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的谋划之年。五年一个周期的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既是档案事业发展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谋划,更是档案事业发展在空间上的拓展性谋划。前者大家耳熟能详,后者则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制定“十五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时给予重点关注和深入思考。 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在为档案事业提供可能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可能发展空间。各行各业之间发展空间的拓展呈现出来的将会是一种不平衡的
2025年2月6日,发布《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电子文件应用与管理技术要求》(DB32/T5007—2025)(以下简称《要求》),于2025年3月6日起实施。该标准由、联合提出,归口。该标准严格遵循国家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深度融合《党政机关电子公文元数据规范》(GB/T33480—2016)《党政机关电子公文归档规范》(GB/T39362—2020)等国家标准,基于地方试点经验,创新实现电
主持人语:国家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社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国家重要信息资源,电子文件与数据既有明确区别,也有密切联系。如何在数据要素化背景下厘清电子文件与数据的关系,明确电子文件的价值定位,实现电子文件与数据要素的充分融合,赋能国家各行业领域充分发展,是文档数据管理领域迫切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此次笔谈围绕电子文件与数据的概念关系、电子文件与数据的实
摘要: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社会文化机构文化资源建设提供了战略遵循和行动指导。文章首先从制度机理、理论精髓、历史传承和实践效益四个方面剖析了协同建设的必要性,同时从方向导向、目标前景、任务指向和保障定向四个方面分析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给各机构协同共建文化资源带来的战略指引。然后对当前社会文化机构文化资源协同建设的问题进行探析,发现各机构在协同建设上面临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技术水平和利益平衡的现实壁垒。据此,文章提出通过关联文化资源实体、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据源等协同建设内容,实施技术共振、资源共享、产品共创、服务共建的协同方略,以及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保障举措,助力社会文化机构构建协同共建的新格局,进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文化数字化是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以中国动画电影《哪吒2》为切入点,深刻剖析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档案文化破圈层传播在强化文化自觉、回应文化惠民、强化文化自强中的使命担当,并从政策领航、叙事策略、数据挖掘与基础设施四个层面提出档案文化破圈层传播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数字时代下档案领域探索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摘要:《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出台,为档案文化提供了发展契机。立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从矛盾关系视角探索档案文化在其中的动态存在状态,可发现档案文化在“政策一理论—实践”中存在三重共时性矛盾现象。这一矛盾现象的背后是时代进程中档案学理论的“出场路径”与“在场状态”问题。经过省思,可发现档案学理论在“出场”上存在政策助推惯性且实践发展相对“滞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档案文化亦复如是。为纾解这一困囿,应注重理论的“动态出场”和“实践优先”原则。
摘要:文章立足数据要素化背景,探讨档案数据经济价值实现的实践路径。首先结合数据经济价值实现的政策支撑,基于业界和学界在实践及理论上的探索,指出档案数据经济价值研究是数字环境下档案学理论发展和档案工作转型的新关注重点与方向;其次,指出档案数据经济价值实现包括赋能业务的间接形式和形成数据产品进入市场流通交易的直接形式;最后,运用DRAC模型探讨档案数据经济价值实现的直接形式,揭示档案数据在资源化阶段通过结构标准化实现数据可用性、在资产化阶段依托产权确权与市场化交易释放数据流动性、在资本化阶段借助金融工具创新激活数据增值性的演进逻辑,并结合现实阻碍及影响因素思考档案部门在档案数据经济价值实现进程中的可行策略。
摘要: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原始记录,对于科技创新具有多重价值,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文章分析科技档案与新质生产力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阐述科技档案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价值,最终提出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档案价值实现路径,以更好推动科技档案工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档案事业服务国家建设。
