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江苏省档案局、江苏省档案馆联合上海、浙江、安徽档案部门举办的“华中长城铁军忠魂一长三角地区新四军档案史料展”在开展。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储永宏,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林振义出席开展仪式并分别致辞。上海、浙江、安徽“两省一市”档案局、档案馆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储永宏代表省委对展览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重要军事力量,在华中大地浴
2009年,加拿大著名档案学者在《加拿大历史评论》发表的《档案犹如异乡:历史学家、档案工作者和变迁的档案景观》一文中指出:“对于许多历史学家而言,档案已经成为异乡。虽然他们仍常常经过那里,但也只是作为过客罢了。他们町着旅行指南,想要找到迷人的景色却忽视了周围的环境,更不与当地的人交谈,因此也就无法理解这个乡村真实的特点和生动的灵魂。”的本意是鼓励经常造访档案馆但“只是作为过客”的历史学家应花一点时
摘要:文件与档案需要集中管理,同时文件与档案管理的集中度也需要加以关注。文件与档案管理的集中度就是指文件或档案集中存放于一地管理的数量合适程度。研究发现,纸质时代,文件与档案全生命周期的集中度变化规律是:极低 $$ 稍高 $$ 高,即三个不同运动阶段的集中度各不相同,从低到高,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数据时代,文件与档案全生命周期的集中度变化规律是:超高 $$ 超高 $$ 超高。一个显著特征是,数据时代,三个不同运动阶段的集中度相差无几,从现行期开始便是超高,之后半现行期和非现行期的数量级也是超高,但具体也呈现不断提升态势。数据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的集中度变化规律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由其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所决定的。
“十四五”期间,宿迁市档案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档案部门政策支持与关心指导下,找准区域定位、发挥比较优势,系统推进以信息化为牵引,以档案治理、资源、利用、安全“四个体系”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和人才为保障的“142”工程,通过“顶天立地、内外兼修”的实践路径,不断开创
摘要:档案产业建设是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文章从相关学术争议入手,通过辨析相关概念指出档案产业的概念,并提出档案产业具有经营规模化、市场驱动性、持续扩张性的特点;其产品与服务包括以设备装具为核心的生产加工业务、以实体管理为核心的传统运营业务、以文化开发为核心的展览展示业务、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智慧智能业务和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咨询教育业务;其结构涉及产业链、产业园、产业联盟和产业市场四个方面;其功能包括弥补公共投入的资源缺口、对接专业服务的外包需求和激活经济价值的创造动能。
摘要:在档案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中,明确二者融合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理,对于探析其深度融合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文化产业价值链为研究视角,首先剖析档案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内在逻辑;其后通过对档案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解构与重构,明晰二者融合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最后从活化档案文化资源力、发挥用户创意生产力、创新档案文化传播力、汇聚多元主体运营力和激发档案用户消费力五个维度,提出档案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旨在为推动双方的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提供理论支持。
摘要:基于知识运用理论的“启迪模型”学派观点,以2016—2020年《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学通讯》刊载论文为学术成果源,采用信息计量方法,绘制关键词共线图谱、高频关键词统计表,识别出六大两小研究主题,将这些主题和高频词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要点进行对比,从探讨档案学术成果向政策议题转化的特征与规律。进一步统计2021—2024年两刊论文高频关键词,依据总结的2016—2020年两刊学术成果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转化规律,预测“十五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要点:新质生产力对科技档案管理的推动,档案治理、档案安全、档案保护中的数字人文与红色档案融合、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等议题。本研究为揭示档案学术成果向政策转化的特征和规律,以及档案事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摘要:“尺牍”是由“尺”和“牍”组成的双音节偏正式合成词,宋代之后亦写作“赤牍”,意为“长一尺的木牍”。“尺牍”最早出现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意为公文上书。“尺牍”一词在古代主要指代“书信”“文章”等含义。文章采用语义学、发生学以及计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使用了“尺牍”一词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揭示“尺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含义和使用情况,发现其词义范围在不同朝代各有特点。该词在古代、近代的出现频率很高,是常用词,使用频次在清朝出现了最高峰,在民国时期依旧广泛应用。当代“尺牍”一词虽然已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没有完全消失,而是成为一个“雅词”。
