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利用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分析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对粮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对粮食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主要促进新型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资料的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对粮食新质生产力的正向效应,在粮食种植规模较大的省份和沿海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机制分析进一步表明,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通过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粮食新质生产力水平。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农村产业多维融合,促进粮食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摘要:文章基于2003—2023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实融合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显著的整合效应,其中对城市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效应最大,对相邻城市间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效应次之,对全域城市间劳动力市场的整合效应最小;数实融合通过减少劳动力错配,特别是减少高技能劳动力错配,进而推动劳动力市场整合。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在数实融合推动劳动力市场整合的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数实融合对劳动力市场的整合作用在中心城市、大型城市和试点城市更为突出。
摘要:文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了短视频使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果及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观看短视频会显著促进居民消费,这一结果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观看短视频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是通过提高消费参考点和促进网购来实现的;消费类别和结构分析发现,观看短视频对文教娱乐等消费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有助于消费结构升级;城乡异质性分析发现,观看短视频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提升作用更大。基于此,研究提出“内外”兼修、“软硬”兼施、“标本”兼治的政策建议,旨在规范引导短视频发展,为提振消费扩内需、统筹城乡促融合提供更多助力。
摘要:如何在碳税政策实施中维护金融稳定是值得被关注和展开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文章构建了包含异质性能源部门和资产质量的DSGE模型,刻画了碳税政策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关键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应对银行风险的效果。研究表明,实施碳税政策具有显著的减排效果,但会通过边际成本和资产价值重估影响企业棕色资产价值,形成搁浅资产,导致银行净资产损失,增加银行风险;宏观审慎监管能够有效降低银行风险口,缓解碳税政策实施引起的银行风险,发挥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效果。因此,碳税政策实施前要加强沟通,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和充足的经济调整空间,从而缓解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摘要:伴随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经济作为数字经济基础上的典型经济形态,对智能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针对智能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在构建新质生产力和智能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3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检验、调节效应检验、门限效应检验等,实证分析智能经济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智能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智能经济通过数据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智能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过程中,营商环境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和门限效应。
摘要:初次分配是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劳动收入分配作为初次分配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最终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文章基于2009—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微观视角重点考察企业ESG表现在初次分配领域的微观收入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ESG表现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积极提升效应,降低债务融资成本、促进研发创新以及减少盈余管理是ESG表现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主要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高科技行业以及劳动者议价能力较高地区的样本中,ESG表现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更加明显。
摘要:文章基于2012—2023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并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显著抑制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对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以及数字生产力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一过程主要是由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减少与劳动力供给质量的下降引起的,而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则能够有效减缓这一过程,进而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此外,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呈现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为老龄化背景下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实施养老保险统筹是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七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交叠双重差分法检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省级统筹显著提升了家庭的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但对享受型消费无显著影响,这主要受家庭收入水平的制约;从作用机制来看,省级统筹主要通过提高可支配收入、分担收入风险和增强消费信心,推动家庭消费扩容提质;此外,统筹政策释放了低收入和中老年家庭的基础性消费需求,同时促进了高收入和青年家庭高层次消费需求的增长。据此,应采取定向补贴、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及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等举措,促进家庭消费结构升级。
摘要:文章基于2001—202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三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揭示人口老龄化、数字化转型与金融深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与金融深化呈“U”型关系,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风险溢价和提升抵押品流动性强化这种关系;机制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通过资本替代效应和储蓄率调整对金融深化产生非线性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阶段的老龄化对金融深化的影响呈现“促进—抑制—促进”的“U”特征,在融资约束低、经济发达、城镇化程度高、产业结构转型程度高的地区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应对老龄化挑战、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摘要:数据要素是企业突破“卡脖子”瓶颈的核心支撑资源和新型驱动引擎。文章以设立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探析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设立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能够促进数据要素充分释能,驱动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检验表明,设立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复杂度、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资金支持驱动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存在70公里的辐射边界,且在数据保障程度高的地区、科技含量大的行业及技术把握能力强的企业中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该结论揭示了数据要素的深层价值,为数据政策的前瞻性布局与企业摆脱“卡脖子”窘境提供理论支持。
摘要:人工智能准备对于提升成功应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释放其商业价值至关重要。文章基于AMC理论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不同规模制造企业人工智能准备的多重并发因素和因果复杂机制。研究发现:察觉、动机、能力等单一因素不能构成驱动中小型或大型制造企业AI准备的必要条件。中小型制造企业的高人工智能准备程度的驱动模式为“需求驱动—敏捷响应型”,大型制造企业则存在两类驱动模式,分别为“政策杠杆—竞争倒逼型"和“知识转化—精益突围型”。研究进一步表明,中小型与大型制造企业非高人工智能准备程度的驱动路径与高人工智能准备程度的驱动路径之间存在非对称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