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一场始于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社区百姓书场的慰问演出,悄然播下了“送欢笑 到基层”的种子。如今,这粒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其根系深扎于华夏大地的每一寸沃土,枝叶荫庇着观众的笑颜,更滋养着曲艺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值此中国曲协“送欢笑 下基层”活动20周年之际,我们回望这段跨越千山万水的艺术征程,不仅是为了纪念数字背后的辉煌——370余场演出,34个省区市的足迹,直接观众超过250万人,间接
中华文化举世闻名, 博大精深能量无穷。 仓颉造字有哲理, 九万多汉字字字含情。 源远流长美轮美奂, 有悠久传统代代传承。 我今天唱一段“正字令”, 言简意赅,大家细品评。(甩板) 三横两竖写成正, 横平竖直是四方形。 正字的用意深广大名鼎鼎, 人间真善美皆从正字生。 万物之端品, 正直做准绳。 人以身正为高尚, 物以正品价值增。 为人要襟怀磊落“三观正”, 作风正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我文化问题呈现出的集体性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积极文化心态。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往往需要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反复淘洗才得以沉淀、确立和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文化自信的根深扎在历史的土壤中。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文化探源寻找客观依据,深挖埋藏在其中的优秀文化因子并重新整合为符合时代需求、展现传统脉络,进而助力推动文化自信的好作品,以生动的实践表达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思用贯通
神话与曲艺艺术的交织,贯穿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历程。从先民祭祀的篝火旁到市井勾栏的说书场,口头叙事的艺术始终承载着群体对宇宙、伦理与生命的叩问。这种互动既非简单的形式嫁接,亦非单向的文化传递,而是两种精神载体在历史长河中互为表里的共生演化。理解这种关系的本质,既是对文化传统的溯源,亦是对当代艺术困境的回应。 一、同源共生的历史演进轨迹 神话与曲艺艺术在早期社会中就存在着同源性。原始部族的祭祀仪式往
从远古时期的创世神话,到先秦时期用于祭祀神灵的考古器物;从清初以志怪故事闻名的《聊斋志异》,再到当下票房飙升的神话题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神性与神话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的万年文化史中,神话通过口头传说、文献记载、考古文物、民俗活动等多种渠道得以传承,并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自然融入各种艺术形式之中①。 回望历史,曲艺自
自“五四”开始,神话便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日益发挥出“增长人之兴味、鼓动人之志气”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神话等民间文学资源在传统承续与现代转换过程之中,经由文学上的“发酵”与现代性重组,转化为社会主义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后的岁月中大放异彩。面对现今更为复杂的全球化图景,神话已然成为全民重述、大众化重构的公共话语资源。在这一文化语境中,曲艺积极拓展文化创意新路径,坚持
编者按:曲艺作为中华美学的生动载体,既承续传统文脉,又紧扣时代脉搏。本期专栏以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展开探讨:开篇以近十年曲艺主题创作为样本,揭示曲艺对“雅俗共赏”“情理交融”等美学特质的当代诠释,展现曲艺艺术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审美表达与创作活力;后续三篇聚焦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从作品艺术特色、创新表达、审美价值等维度展开剖析,呈现传统艺术守正创新的丰硕成果,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对曲艺艺术更深层次的思考
