过程,再邀请相关专家观看视频,依据前期构建的全科医生应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的应诊能力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应诊能力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在乡镇卫生院实境下应诊能力总得分及1\~7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但研究组在患者接诊和病史采集、患者管理、医生行为和与患者关系、预防性照顾4个维度的得分未合格,对照组所有维度的得分偏低。应诊时长、是否书写病历、是否规培、学历及地区是研究对象应诊能力的影响因素( P<0.05 );学历和是否书写病历是研究组应诊能力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经‘ 5+3 ”路径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实境下展现出显著优于非“ 5+3′ ”培养的当地全科医生及助理全科医生的应诊能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远期人才能力培养成效达到预期。但是,仍需实施多种措施,包括持续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改革农村基层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加强“三基”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阶段增设农村基层实践环节,强调病历书写重要性等,持续提高农村订单定向毕业生的临床能力和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能力建设。
【摘要】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近半数患者在就诊时存在MM相关肾损害(KI),与患者死亡率增加有关。早期识别和治疗KI,有可能逆转肾功能,改善患者生存状况。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运载蛋白(NGAL)、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受体1(TI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激活素A与细胞增殖、侵袭和KI等病理过程相关。上述指标有希望成为MM相关KI早期诊断的指标。目的探讨
【摘要】背景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管理模式仍面临长期干预不足及综合防控效果有限的挑战。中医三级防控模式通过构建“家庭-社区-医院”多层级体系,结合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及中医特色技术,为患者提供系统化、全周期管理。目的评价中医三级防控模式对冠心病与脑卒中患者的管理效能,为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单臂队列研究方法,于2020年10—12月入组天津市
【摘要】背景2型糖尿病(T2DM)的全球患病率持续升高,已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应对策略方面,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展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研究集中在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的短期干预效果,长期效果的评估亟待完善,关于随访频率和APP活跃度对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尚缺乏纵向研究支持。目的了解糖尿病共同照护模式下门诊规律随访和院外APP活跃度对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并分析规律随访的影响因素,为逐步引导T2DM 患者规律随访提供参考。方法以2021—2023年甘肃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共同照护门诊管理的448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记录将其分为规律随访组(随访频次 ?1 次/3个月)和非规律随访组。查阅患者近3年健康档案,收集患者的代谢指标[BMI、腰围、臀围、糖化血红蛋白( HbAlc )水平]、并发症筛查情况、院外APP活跃度。比较是否规律随访患者及不同APP 活跃度患者的代谢指标,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患者规律随访的影响因素。结果规律随访组患者90例( 20.1% ),非规律随访组患者358例( 79.9% )。规律随访组患者的APP活跃度优于非规律随访组( P<0.05 )。规律随访组患者的 HbAlc 水平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 P<0.05 )。规律随访组患者随访3年的 HbAlc 达标率高于非规律随访组( P<0.05 ),主动筛查频次高于非规律随访组( P<0.05 )。不同配对血糖监测次数、饮食打卡次数、线上沟通时长、登录APP时长强度患者随访3年的 HbAlc 水平显示出显著的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 P<0.05 ),但APP活跃度与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 ?2000 元、采用药物治疗、入组时 HbAlc 水平较高的T2DM患者具有更高的规律随访倾向( P<0.05 )。结论在共同照护模式下,门诊规律随访是控制T2DM患者血糖的有效方式,应鼓励患者定期进行门诊随访;同时,患者参与APP的活跃度与血糖控制密不可分,应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线上活动,尤其是对于医疗资源可及性较差的患者,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控糖方法。
【摘要】背景厦门市自2014年开始以高血压等慢性病为切入口创新性地开展了“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防、筛、治、管、教、康”一体的连续服务,提升了服务质量,促进了医患和谐,提升了患者获得感,但目前关于该模式应用效果的研究较为缺乏。目的了解“三师共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并分析影响患者血压控制的因素,为持续提升该服务模式的健康管理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
【摘要】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认知障碍发病率越来越高,但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构建精准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以帮助社区医护人员早期识别、预警与干预潜在患者,减轻社会医疗压力。目的构建社区老年人认知障碍风险的预测模型,分析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参考。方法于2024年4月,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20年数据库中选取 ⩾60 岁老年人为研究对
