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发展谋划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推动曲艺和曲协工作不断焕发新面貌、展现新气象、引领新风尚。 一是曲艺守正创新要坚持“为
斗转星移,天地同光, 福满人间,早逢立春,沐雨水,继惊蛰,它是浩荡流云, 气朗天青,万物萌芽, 春分昼夜呀,清明的柳长。 多情谷雨湿新叶, 看小荷亭亭立,在那立夏池塘上, 小满绿茵浓,田野新气象,芒种抢农时,夏至催热浪, 小暑阵阵的惊雷它,布雨行云送一丝清凉。 大暑来时不觉得年过半, 丹桂香,立秋望,这才又到了处暑时分, 白露苍茫,秋分生凉,寒露草黄, 霜降后已是万里寒江。
在文化强国战略持续推进、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及全球化引发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主体性与独特性对各艺术门类的发展至关重要。曲艺作为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且凸显自身主体性的艺术体系,成为亟待深入探讨与实践的关键课题。 中国特色是曲艺艺术的核心特质。曲艺历经长期发展,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融合各地民俗、语言与艺术风格,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我国丰富的500多个曲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从2014年至2024年,伴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曲艺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曲艺作品,涌现了一批青年曲艺人才。曲艺在新媒体推广、跨界融合等方面也卓有成效,提升了影响力。市场活跃的同时,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学界对曲艺研究越发关注,新的学术成果不断面世。经过多方呼吁,曲艺纳入本科专业目录,随后又进入研究生培养体系
近现代曲艺赓续古代曲艺,肇启当代曲艺。在目前曲艺理论研究“厚古薄今”“古今脱节”的前提下,挖掘近现代曲艺理论无疑为理清中国曲艺理论发展脉络以及构建中国特色曲艺理论体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查缺补漏:近现代曲艺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为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曲艺虽
在国家对曲艺事业的充分重视以及无数曲艺人的辛勤努力下,曲艺学科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多所高校开设了曲艺本科专业且招收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者与创演者;深耕在这一领域的高校教师与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专著出版与项目申请等领域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得出了科学、深刻的研究成果;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部分学者也逐步加大了对曲艺这一研究对象的关注,写作了多篇论证严密、视角新颖的论文。
相声艺术是人民的艺术。100多年来,相声艺术之所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造一次又一次的繁荣,深受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其根植于“人民性”的基石之上。相声艺术的“人民性”就在于始终反映时代的审美需求,始终呼应时代的审美取向,始终与社会总体价值观同频共振,始终保持对社会变迁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每一代相声演员,尤其是每个时期的著名演员无不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不断自我革新,从对传统文化的再诠释中、对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