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组织建设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是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纪委融入公司治理如何影响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尚未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足够关注。文章以2012—2023年中国320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纪委融入公司治理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纪委融入公司治理有利于把党内监督优势转化为经营管理动能,从而显著提升商业银行效率;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前述结论依然成立。从机制检验结果来看,通过促进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抑制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降低银行委托代理成本的作用渠道,纪委融入公司治理能够提升商业银行效率。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对于国有控股、股权结构相对分散、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以及跨区域经营程度相对较高的商业银行而言,纪委融入公司治理对其经营效率的提升效应更为凸显。文章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理论研究与经验证据,也为健全国有金融资本监管体制和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摘要: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具有表率作用,直接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文章从政府诚信履约的角度分析《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对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并利用新三板企业年报与“企查查”平台手工构建一个新数据集进行实证检验。使用2014—2021年新三板挂牌中小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导致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约 3.13% 。政府诚信履约加强带来的外部交易成本降低是《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提高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的作用机制。当地区制度环境较差、行业契约密集度较高以及企业客户集中度较高时,《中小企业促进法》导致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显著提高更多。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小企业促进法》带来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能够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文章揭示了《中小企业促进法》通过加强政府诚信履约以促进专业化分工水平提升的机理,对于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
摘要: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润滑剂,完善的金融市场能够促进资本跨区域流动并推动资本市场一体化。数字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与替代,在信息搜寻、处理和共享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有效提高了金融交易的透明度、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对企业跨区域投资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利用2005—2022年工商登记注册信息,构建企业跨区域投资网络,采用金融科技指数衡量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以资本跨区域流动为研究视角,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跨区域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企业跨区域投资额以及跨区域投资企业数量,且该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而传统金融未展现出类似效果;第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融资成本以及生存风险等渠道,促进企业跨区域投资;第三,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企业跨区域投资的促进作用在传统银行垄断程度高、市场化程度低以及国有企业占比高的地区更加显著。此研究为数字金融打破地区和所有制歧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摘要:着力做好数字金融和绿色金融大文章,助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文章以2012—2023年我国商业银行和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利用基于词向量算法的机器学习模型捕捉专利文本语义来测算银企数字化耦合度,研究发现:相较于银企单侧赋能,银企数字化耦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效果更强;由于迎合动机驱动,企业策略性绿色创新与实质性绿色创新均有所增长,但实质性绿色创新增长幅度更大,漂绿现象呈衰减趋势。机制分析表明,银企数字化耦合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优化人力结构以及增强环境责任意识来推动企业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成长期企业、民营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的企业以及政府环境规制力度较弱的地区而言,银企数字化耦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地,银企数字化耦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能够增加媒体正面报道的声誉溢出,且未对生产性投资造成挤出效应,即该推动作用是在企业原有创新活动基础上叠加的杠杆效应。文章对于银行和企业的协同数字化、实现更广泛和持久的绿色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启示。
摘要: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和产出风险是道德风险问题的核心。标准委托代理理论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通过薪酬激励设计解决风险共担问题;但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互惠动机可以一定程度缓解风险问题。已有研究发现外生产出冲击会降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互惠动机,但鲜有实验研究考察产出风险是内生可控的情形。文章基于经典的两阶段礼物交换博弈实验,探讨内生产出风险和努力不可观察对雇佣双方互惠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努力可观察时,存在内生产出风险未显著影响雇主的工资决策,但促使员工提高努力水平;当存在内生产出风险且努力不可观察时,雇主显著提高员工工资,员工的努力水平与努力可观察时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内生产出风险增加雇佣双方的互惠动机,努力不可观察降低互惠动机,降低员工努力水平。面对努力不可观察但产出风险内生可控的情形,雇主采用高工资策略激励员工,可以部分缓解努力不可观察所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促使员工将努力程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文章的结论有助于深化理解内生产出风险对互惠动机和激励设计的影响,对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
摘要:充分发挥农村流动人口的企业家精神,通过创业活动提高收入,从而提高其家庭消费,有利于发挥这一数量庞大群体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历史上的宗族网络在改革开放初期曾对乡镇企业发展发挥过促进作用,会延续影响当下的农村人口企业家精神。文章运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流出地人均祠堂数作为代理变量、距离南宋朱熹生前讲学最重要三个书院的最短距离作为工具变量,验证了流出地历史宗族网络促进了农村流动人口自雇创业,显著增加农村流动人口家庭消费。进一步分析表明,和宗族网络相关的同乡社会网络、消费平滑效应和消费倾向差异,并不能解释流出地宗族网络对农村流动人口家庭消费的影响,证明流出地宗族网络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家精神激励提升消费。宗族网络有很强的历史局限性,本研究启示是应高度重视农村与乡镇地区的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健全农村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流动人口增收与内需扩大。
摘要:学界普遍认为,自然灾害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但该观点忽略了自然灾害的社会结构重塑功能及其诱致的制度变迁的长期影响。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古代自然灾害诱发的宗族迁移及其对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从而揭示自然灾害具有的长期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众多研究表明自然灾害是催生宗族网络的关键因素,但自然灾害和宗族网络却分别促进和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其原因在于,在历史上自然灾害越频发的地区,其暴力犯罪数越高,由此造成宗族迁徙,进而避免了宗族网络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证据显示,历史上自然灾害越频发的地区在当前具有越高的市场化水平,但宗族网络与市场化水平及商业信用环境呈负相关关系。文章旨在说明,历史上的自然灾害通过诱致非正式制度的空间漂移,从而为后续的市场化改革与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同时表明,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发展并不存在实质性冲突,而可能是由于文化的载体及其利益组织的俱乐部属性,使得它们实施的政治或关系寻租干扰了要素市场化配置。
摘要:机构投资者作为外部监督重要形式之一,开展实地调研活动能否有效提升企业盈余信息质量值得做出更多探索。以2012—2020年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数据为实证研究蓝本发现,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能够有效发挥治理效应并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并且在采用工具变量法、PSM、Heckman两阶段模型、安慰剂效应检验等系列方法进行内生性排除和稳健性控制之后相关结论依旧成立。机制研究结论表明,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通过提高企业年报文本可读性和强化公司治理两条路径对真实盈余管理产生显著的规制作用。此外,围绕投资者实地调研与企业不同盈余管理方式选择、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深度以及参与实地调研的机构投资类型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验证发现,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对于企业不同盈余管理方式能产生显著纠偏作用,而强化实地调研深度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此外,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对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均能产生显著的规制作用。研究结论对于更好地厘清机构投资者的外部监督作用,发挥年报文本信息载体功能,提升企业盈余信息质量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