【摘要】背景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认知症早诊早治服务的发展,而社区认知初步筛查是认知症早诊早治服务体系的基础,也是认知筛查流程的首要关卡,其筛查质量直接影响老年人脑健康水平和认知筛查整体效率。目的了解南京市认知初步筛查服务的开展现况,为推动认知症服务中心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于2023年12月—2024年8月,对南京市全部社区认知症服务中心进行走访,以面向周边老年人群开展认知症早期筛查服务的12家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机构调查表,收集机构的基本情况及认知初步筛查服务开展情况。结果机构基本情况方面:9家( 75.0% )机构依托养老服务机构运行;12家机构的认知初步筛查服务平均开展时间为( 16±6 )个月;平均年筛查服务量为( 245±235 )人次;配置的认知初步筛查服务人员中,护士占比最高[ 36.8%(21/57) ],仅4家( 33.3% )机构同时配置了医生和护士。服务内容方面:2家( 16.7% )机构采取多样化筛查方式进行认知筛查,认知早期干预服务种类为3\~7种,4家( 33.3% )机构已打通合作机构网络,5家( 41.7% )机构计划打通合作机构网络,但仍有2家( 16.7% )机构将筛查范围局限于所在小区;8家( 66.7% )机构开展早期干预服务,9家( 75.0% )机构提供早期随访服务。服务开展成效方面:12家机构的平均年认知症高风险人群筛出率为 28.85% ,8家机构的平均年认知症早期干预率为 60.97% ,9家机构的平均年认知症早期随访率为 70.94% 。资金来源方面,12家机构的认知初步筛查项目资金均来自机构自身或政府项目补贴。结论南京市社区认知症服务中心认知初步筛查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认知症早期防控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工作人员配置不全面、认知初步筛查服务不规范、认知初步筛查服务进展缓滞、资金保障不充分等问题,仍需健全认知防控机制、加强认知防控保障、强化社会支持以推进认知症服务网络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摘要】背景肥胖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和超重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然而,近年来提出的“肥胖悖论”引起广泛关注,BMI和老年人死亡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分析中国老年人BMI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4—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疗保健中心行健康体检 ?60 岁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随访资料等,2024年3—4月完成随访,采用终点事件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4-04-30。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事件相关死亡。采用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BMI与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599例老年人,男477例( 79.6% ),平均年龄( 77±8 )岁;根据BMI分为低体重组18例( 3.0% ),正常组221例( 36.9% ),超重组273例( 45.6% ),肥胖组87例( 14.5% ),中位随访时间为8.81年,截至随访结束,共有158例( 26.4% )死亡。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显示,BMI和死亡风险呈U型曲线。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变量后,与体重正常相比,体重过低老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升高( HR=2.76 95%CI=1.37~5.55 ),此外,低BMI是老年人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HR=5.55 , 95%CI=1.83~16.78 ),未观察到超重及肥胖对死亡的影响( P>0.05 )。结论BMI和死亡的关系呈U型曲线,低体重是老年人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超重/肥胖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应该重视老年人的体重管理。
【摘要】背景由于全球肥胖率的上升,心血管代谢性共病(CMM)的患病率逐年升高。身体圆度指数(BRI)是一种衡量内脏脂肪组织的新型肥胖指标,目前少有学者研究在体重正常人群中BRI与CMM的患病风险。目的探讨在体重正常人群中BRI与CMM高危风险的关系,探究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TyG)指数在这种关联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2021年参与安徽省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中BMI处于 1
【摘要】背景研究证据提示了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BMI与认知功能均存在关联,但既往研究TyG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时,较少考虑BMI在两者关系中的潜在影响,三者的关系仍不清楚,探究BMI对TyG与认知功能关联的影响对预防老年认知功能下降的精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老年人BMI对TyG与认知功能关联的影响,为预防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7—8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贵州省2个县(区)12个村的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认知功能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利用实验室指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计算TyG。采用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老年人TyG与认知功能的关联以及TyG与BMI分组的交互作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TyG与BMI对认知功能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未纳入混杂因素的模型1中,TyG与低BMI的交互项对老年人的MMSE评分存在影响( β=-0.515 , 95%CI=-0.809~-0.222 , P<0.001 );在调整了相关协变量后的模型2中,TyG与低BMI的交互项对老年人MMSE评分仍存在影响( β=-0.351 , 95%CI=-0.601~-0.102 , P<0.05 )。