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美食旅游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但其可持续性面临同质化和文化失真等挑战。6位从事美食旅游研究的知名学者围绕美食旅游与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讨论重点包括美食如何推动旅游、有效的营销策略,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法。与会者一致认为:首先,美食旅游不仅能推进旅游业的增长,而且有增强目的地的文化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潜力。这就要求目的地在实施美食旅游策略时,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推广,同时创造与众不同的美食体验。一些地方通过推出特色美食线路和节庆活动,结合提升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已经成功地增强了其文化吸引力,并有效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其次,美食旅游应被视为具体的文化实践,旨在通过差异化的美食体验、地域性和季节性的食品展示,以及创新的营销策略,深化游客的文化参与和情感体验。同时,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对打造独特的美食旅游品牌形象至关重要。最后,环境、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是构成美食旅游体验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美食旅游的文化价值、对社区凝聚力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其在构建地方性和原真性中的作用,都是值得关注的维度。未来研究应更深入地探讨美食旅游如何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创新,并为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祉作出贡献。
[摘要]国内外对“越轨”与“异化”讨论较为广泛,但交替使用导致概念混淆,且在旅游者行为层面的讨论有限。文章以哲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首先回顾旅游者“越轨”行为的概念,发现已有概念忽视了旅游情境具有居住地-目的地空间转换的特殊性,存在与其他情境下“越轨”行为研究边界模糊的问题。随后,受到“异化”一词在“越轨”相关文献中频繁出现的启发,作者探究了两者的起源和广义的内涵,发现“异化”在描述和把握旅游者负面行为时更具有解释力:一方面,“异化”在“异常”维度的讨论上不局限于对社会准则的违背,比“越轨”更为包容;另一方面,“异化”强调了行为本身的变化在揭示旅游者负面行为产生原因方面的重要性,补充了“差异”这一维度。由此,文章提出了“旅游者‘异化’行为”的概念,即“旅游者在目的地与居住地之间有变化且是变化后带有负面影响的行为”。最后,引入历时性的视角将行为发生地的认知从通常的二元扩展到三元,挖掘了“异化”中“行为差异”出现情境的新可能性,同时促进了“越轨”讨论中“社会准则”参考地的拓展。研究从“越轨”概念出发,贯穿对旅游活动特殊性的思考,对“异化”概念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内涵、概念、维度上的回顾与分析,旨在为未来旅游者消极行为的研究提供启示。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加速应用,以及旅游业的不断融合,供需双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业态和商业模式,这进一步拓展了旅游产业的边界,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对旅游统计工作的关注日益增加。作为衡量旅游发展和评估旅游经济影响的关键工具,目前旅游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与真实性情况存在出入,长期面临着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统计口径不一致、抽样调查存在局限性以及国际上无法与全球标准对接等问题。文章以旅游人数统计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我国旅游统计的困境,通过引入旅游者行为视角,提出大数据运用于我国旅游统计体系的优化思路,以期为如何判别旅游活动的边界等问题提供补充性参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已进入全面复苏与和升级发展阶段。深入探讨我国会展业区域韧性及其空间分布问题可回应我国会展业受到系统外部冲击后的动态发展能力和区域结构关系,为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文章借鉴区域经济韧性的概念与测度方法,构建会展业区域韧性测量算式,并据此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和展馆三尺度的会展业韧性进行测度。结果发现,我国会展业可根据冲击前的发展力和应对冲击的抵抗力,划分为“高发展力-高抵抗力”“高发展力-低抵抗力”“低发展力-高抵抗力”和“低发展力-低抵抗力”4种类型。区域会展系统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发展关系组合影响了区域会展业应对外部冲击时的抵抗力水平,具有成熟的会展系统结构且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区域具有较好的抵抗力水平。较好的会展业发展基础和持续稳定的向好发展趋势是区域会展业高恢复力的有效预测因子。部分展馆和城市已实现高于冲击前预期值的会展业恢复程度,可通过针对性举措和创新发展实现会展业韧性类型的变革和突破。研究有助于明晰我国会展业的空间发展趋势,为加强会展业发展韧性提供理论借鉴。
[摘要]提升旅游经济韧性对增强新疆旅游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促进新疆各地(州、市)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新疆各地(州、市)2019年和2023年的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数据,测算新疆各地(州、市)2023年的旅游经济韧性,进一步分析旅游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特征。研究发现:(1)新疆各地(州、市)的旅游经济韧性值介于-0.86与5.80之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与西北地区其他省份对比,新疆旅游经济韧性的整体表现较低;(2)新疆各地(州、市)旅游经济韧性空间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文章提出加强政策保障,坚持技术引领;优化旅游空间格局,构建旅游合作网络的建议。