摘要:当前档案工作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突出特质,能在理念、制度、技术等现代化维度赋能档案工作加速变革,成为助力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针对当前档案工作数智转型面临的观念桎梏、技术短板、资源挑战、人才匮乏、制度藩篱等现实困境,文章提出应实现新质理念引领,新质技术赋能,新质业态破局,新质才智驱动和新质治理创新。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及可视化方法,梳理分析2015年至2024年中外社会治理智能化相关领域的文献数据,构建社会治理智能化研究与实践的分析框架,并阐释全景化社会治理智能化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发现国内外社会治理智能化研究与实践发文机构总体上呈现低密度、高碎片化特征,但中国总体发文量较少,在国际研究体系中话语权缺位。国内社会治理智能化演进与实践显现出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但在党的数字领导力、多学科交叉研究、政策支持与主体参与、综合性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意识形态保护和人才培养研究领域仍有待提升;国外社会治理智能化研究与实践形成“五模块一体”的研究框架,但在乡村治理、国家整体安全等方面缺少解决方案,同时缺少自上而下体系化的社会治理智能化研究方案。研究旨在推动智能化技术不断突破应用边界,加快新时代社会治理转型,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深化社会治理智能化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同时为新质生产力在社会治理领域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行方案。
摘要: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不仅是文化界的“新基建”,也是顺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大抉择。供给端作为文化数据的输入端,在整个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起到夯实基础的重要作用。文章立足于档案馆这一核心主体,阐释了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供给端建设的内涵、特征及实现基础;分析档案馆在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供给端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就供给端建设中档案馆参与的关键要素,剖析其实践现状;对档案馆路径选择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推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摘要:当前非遗档案数据资产内含的巨大潜在价值开发仅为冰山一角,如何有效实现非遗档案数据资产化,并创造性地赋能文旅事业,多维度实现非遗档案资源开发创新性转型是一个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的问题。因此,文章定义了非遗档案数据资产内涵与价值,并对南京非遗档案数据资产转化试点的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进而由点及线分析非遗档案数据资产赋能文旅融合可行性,同时立足于当下赋能所面临的困境,总结出赋能的核心要素与多维思考路径,以期为非遗档案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文旅事业的数智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摘要: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共生系统对完善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系统阐释共生理论的内涵,剖析共生理论与非国有企业档案协同监管的内在契合性,发现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面临着共生单元关联失力、共生模式整合失调、共生环境支撑失稳、共生界面效能失衡等现实困境。因此,构建非国有企业档案监管共生系统应从建立关联型共生单元、互惠型共生模式、生态型共生环境和智治型共生界面四方面着手。
摘要:文章以南京市溧水区为例,探讨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档案工作(简称“二轮延包档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文章分析了二轮延包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梳理了溧水区二轮延包档案工作的现状,溧水区采取创建协同治理体制、创行档案管理模式、创建跨部门数据共享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档案管理不规范、信息化水平不高、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未来应从完善制度体系、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开发利用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二轮延包档案工作水平。
摘要:在数据要素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高校融媒体档案管理面临从资源保管向要素赋能的转型需求。文章以东南大学为例,对其构建涵盖网站群、微博、微信等平台的融媒体档案资源库,以及开展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检索与可视化分析服务的创新实践进行解析,深入剖析其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包括数据资源结构性缺陷、技术应用浅层化、要素流通机制缺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数据治理体系升级、知识服务智能跃迁、要素流通生态构建的三大转型路径,旨在为高校实现融媒体档案数据从“资源”到“要素”再到“资产”的价值释放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管理规范化现状,并通过对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监督档案管理工作实践的分析,发现既有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仍存在诸如质量监督档案与工程实际信息不对称、质量监督档案管理缺乏规范体系、质量监督档案数字化建设程度仍有待提升等问题。基于档案管理理论,提出包括运用BIM和AI技术、完善质量监督档案的内容、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等改进措施,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管理水平。
江苏省馆接力培养档案修复保护工作青年骨干人才 近日,首期档案修复技能强基培优班正式开课,11名青年业务骨干参加培训。这是深人贯彻落实《江苏省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干部源头培养、着力培育档案修复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培训班邀请省档案馆“银发人才库”退休同志秦洪义担任指导老师,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推出“理论 + 实操 + 观摩”教学体系。理论课堂围绕《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等标准,结合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