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在老年群体中频繁出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痴呆为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发病过程通常较为隐蔽,主要症状包括认知功能和行为的逐渐退化。细胞外 β 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和Tau蛋白在细胞内的过度磷酸化构成了AD的主要病理标志。睡眠剥夺(SD)是AD 的重要发生因素,两者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其机制可能与睡眠不足或睡眠节律改变导致 Aβ 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内分泌系统分泌异常、神经组织病变、载脂蛋白E基因表达异常等方面有关。通过研究SD与AD的关系,可以进一步了解睡眠在预防和治疗AD中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 SFMBT2(circ-SFMBT2)通过海绵吸附调控miR-491-5p靶向HOXA9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9月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就诊的AML 患者 )及年龄、性别匹配的良性贫血患者(对照组, n=30 )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骨髓细胞中circ-SFMBT2、miR-491-5p及HOXA9的表达水平;采用细胞转染技术沉默circ-SFMBT2(si-circ-SFMBT2组),并联合转染 miR-491-5p 抑制剂(si-circ-SFMBT2 + miR-491-5p抑制剂组),分析其对AML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AML组骨髓中circ-SFMBT2和HOXA9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 ),miR-491-5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01? 。相关性分析显示,circ-SFMBT2与 miR-491-5p 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r=-0.956 P<0.001 ),HOXA9与miR-491-5p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r=-0.977,P<0.001 ),而HOXA9与circ-SFMBT2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r=0.977,P<0.001 )。功能实验显示,与对照siRNA组相比,si-circ-SFMBT2组circ-SFMBT2及HOXA9mRNA表达显著下调( P<0.05 ),miR-491-5p表达显著上调( P<0.05 ),AML细胞存活能力、迁移及侵袭数显著降低( P< 0.05),凋亡率显著升高( P<0.05) ;与si-circ-SFMBT2组相比,si- circ-SFMBT2+miR-491-5p 抑制剂组HOXA9mRNA水平显著回升( P<0.05 ),miR-491-5p表达显著下调( P<0.05 ,AML细胞存活能力、迁移及侵袭数显著升高( P< 0.05),凋亡率显著降低( P<0.05) 。结论circ-SFMBT2在AML中呈高表达,可能通过海绵吸附作用抑制miR-491-5p 表达,解除其对HOXA9的靶向抑制,进而促进AML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肌酐(SCr)水平与中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中老年CHD 患者114 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Gensini评分的中位数分为轻度狭窄组(A组)和中重度狭窄组(B组)各5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B组SCr、SIRI水平高于A组,eGFR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IRI是CHD患者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594,95%CI:1.044~2.435,P=0.031) 。Gensini评分与SIRI、SCr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 ?-0.05) 。eGFR、SCr和SIRI联合预测CHD患者冠状动脉为中重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 AUC 分别为0.404、0.877和 0.664(95%CI:0.565~0.763) 。结论SIRI、eGFR、SC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显著相关。SIRI是中老年CHD 患者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SIRI联合eGFR、SCr水平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特异度。
【摘要】目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亚临床炎症的可靠标志物。目前超早期(发病 ?6 小时)脑梗死患者中NLR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该阶段NLR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为早期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某医院神经内二科收治的发病 ?6 小时的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人院NIHSS评分及实验室数据(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通过单变量分析、多变量有序logistic回归及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 NLR 与NIHSS评分的关联。结果共纳入219例患者。按NIHSS评分分组:轻度组(NIHSS评分 ?5 分,125例, 57.1% ),NLR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 2.64(1.96,3.57) ;中度组(6分 ? NIHSS评分 <15 分,65例, 29.7% ),NLR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 3.42(2.39,5.48) ,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 );重度组(NIHSS评分 ?15 分,29例,13.2% ),NLR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5.62(2.51,8.41),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多因素分析显示,高NLR( OR=1 173, 95% CI:1.064\~1.293, P=0.001 )和大面积脑梗死是重型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证实NLR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 r=0.298,P<0.001) 。