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 经阴道三维超声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诊断及病因分析中的临床价值
临床研究 | 经阴道三维超声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诊断及病因分析中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应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测量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EMI)参数,探讨其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AUB)诊断及病因分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临床确诊的围绝经期AUB患者180例(观察组)和同期围绝经期健康女性165例(对照组),应用3D-TVS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容积、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以及EMI平均厚度、形态、容积、EMI-VI、EMI-FI、EMI-VFI,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MI超声参数中诊断围绝经期AUB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单独及联合应用对围绝经期AUB的诊断效能。以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3D-TVS、宫腔镜单独及联合应用分析围绝经期AUB病因的效能。结果观察组EMI平均厚度、EMI形态异常占比及EMI容积均大于对照组,内膜厚度、EMI-VI、EMI-FI、EMI-VFI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MI平均厚度、EMI形态、EMI-VFI均为诊断围绝经期AUB的独立影响因素( OR=4.369,5.123,0.472, 均 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EMI平均厚度、EMI形态、EMI-VFI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围绝经期AUB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2、0.761、0.759、0.803,其中联合应用的AUC最高。3D-TVS与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非良性病变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TVS诊断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的准确率均高于宫腔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二者联合应用诊断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的特异度均高于3D-TVS和宫腔镜单独应用,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灵敏度高于3D-TVS和宫腔镜单独应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3D-TVS测量的EMI平均厚度、EMI形态、EMI-VFI在围绝经期AUB诊断及病因分析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