摘要:数字人文为智慧档案编研在编研资源数据化整合、编研主体多元化协同、编研深度智能化跃升及编研服务场景化创新等方面注入发展新动能。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标准体系缺位、大模型技术与编研场景适配不足、跨学科协作能力与数字素养薄弱、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失衡等多重挑战。对此,文章提出构建全链条智慧编研标准体系、开发适配编研场景的档案垂直大模型、培养“档案 + 数字”复合型团队、建立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的动态平衡机制等针对性措施。通过上述路径,旨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传承的深度融合,为智慧档案编研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建设方案。
摘要:高校校史档案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传承素材,为共情传播的发生与作用提供了可行通路。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37所“双一流”高校校史档案中红色基因的传承现状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梳理共性成果和现存不足,从共情传播视角出发,提出促进红色基因共情开发、构建共情传播媒介矩阵、强化文化衍生品特色表现、加强数字平台具身体验的传承策略,以期进一步优化高校校史档案中的红色基因传承。
摘要:可信知识服务的核心在于融合可信人工智能的理念,构建具备真实性、可靠性与可验证性的智能知识服务体系。面对当前人工智能环境下数据处理准确性及服务可信性等现实挑战,文章提出以“人在回路”理念为核心的可信知识服务体系,系统构建“可解释性与透明度保障”“数据溯源、标注标准与质量控制”“过程控制与专家监督”三条实现路径,明确人机协同在可信知识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并以工业微生物学家陈声的科学家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为例,对三条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档案开发与服务、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可信知识服务提供了方法论与实践参考。
摘要: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内容边界有所扩展,服务需求也有所延伸。文章以产品三层次理论为指导,调研我国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实践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核心层面,深度挖掘红色精神谱系,强化微观叙事;形式层面,以技术赋能沉浸式体验,鼓励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附加层面,建立档案信息平台,推动讲解导览形式的创新升级。
摘要:数智时代,档案利用服务数字化平台对于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但在赋能过程中,也存在着如数字生态发展不均、数字鸿沟、数据壁垒等阻滞因素,需要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及技术保障、提升数字弱势群体数字素养并完善线下配套措施、健全档案资源共享与责任豁免机制等策略进行调适,促进档案利用服务平台赋能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利开展。
摘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国际和平友好交流的“窗口”,依托“需求 + 供给”的精准对接、“物证+口述 .+ 档案”三维教育,构建起覆盖欧美与日本、联动民间与官方、贯通实体与数字的档案跨国征集体系。近十年,累计征集海外文物史料档案20361件套,形成“加害方一受害方一第三方”互证的完整证据链,文物史料档案专题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及省市展览推介。案例在“世界记忆”语境下,探索了跨国记忆共建、证据链治理、档案教育传播的新路径,为文物史料档案全球征集与活化利用提供可复制的“南京方案”。
摘要:以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档案管理实践为案例,探讨高科技产业集团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推进业档融合的创新路径。通过构建档案管理中台,实现电子文件一键归档与智能管控;建立以“一站式、套餐式、齐套式、推送式”为核心的档案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归档效率与资源利用效能。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促进了档案流与业务流的深度融合,增强了企业档案治理能力与服务支撑水平,为同类企业档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摘要:档案修裱是档案保护工作的核心技术,其规范化操作与工匠型人才培养对档案的长久保存具有战略意义。文章立足新时代国家关于工匠精神培育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部署,聚焦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对“工匠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基于《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25—2022)行业标准,结合仪征市档案馆修裱培训实践,系统分析当前档案修裱领域存在的社会认知不足与政策支持乏力、人才与规范脱节、资源与实践匮乏等问题,提出以修裱工作室为基础、标准化建设为核心、学操融合为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培养路径参考。
江苏省“烽火丹青”主题书画展开展 8月28日,江苏省档案馆、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烽火丹青”主题书画展在江苏省档案馆开展。省档案局局长、省档案馆馆长顾俊,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常胜梅,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刘春灏,省文联二级巡视员韩军,省文联副主席、省美术馆原馆长徐惠泉,省书协副主席常汉平出席活动。顾俊、常胜梅、刘春灏共同为展览揭幕。顾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