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胶莱盆地中部万家至蓝村一带全新世地层之下普遍发育大站组黄土层,然而以往工作对其关注和研究程度较低。为深入研究胶莱盆地中部黄土特征,笔者针对胶莱盆地綦戈庄剖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地质剖面测量、光释光测年、孢粉分析以及全岩常量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綦戈庄黄土剖面以粉砂为主,底部存在石英砾石,这反映出黄土具有风积、近源洪积的成因特征。光释光测年结果限定了黄土的沉积时限为 (89.3±5.6)ka 至0 33.8±3.3)ka ,其形成时代为更新世萨拉乌苏期。孢粉分析表明,剖面以草本花粉为主,少见松、藜、篙等孢粉组合,偶见淡水藻类,这反映出胶莱盆地在更新世末期呈现荒漠干旱气候。全岩常量地球化学特征呈现 SiO2> AlO3>CaO>N a2O>K2O>Fe2O3>MgO>TiO2>P2O5>MnO ,与典型区域黄土比对后,CIA显示该黄土处于初等化学风化阶段。同时,还探讨了黄土物源与古环境的意义,此项研究对整个胶莱盆地乃至山东黄土沉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牟乳成矿带是胶东6大金成矿区带之一,但其北段深部成矿规律尚不明确。本文以西王从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域地质解析、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及深部钻探,揭示 NNE向断裂控矿特征,识别出2条近平行断裂控制的深部矿化空间。在双山屯矿区深部外围存在低阻矿化蚀变带,其内经钻孔控制的3个金矿体向NE侧伏延伸且未封闭,深部有较大潜力,为胶东深部找矿提供了地球物理与构造耦合的新证据。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中国胶东地区郭城金矿成矿期镁铁质岩脉中的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球粒,旨在揭示其矿物学特征并探讨其形成机制。通过综合运用矿物组成、结构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识别出多种类型的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球粒。这些球粒具有复杂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为理解成矿流体的性质和来源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岩脉的球粒成因不同,云斜煌岩可能是源自地幔的硅酸盐岩浆,并通过岩浆不混溶作用形成;闪斜煌岩可能是多阶段热液交代的产物。
摘要:山东莱芜—淄博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缘,构造活动强烈,岩浆作用频繁,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是我国近年来稀土找矿的重要潜在区域之一。然而,关于该区稀土矿化的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及成矿时代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本研究在全面收集分析以往各类地质资料基础上,采用地质测量、物探、槽探和采样分析测试等综合勘查手段,大致确定矿(化)体的分布与产出特征、矿石质量特征,分析总结了研究区碳酸岩型稀土矿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研究认为本区稀土矿均为与中生代燕山晚期碳酸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轻稀土矿床,与稀土矿成矿关系较密切的侵入岩主要为中生代腰关单元斑状蛭石化含磷灰石云母岩、鹿野单元碳酸岩,并圈定胡家庄-东南峪、北岭子-南双王以及栾宫-南王庄等3处稀土矿找矿靶区。
摘要: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实物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1978年以来开展的全国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取得巨大的找矿成就,保留了数以百万计的水系沉积物副样及其相关地质资料。本文讨论了水系沉积物地质资料的资源现状和二次开发利用情况,并对水系沉积物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方向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① 已建成全国区域化探数据库,基础资料完成了数字化;制定了系列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规范,建成了省级地质资料实物库,实行分类筛选和分级管理,水系沉积物副样保存规范、良好; ② 找矿新理论和新方法应用于水系沉积物原始数据取得新的找矿认识;运用大型仪器和分析方法,对“三稀”、铂族、贵金属元素等战略性关键金属元素进行补测,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下一步,应加强对原始资料和数据开展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创新研究,通过交叉学科手段和人工智能技术,充分挖掘全国区域化探扫面水系沉积物地质资料,结合成熟的测试分析方法,促进地质找矿、基础地质研究、健康地质和生态环境评价等多角度发展。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日照市中部傅疃河口滨海湿地2个剖面共42个沉积物容重、粒径、有机碳含量等测试结果的分析,探讨了日照市中部傅疃河口滨海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储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0~100cm 深柱状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为 0.17%~0.72% ,平均值为 0.22% 。不同湿地类型的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因生境不同差异显著,表现为浅海水域 > 河流滩涂 > 沙质滩涂,单位面积平均碳储量表现为浅海水域 > 河流滩涂 > 沙质滩涂。各湿地类型有机碳储量为浅海水域 > 河流滩涂 > 沙质滩涂,傅疃河口自然湿地地表至 100cm 深度沉积物总碳储量约为11.24×104MgC ,有机碳储量受粒度、容重控制明显。