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于2024年6月至8月举行,本届牡丹奖前期共收到参评作品465个,涵盖122个南北曲种。参赛作品的题材丰富多样,涉及历史故事、现实生活、民间传说、地域文化等诸多个方面。本届比赛多个节目在内容、形式和音乐创作上创新显著,为曲艺艺术的多元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也彰显出曲艺在当代社会的无限潜力与独特魅力。 一、临平赛区参赛情况 浙江临平赛区参评节目分4场,总计36个,
中国曲艺牡丹奖设立于2000年,2024年迎来第十三届,对于我国民间曲艺艺术家们来说,这是一次展现自身艺术底蕴、表达自我艺术追求的重要机会。通过考察和分析获奖作品,及本次大赛的结构性特征,笔者对中国曲艺艺术的整体走向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提到曲艺,人们想到最多的便是茶馆书场中的京韵大鼓与山东琴书、辽阔草原上的好来宝、节庆夜宴上的盘索里等,这些已融入传统生活的民族记忆固然深入人心,但在曲艺传播与传承
2024年,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举办。秉持让曲艺艺术之花璀璨绽放,让传统与创新交相辉映的理念,本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按照地区曲种特点及地域特色,设置4个分赛区,分别代表了江南水乡、江南文化、北方曲艺和中部地区的文化特色。 一、西湖赛区总体概述 大赛共设4个分赛区,浙江临平赛区(南方鼓曲唱曲类)、浙江西湖赛区(评弹滑稽类)、山西长治赛区(北方鼓曲唱曲类)以及安徽合肥赛区(相声小品三书类
21世纪以来,网络传播风起云涌。以经济效益为追逐目标的盈利模式,明显有别于以社会效益为首位的文化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裹挟性。新兴的互联网把影视、音乐、戏剧、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视作娱乐,以提供平台的方式助力目标相同、观念相同的部分相声小剧场,共同把相声等艺术引向娱乐、搞笑的境地,使其背离相声的艺术规律。追求社会效益为主的艺术观与追逐经济效益为主的搞笑观在相声领域此消彼长。之前,随着网络开始盈利,搞笑
相声《合家欢》由孙晨、姜昆创作,姜昆、戴志诚表演。作品主要讲述了捧哏一家作为文艺爱好者,组建业余文艺演出队进行表演的故事。在2024年2月的第五届非遗相声大会和4月的第二届西安相声节上,姜昆先生再次将这一作品搬上舞台,引发了热议。如今,再次回看这部诞生于1998年的相声作品,更能发现其对姜昆先生相声艺术特色的集中展现,而这些特色所折射出的创作思想,对当下相声创作,具有深刻指导意义。 一、深耕传统
虽然没有人告诉笔者,但在信息时代,笔者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得知济南市曲艺团评书演员孙艾佳近期的表现。近日,孙艾佳通过师父宋丹红的推荐和指导,在扬州参加了“首届‘少堂杯’青年评话演员优秀节目展演”活动,其间还得到了刘兰芳等艺术大家的认可。作为始终关注她成长的见证人,笔者感到十分欣慰。因此,笔者萌生了与青年曲艺人交流几句的想法,这源于我心底的曲艺艺术价值观。判断一个年轻人是否具备从事艺术的天赋,不应只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马街书会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传承与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独特意义。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推动地方社会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当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视角审视这一文化现象时,感受到的不仅是传统曲艺的传承密码,更蕴含着中
每每谈及演唱,总是会听到一个很熟悉的形容词—“字正腔圆”,它几乎被所有艺术品种及不同的艺术形式奉为共同的圭臬。因此,不管乐曲表达的是何种情绪,表演者都不遗余力地沿着“字正腔圆”的要求不懈努力的攀登。而从南音演唱的审美角度来看,“字正”是没有问题的,南音的演唱也讲究咬字清晰,字头、字腹、字尾分明且前后衔接流畅,一气呵成。而对于“腔圆”,笔者则有自己的认知。 遍观各地区南音弦友的演唱,以及听了大量的
艺人们把创作形象地称为:攒(cuán)活。攒,有攒动之意,把素材在脑海里攒凑起来。那人、那事、那情,在一条拥挤的思路上攒动,仿佛要去做一道大餐,清洗、择除、捋顺、烹饪,攒成一部花团锦簇的曲艺作品。 其中的美妙,像杯浓咖啡,乍一入口苦涩不适,可坚持品味,酸、苦、香浓,竟回味无穷了。回味山东快书现实题材创作的门道,成功失败都有启示。 一、攒活高手的秘籍 艺人间有句话:“相看相,看不上,看得上,高
苏州评话,作为中国曲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当今社会,伴随着娱乐样式、传播手段的更新迭代,人民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可选择的形式不断丰富,由此带来对包括苏州评话艺术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评话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观众群体老年化、从业者队伍萎缩、新书目匮乏……这些都是困扰评话传承发展的急迫问题。如何改变评话当下面临的窘境,以守正