进一步将BMI分层后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低体重组中,TyG与MMSE总分呈负相关( rs=-0.330 , P<0.001 ),较高的TyG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 β=-0.251 , 95%CI=-0.421~-0.081 , P<0.05 ),以TyG的最低四分位数Q1组为参照,Q3、Q4组发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升高(Q3: β=-0.453 , 95%CI=-0.862~-0.043 , P<0.05 ;Q4: β=-0.503 ,95%CI=-0.957~-0.050 , P<0.05 )。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没有发现TyG与MMSE的关联。结论TyG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受BMI的影响,在低体重老年人群中发现了高TyG与认知功能下降存在关联,加强对低体重人群中胰岛素抵抗的监测和控制,可能有助于预防或延缓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
【摘要】背景青少年抑郁症的检出率呈增长趋势,已成为社会公共问题,现有治疗方法仍较局限。接纳承诺疗法(ACT)是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核心代表之一,在国内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较局限。目的了解ACT联合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自杀意念和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4月就诊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n=70 ),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分为对照组( n=35 )和干预组( n=35 )。对照组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联合舍曲林进行干预,干预组采用ACT联合舍曲林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8周。通过两组干预前后的阿森斯失眠量表(AI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接纳与行动问卷(AAQ-II)、青少年回避与融合问卷(AFQ-Y8)及睡眠监测结果来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最终对照组30例、干预组32例完成研究。经过8周治疗后,干预组的AIS、SDS、SIOSS、AAQ-II、AFQ-Y8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睡眠总时间(TST)、睡眠效率(SE)高于对照组( P<0.05 ),睡眠潜伏期(SL)和觉醒时间(WASO)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ACT能增加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灵活性,缓解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降低自杀意念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背景认知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核心症状之一,认知补偿训练是针对认知障碍的有效疗法,但当前相关研究的干预模式多以线下为主,基于移动医疗APP实施认知补偿训练的干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基于移动医疗APP的认知补偿训练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并分析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3年6—12月于宁夏宁安医院就诊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9例)和干预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定期随访,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移动医疗APP的认知补偿训练,干预时间为12周。采用简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测评量表(BACS)、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量表(SQLS)分别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的BACS得分和SQLS得分,并检验BACS 得分在组别和SQLS得分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最终对照组27例、干预组27例患者完成研究。干预12周时,干预组BACS总分及数字序列、伦敦塔、言语记忆、语义流畅性、字词流畅性分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 P<0.05 ),SQLS总分及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 P<0.05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BACS得分在组别和 SQLS得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为-0.240,95%CI=-0.556~-0.050 )。结论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基于移动医疗APP的认知补偿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并可以通过改善总体认知功能来促进个体感知到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摘要】背景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青少年提前接触烟草、吸烟低龄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聚焦职校学生,探寻焦虑和抑郁情绪对该群体吸烟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职校生抑郁和焦虑情绪对吸烟行为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控烟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10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上海市抽取职校学生5074名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抑郁和焦虑情况、烟草使用情况。其中,抑郁情况采用患者健康问卷2条目中文版(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