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致信中,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凝练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强调广大教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教育家精神这一重大教育理念,意义重大、内涵丰富,是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与行动
摘要强化教育家精神的思想引领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要求。从教师的主体视角审视,师德师风的构建本质上是一种德育心理活动,其形成过程需要经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从基本向度来看,理论认知、情感共鸣、意志驱动、行为养成分别是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首要环节、关键环节、基础保障和目标归宿。未来,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强化师德认知,把握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激发师德情感,增强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动力引擎;锤炼师德意志,强化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自觉;涵养师德行为,夯实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行动支持。
摘要教育家精神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价值引领,其融入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治理实践的过程,是破解团队“有组织无灵魂”治理困境的关键路径。基于教育家精神与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治理的深度契合和互构关系,以价值意蕴为内核,以实践进路为载体可系统建构团队治理框架。在价值层面,通过政治导向、伦理调适、育人创新、发展驱动、生态共建、文化认同六维度联动可构建精神赋能的价值体系。在实践层面,通过“价值凝聚—机制重构—能力再造一生态建设”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路径,形成具有理论解释力与实践操作性的治理方案,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治理提供新思路与实践指引。
摘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对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筑牢立德树人根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践行教育惠民宗旨、服务强国建设目标四个层面。当前,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能力结构、培养培训体系、管理制度机制仍面临现实挑战。基于此,需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思想铸魂,厚植教师队伍理想信念的内生力;推进专业强师,提升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支撑力;巩固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的驱动力;创新制度赋能,加强全域协同育人机制的整合力。
摘要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引。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领域,亟需融入教育家精神,以提升其育人质量与社会声誉。黄道婆作为我国古代民间工匠的典范,在其劳动实践与技艺传承中展现出鲜明的教育家精神。通过梳理史料可见,黄道婆的教育家精神主要体现在勤学笃行的躬耕态度、情系乡土的家国情怀、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以及倾心传艺的师者担当。基于此,当代职业院校教师应胸怀家国,担当培育大国工匠的时代使命;躬耕实践,践行道技合一的师者风范;敏学求新,铸就求是创新的良匠之师。
摘要产业学院是资源要素落地转化与能力生成的关键机制,其作用机制体现在教育逻辑、实践逻辑、组织逻辑与战略逻辑的系统耦合中,形成推动高职优质资源下沉县域的多维支撑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通过产业学院推动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域面临区域资源不均加剧教育供需结构的失衡、多元协同体系薄弱制约治理合力的生成、实训场域虚化削弱产业学院类型教育功能、制度保障体系滞后导致关键要素配置低效、产业学院功能异化与中介机制效能递减等困境。基于此,需要通过优化区域均衡布局、重塑跨界协同机制、深化校企共建、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创新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来推动优质高职资源在县域的有效落地。
摘要县域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乡村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在推动乡村人才培育、文化传承、治理优化、产业升级与城乡融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服务效能受到服务意识薄弱、生源不足、人才供给错配、师资能力欠缺、资源投入不足及校企合作浅表化等多重现实困境的制约。针对上述问题,应以政策驱动、统筹治理、资源整合、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和特色发展六重行动遵循为指导,构建系统化的实践路径体系,具体包括明确服务乡村的办学定位、创新开放融合的办学模式、优化契合产业需求的专业设置、重塑“双师型”师资能力、深化实体化产教融合以及完善多维保障体系。
摘要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适应性视野中职业教育面临“断点”的同时,需求侧驱动、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供给侧驱动成为建设职业本科教育的主要动因。但鉴于建设基础薄弱、产教融合水平较低以及技术技能人才社会适应力差等发展瓶颈,职业本科建设必须立足于鲜明的类型教育定位,植根于产教学研的深度融合,着眼于人才社会适应力的提升。因此,高质量推进职业本科建设,应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和竞争力,以优质供给强化类型特色;坚持产教学研创多点发力,推动多元协同创新;构建全阶段融通融汇教育生态,助力人才的高阶发展。
摘要技能美育是以职业技能为载体,通过重构“身体—工具—环境”的审美关系,培养劳动者在技能实践中发现、体验和创造美的系统性教育活动。通过追溯技能与审美从手工业时代的原始统一,到工业文明的三重割裂,再到数字智能时代人机协同重构的历史演进,揭示了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审美危机:美育课程结构性缺失、“工具人”培养模式导致的主体性危机以及技术沙文主义引发的文化断裂。基于此,结合马克思劳动对象化理论,提出技能美育三维实践路径:认知层面构建“真-善-美”评价体系;体验层面创建具身化审美操作系统;创造层面培育文化赋能的创新生态。
摘要作为一种整体性、生态性的语文教育观,“大语文”理念倡导综合性、开放性、价值性与实践性,与课程思政在价值同构、内容互文、方法契合及资源共生方面存在内在耦合。针对当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存在的认知淡薄化、方法单一化、资源浅表化、实践碎片化、评价单一化等实施困境,提出五大实践路径:在内容重构上构建“主题—模块—案例”三级体系;在课堂革新上创设“情境—对话—生成”的深度学习场域;在实践拓展上打造“课内—课外—校外”三阶递进实践链;在师资赋能上推动教师向“人师”角色转变;在评价优化上构建多元、过程、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摘要高职院校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促进技术创新拔尖人才有效培养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对于筑牢高职院校发展根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管理者能力局限、平台建设内涵不足和治理机制不够完善三大问题,严重阻滞了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及其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提高。为推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高质量建设,增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应提高平台管理者能力、加强平台内涵建设和创新平台治理。
摘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全球教育治理背景下,建设高质量“鲁班工坊”是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第四代评估理论倡导响应式聚焦和建构主义方法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质量评估领域的主流评估理论。在第四代评估理论视域下,全球“鲁班工坊”建设质量评估面临参与主体单一、沟通协商弱化、重定量轻定性、重应用轻反思等困境,基于此提出多元主体全面参与、充分沟通协商谈判、质性与量化相结合、基于理解实施构建等方式丰富评估主体、完善评估机制、优化评估方法、反思评估结果的优化路径。
摘要为解决“岗课赛证”的割裂带来的学习层面低水平重复和教学支持层面整体框架分离的现实境况,按照学分银行的功能、要素与作用方式,以资历标准及其认证转换标准支持“岗课赛证”沟通,形成支持学习者“生命自在”的职业教育新生态,解决多途径学习成果融通的问题。要实现“岗课赛证”的融合,需要以理念与愿景为引领,形成“岗课赛证”融合共建的核心力量;以学分转换标准体系为抓手,建设“岗课赛证”融通的共同标准;以教师及其团队建设为重点,增强“岗课赛证”融合的师资力量;以学分转换规则建设为核心,塑造“岗课赛证”融合的制度环境;以配套性资源建设为保障,提升“岗课赛证”融合的支持力量。最终实现多途径学习成果融通,促进学习者自由学习、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