苏州评弹(以下简称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方言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形式。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弹开始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综合艺术研究开始系统与规范化,艺术影响力也得到进一步彰显。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影响力达至鼎盛,仅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就有上百家书场。但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些年来,新文艺思潮与形式不断涌现,包括评弹在内的传统文艺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面
淮北大鼓作为我国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自民间、扎根于民间、发展成熟于民间,是当地老百姓生活与娱乐的真实写照,更是他们重要的精神食粮。淮北大鼓脱胎于渔鼓,千百年来在演化、发展与形成过程中,吸收了淮北地区的民间小调等艺术形式,几经唱腔改革与创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曲艺艺术。 在长期的传承与演变中,淮北大鼓涌现出诸多精品力作,题材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人生哲理等多个层面,深受观众喜
耿柳师姐的大作《子弟书史论》出版,蒙她不弃惠赐新著,遂得以先睹为快。30多万字的书稿肯定还要细细研读,但大致通读一遍下来已是感慨万千。脑中闪过这么几个关键词:情怀、执着和传承。容我一一道来。 一、情怀 我和耿柳师姐都是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文学班毕业的学生,她比我高一届,虽然不曾同时在校,但师姐的大名却早有耳闻。她和我们这些小白不同,可谓出身名门。我们共同的专业课老师、著名的曲艺理论家倪锺之先生经常
甲 谢谢大家的掌声。很多朋友见证了我们哥俩一路走来,从默默无闻…… 乙 嗯! 甲 到无人问津。 乙 怎么越混越惨啊? 甲 想不想改变命运? 乙 怎么改变? 甲 资本改变命运,我投资了一所相声学堂,期待你的加入! 乙 直说吧,打算怎么坑我? 甲 我坑过你吗?今年北京的第一场雨我是不是把唯一的一把雨伞给了你? 乙 是,那天我打伞走的,你打车走的。 甲 今年北京的第一场雪我是不是把唯
西斜残阳寒风吹, 噪聒乌鸦愁声哀。 石伯心中结未解开, 饮闷酒脸色暗淡, 满腔愁绪人憔悴。 2007年11月5日那个傍晚, 深秋的塘坪村, 院子的榕树下, 石伯心事重重, 酒喝了一杯又一杯。 乌鸦, 不知道你来要带走哪个呢? “阿爸,好消息! 我同学来信啦, 我读旅游学院有希望了!” “啊?你要走? 六姑娘,你看这满树的乌鸦, 还没等你走, 阿爸怕是要跟着乌鸦走
黄河的魂魄, 乙 民族的精灵, 丙 巾帼英雄刘胡兰—— 合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甲 她1932年10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原名刘富兰,4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 乙 继母爱她视如己生,改富字为胡字,从此更名刘胡兰。 丙 已是中共预备党员和村妇救会主任的刘胡兰与胡文秀一起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宣传拥护共产党、打军鞋、送公粮、动员青年参军、搞土改。 合 解
天下母爱如山重, 最重不过娘亲生。 我说这话您若不信, 俺唱一段《母牛救子》您听听。 唱的是, 寒风刺骨天地冻, 母牛产犊在草棚。 为帮母牛驱寒意, 主人热心把火生。 火光起,祛寒风, 母看子,暖融融。 主人她, 亲为牛犊披棉被, 又去熬汤把母牛疼。 牛妈妈虽然疲惫心感动, 下决心,来年一定勤耕种。 突然间, 北风呼啸火苗舞, 风助火威火势凶。 火苗得势蹿得高
中国文联知名老艺术家艺术成就巡回展在重庆开幕 4月23日上午,中国文联知名老艺术家艺术成就巡回展在重庆市文联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以“崇德尚艺、潜心耕耘”为主题,通过珍贵影像、实物展陈及专题宣传片,全方位呈现祝希娟、王朝柱、叶少兰、傅腾龙、刘兰芳五位老艺术家的艺术人生与创作实践。(曲讯) 第六期全国基层(市县)曲协组织负责人培训班成功举办 4月23日至25日,第六期全国基层(市县)曲协组织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