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的民族基因从未变异,“和”的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中国古人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和平的愿望扎根于中国人心中,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 —习近平《共同谱写中越友好新篇章—在越南国会的演讲》(2015年11月6日) 【释义】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可贵。 【解读】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原文为:“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一 孔子姓什么?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丘,字仲尼。那么,孔子姓什么呢?有人就说了,孔子当然姓孔了。其实,我原本也这样认为,他老人家既然叫孔丘,当然姓孔了,这还成问题吗?但是我告诉你,按照春秋时期的姓氏制度,孔子在当时可不姓孔。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回事。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发展。姓的数量很少。据顾炎武《日知录》统计,中国古代的姓只有二十二个。比如:商纣王,子姓;
欹(qī)器,这一听起来颇为陌生的器物,实则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智慧。它不仅是历史演进的实物见证,更是道德智慧的具象化载体。其独特的物理特性与儒家“中庸之道”高度契合。从新石器时代的尖底陶瓶到清代宫廷的鎏金礼器,欹器跨越六千年时空,始终承载着“持中守正”的育人功能。它不仅是先民汲水智慧的技术结晶,更在历史长河中升华为帝王自省的“宥坐之器”、士人修身的道德镜鉴,最终演化为贯通古今的教育媒介
先给您一个“打卡”目录 九月的教师节又来到了。此时的你,会不会不自觉地想起孔子。这位来自鲁西平原与鲁中平原结合部的伟大教育家(同时也是政治家),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大。 有朋友讲,“好客山东”的说法,就是出自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有朋友说,山东有三处“宝”,即泰山、孔庙、大明湖。另一种说法,是泰山、孔府与青岛。 无论哪种说法,拥有孔庙、孔府、孔林的曲阜,都是少不了的。而“三孔”所在
臣闻治乱安危之机,在乎审所用心①。盖受命之王,务在创业垂统,传之无穷;继体之君,心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昔者成王之嗣位,思述文、武之道以养其心②,休烈盛美,皆归之二后而不敢专其名,是以上天歆享,鬼神佑焉。其《诗》曰:“念我皇祖,陟降庭止③。”言成王常思祖考之业,而鬼神佑助其治也。 【注释】 ① 审:慎重。 ② 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 ③ 念我皇祖,陟降庭止:出自《诗经·周颂·
作为一个不算太知名的历史人物,一般人对于匡衡可能了解不多,但若说到“凿壁偷光”的故事,怕是多数中国人都有耳闻。 没错,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匡衡。《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自小家贫而好学,很早就出来打工挣学费。显然,这又是一个十分励志的故事,匡衡最终学有所成,特别是凭借对《诗经》的独到理解获得了时人的高度赞誉,其中就包括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刘奭。 汉元帝即位后,匡衡在车骑将军史高的举荐下调入中央,汉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赏析】 许浑是晚唐名家,专工律诗,多有临别遣兴、登高怀古之作,偶对整密,诗律纯熟。这首诗的题材亦不出临别遣兴的 范围。 诗的首联上句,“红叶”切标题中的“秋日”,点明时间;下句“长亭”与一瓢话别酒,切“赴阙”(去长安)途中行至“潼关驿楼”的地点与事由。 颔联写伫立驿楼前,想象此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评论】 “干荷叶”又名“翠盘秋”,是元人小令,单调三十字,平仄韵互叶。是刘秉忠自度曲。 刘秉忠初为僧人,后经人荐,得遇元世祖,从征云南、大理,略定宋地,奏定国号“元”,一朝典章制度皆出其手。官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史载,他虽位极人臣,却“斋居蔬食,终日澹然”。他大概一生都在做精神之僧。最终老成身无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孟子却可以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
孔子的理想是挽救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一个政治家。他曾游说列国诸侯,希望实现他的理想,可是他除了一小段时间当过官以外,一直没有机会在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图,于是他只好退居家中教导弟子。而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主要就是通过教学与演说产生的,像人们非常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等箴言式的语录,就是他平时教育弟子的话语,至今还流传不绝,在现代中国人的心中产生影响。
除孔子之外,很多古圣先贤对教育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和见解。孟子曾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君子“三乐”之一,朱熹提出“心到、眼到、口到”的读书专注法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曾国藩强调“为人之道,莫先于修身”等等,这些教育思想各有侧重,互相碰撞,能够从不同层面启发和拓展当代人对于教育的认知。 ■ 能自得师者王①,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②,自用则小③。—《尚书·仲虺之诰》 ①自得师:当指汤得伊
贾府男性长辈的棍棒式家教 张捷在《红楼财经传家》中说,贾家是靠财经传家。正是因为这个特征,表面上看,贾府很重视家教,但在家教上却毫无章法,以致使其子孙大都不爱读书。贾府里的人生意头脑远比读书头脑强得多。 贾府是富贵之家,自然希望子孙能够通过读书进学,从科举中获得入仕光大门第的机会,因此专门设立了家学,把所有的男孩子都送进去读书。女孩子虽然不能去府内私塾上学,但也请了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家教
关于“虫”这个字以及虫子这类小动物,你知道些什么?是否有一些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小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今天这种写法的“虫”,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的字形,都像一条头部突出、身体弯曲的蛇的样子。它最初是指一种毒蛇,读音是huǐ。《山海经·南山经》:“(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蝮虫”就是今天通常所说的蝮蛇。后来,这个意思主要由“虺(huǐ)”字来表示。“虺”还另有读音和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幅员辽阔,内部情况千差万别,即便放在现代也是超大型的国家。如何在辽阔的疆域内融通四方,协调不同风俗甚至不同特质的地域之间思想文化、资源财富等诸多要素的流动,是相当困难且玄妙的一项任务,也是观察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质量的一个窗口。而将皇权盘踞的高墙深宫与千里之外的荔枝联系起来,虽然是相对极端的例子,却是一个值得考据的有趣案例。 “长安的荔枝”珠玉在前。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
鲁班是我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能工巧匠,被誉为土木建筑以及木匠的鼻祖,为历代手工业者所尊奉。但在思想史上,他却经常成为被批评的对象。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礼记·王制》“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注疏曰:“奇技、奇器,总谓般也。”在儒家看来,“奇技、奇器”可不是好东西,制作它的手工业者会被杀头。而关于“奇技、奇器”,孔颖达特别强调“总谓般也”。般,就是鲁班。这是说鲁班经常制作“奇技、奇器”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形容如果不除掉作乱的魁首,国家的祸难就无法停止。这句话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是齐国大夫仲孙湫出使鲁国后对齐桓公说的话,原文是“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庆父是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他为了夺取鲁国政权接连弑杀国君,使鲁国陷入长达数年的内乱。 《春秋》对“庆父之乱”的记载 “庆父之乱”这段历史最早记载在《春秋》中。梳理《春秋》,与之相关的经文共十九条,分别是: 庄公三十二年(
《春秋三传》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译注者:郭丹,程小青,李彬源, 黄铭,曾亦,徐正英,邹皓 定价:282.00元 出版时间:2025年5月 “春秋三传”,是解释《春秋》这一部“经”的三本“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的合称。《左传》长于叙事,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言行,都有深入描绘,善用修辞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公羊传》《穀梁传》,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