摘要:LT-1卫星作为我国第一组民用干涉卫星,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常态化监测识别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为验证LT-1卫星在江西植被高覆盖区的丘陵山区形变监测效果,采用 Stacking技术和光学遥感解译相结合的综合遥感识别方法,对江西省萍乡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共识别出疑似隐患点195处,经野外核查确认隐患点46处。研究结果表明:条带模式二下的LT-1卫星数据对地面塌陷、崩塌、地面沉降隐患识别效果较好;可识别植被茂密地区的小型滑坡隐患,对中型及以上滑坡隐患识别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摘要:在矿产勘查向覆盖区及深部拓展的新形势下,短波红外光谱(SWIR)技术凭借其快速精准识别蚀变矿物的优势,成为提升找矿效能的关键技术手段。本文对SWIR技术原理、常用设备、数据处理软件等进行了简要介绍,阐述了短波红外光谱技术在矿产勘查领域的应用情况。列举了山东省金、多金属、稀土及金刚石矿床 SWIR 勘查实例,证实该技术在蚀变矿物分带、示踪热液矿化中心、勘查标识体系建立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矿产勘查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显示出广阔应用前景。结合地质勘查领域发展趋势,展望未来,SWIR技术将向3个方向发展:与热红外光谱技术联用,拓展应用领域;与遥感技术联用,开展蚀变矿物三维填图;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开展蚀变矿物定量预测。
摘要:煤层开采过程中,顶板覆岩发生垮落、破坏,围岩地应力重新分布过程中会造成顶板覆岩采动裂隙发育,形成人为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两带"高度对于煤层开采影响较大,影响矿井顶板涌水、地面沉降以及顶板支护等矿井工作。以某煤矿1305工作面“两带"高度探测工程实例为背景,通过经验公式、钻孔实测及数值模拟对其“两带"高度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05工作面垮落带可发育高度为 32.2m ,垮采比为4.29;导水裂缝带可发育高度为 94.4m ,裂采比为12.59。为煤矿获取煤层“两带”高度方面提供探测方法参考。
摘要:在实景三维城市更新过程中,本底数据利用困难,像控点通常以像控靶标、道路标线为主,变化较大,导致数据利旧风险、两期成果精度难以统一。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实景三维本底数据的特征像控库构建的思路,通过利用实景三维本底数据提取关键点的位置及特征信息,构建特征像控库;在更新数据进行空中三角测量过程中,提取特征像控库中的密集数字控制点,提高空中三角测量精度及通过率。通过实验验证及影像、模型特征点提取,构建特征像控库,可有效解决因像控点变化导致的精度不统一问题,显著减少像控点测量及转刺时间,提高了空中三角测量的自动化程度,使实景三维更新工艺流程具有延续性。
摘要:为更好地对天然气长输管线选址与方案进行优化和方案必选,本文通过梳理研究山东管网北干线项目沿线涉及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用地政策因素,结合选址论证、踏勘论证、节地评价等内容,对项目方案进行分析,实现了选址选线决策的科学性,明确了推荐方案,优化了规划路由。本次研究从政策背景及约束性因素等多方面对规划选址的工作进行了分析,通过引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优化长输管线选址选线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方案优化,研究确定了论证选址路线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合理性,确保选线符合规划设想及底线管控要求,为类似长输管线项目用地选址选线分析和报告编制提出了相关思考与建议。
摘要:为了更好地掌握东阳市农田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等级,采集东阳市18个乡镇、街道表层 0~20cm 的土样,共采集土样3601件,运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中 pH 、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东阳市农田土壤 pH 总体呈酸性,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变异系数小于 50% ,属于中等强度变异性;东阳市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受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等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 20.98g/kg.1.38g/kg.0.59g/kg.21.83g/kg ;东阳市主要为三、四等土壤分区,其总面积为26982.27hm2 ,占总面积 85.82% ,表明东阳市表层土壤养分总体处于中等、较缺乏状况。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与全钾呈弱负相关关系,全氮与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为强相关关系,全钾与土壤类型弱相关,与土地利用方式负相关关系;认为东阳市农田土壤中磷含量普遍偏低,受地质背景、耕作、侵蚀的影响,而钾含量除受耕作、施肥量等影响外,与成土母质和成土条件存在相关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日照市耕地资源基础概况,发现当前耕地保护工作存在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为推动耕地集中连片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本文结合新形势下对耕地保护工作的政策要求,通过分析对全市耕地资源潜力,选取试点乡镇优先开展布局优化,结合试点乡镇耕地潜力及实地调研结果,剖析当前耕地空间布局优化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从规划端、资金端、政策端等不同切口提出对策建议,打造耕地空间布局优化提升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