[摘要]旅游环境系统为旅游业提供支撑,其韧性水平对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分析旅游环境系统韧性内涵的基础上,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背景,将内蒙古旅游环境系统分解为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文化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并构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设定各指标权重,借助Vensim 软件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内蒙古旅游环境系统韧性的运行过程,仿真4种不同的政策情境,进行战略决策预测,揭示内在发展机制和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旅游环境系统韧性受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经济建设较为滞后,社会发展相对稳固;“两山”双向转换通道尚存不足;在4种政策情境下,内蒙古旅游环境系统韧性均有所增加,相对于经济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更有利于促进旅游环境系统韧性的提升。从长远来看,注重协调发展的“方案四”更能有效提高内蒙古旅游环境系统韧性。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模式参考与实践路径。
[摘要]在“双碳”目标的新发展理念下,实现数字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释放数字经济在旅游业减排方面的巨大潜能,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深入探究数字经济对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影响,对实现旅游业在区域间的协调共荣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数字经济对旅游生态效率是否存在溢出效应,文章基于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基于松驰变量测算的超效率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生态效率,探究了二者的时空动态演进特征,并进一步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生态效率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其中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逐渐由槽形分布转向东高西低,而旅游生态效率则在总体上保持了由东至西逐级递减的分布格局;(2)各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生态效率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集聚特征;(3)数字经济能显著赋能旅游生态效率的增长,并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其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4)政府干预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本地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但对周边地区均表现出较强的负向空间溢出作用,能源强度对旅游生态效率的作用效果目前尚不显著。文章的研究结果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绿色效应,助推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促进旅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启示。
[摘要]旅游代言人的“网络形象”能够吸引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注意力并为旅游目的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文章以信源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为基础,以青年亚文化群体及该群体所重构的代言人“网络形象”为研究对象,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旨在探究“网络形象”的影响关系和营销机制。研究发现:(1)代言人的“网络形象”对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内化与认同心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青年亚文化群体对旅游目的地的接受态度受代言人“网络形象”的影响;(3)内化与认同的心理机制不仅能够连接起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也能将代言人“网络形象”的价值转移到其现实形象中。研究为旅游目的地管理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管理与营销措施借鉴,有助于拓展旅游行业中的文化营销理念,提倡多元文化传播和接纳,增强旅游产品与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契合度。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重新审视了青年亚文化群体和主流文化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将“网络形象”的概念应用在旅游代言人身上,拓宽了名人代言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围。
[摘要]现阶段,旅游领域在SOR 理论的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章以旅游领域中的SOR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其理论溯源、研究主题、维度辨析及方法应用,以期厘清旅游研究中SOR理论的应用现状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研究展望。研究发现:SOR 理论的发展演变经历了SR 理论、SOR模型等的演变,最终形成了成熟的SOR 理论。SOR 理论在心理学、环境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应用相对广泛。SOR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不同主体的态度及行为、旅游网络营销研究、旅游目的地品牌及形象研究等方面。在旅游领域研究的SOR维度中,刺激维度由外部环境扩展到内部、外部环境等要素,机体维度由情绪拓展到认知、情感、知觉及态度等要素,反应维度由趋近、躲避行为拓展到各种意愿、行为等方面。此外,SOR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方法包括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及混合方法。最后,从理论审视、维度辨析、多方法应用及动态测度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展望,旨在为旅游研究中SOR理论的深化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