结论脑梗死超早期NLR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提示NLR可作为评估卒中严重程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摘要】目的探讨脂质代谢相关基因(LMRGS)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相关性,为EM的诊断提供新的诊断标志物。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五个EM相关数据集(GSE23339、GSE25628、GSE6364、GSE7307、GSE86534),去除批次效应后将其整合为一个组合数据集作为训练集。通过差异分析获取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显著差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DEGs进行基因集(GSEA)富集分析。取DEGs与LMRGS 的交集基因(LM-DEGs),并使用九种机器学习算法(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梯度提升机、极端梯度增强、神经网络、广义线性模型、K最近邻算法和决策树)评估这些基因并识别每种算法的诊断基因。这些基因在GSE7305GSE51981和GSE120103的外部数据集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并建立诊断模型以验证这些基因的诊断效能。结果对训练集分析得到137个DEGs,DEGs与LMRGS有12个LM-DEGs,应用九种机器学习算法取最优算法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广义线性模型算法识别出五个关键诊断基因(FOS、PPBP、LY96、GRAMDIC、SCGB2A1),五个基因组合在训练集中 AUC 为0.918。这些基因在所有验证数据集中始终表现出超过0.913的 AUC ,证明其有较好的预测性能。SCGB2A1在GSE120103 数据集中诊断效能低,AUC为0.448,因此,选定FOS、PPBP、LY96、GRAMDIC四个基因用于构建诊断模型,校准曲线显示实际的EM发生率和预测的发生率之间的误差很小,临床决策曲线(DCA)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诊断效能。结论由FOS、PPBP、LY96和GRAMD1C 这四个基因组成的生物标志物组合可作为EM的诊断工具,为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摘要】目的对比评估轻梯度提升(LightGBM)、自适应梯度提升(AdaBoost)、K近邻分类(KNN)及支持向量机(SVM)四种机器学习模型在女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性能,筛选最优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 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月31日间经病理确诊的447例女性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病例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关键变量,将样本分为建模集(2023年1月—10月,329例)和独立外部验证集(2023年11月—2024年1月,118例);建模集进一步按 7:3 随机划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采用5折交叉验证评估模型性能。以敏感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C) 、校准性及临床决策曲线等指标评价模型鉴别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声特征(结节多灶性、纵横比、C-TIRADS 分级)及实验室指标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为关键预测变量(均 P<0.05 )。四种模型中,LightGBM表现最优:训练集 AUC 为0.978,验证集AUC为0.918,独立外部验证集 AUC 为0.889,且在校准性、临床决策曲线及敏感度方面均展现显著临床实用性。结论LightGBM模型可为临床早期鉴别女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提供高效、稳定的辅助工具。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取卵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收集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不孕患者,以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 n=50 ,术前及术后持续经皮穴位电刺激)、安慰组( n=50 ,术前短暂经皮穴位电刺激)药物试验组( n=50 ,术前及术后持续经皮穴位电刺激 + 肌注曲马多)药物安慰组( n=50 ,肌注曲马多 + 术前短暂经皮穴位电刺激)药物组( n=50 ,仅肌注曲马多)空白组( n=50 ,不给予干预),采用 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估6组患者取卵手术时和取卵手术结束后1h的疼痛程度,比较6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胚胎发育情况。结果6组患者取卵后疼痛评分均较取卵时降低,试验组、药物试验组取卵时及取卵结束后 1h 的疼痛评估指数(PRI)、视觉模拟疼痛(VAS)和现存疼痛强度(PPI)均低于其余各组( P< 0.05),且药物组、药物安慰组取卵时及取卵结束1h评分均低于安慰组、空白组( P<0.05) 。此外,6组患者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获卵率、受精率及优胚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应用于取卵术中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不会显著增加不良反应及影响胚胎发育,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摘要】目的采用全基因组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究473种肠道菌群与百日咳的因果关系。方法肠道菌群数据来源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共纳人5959例样本,覆盖473种肠道菌群物种;百日咳数据来自FinnGenR9数据库(147例病例,332343例对照)。研究采用逆方差加权(IVW)法进行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评估肠道菌群对百日咳的因果作用,并通过Cochran's Q 检验、MR-Egger截距检验和MR-PRESSO检验异质性与多效性。结果共鉴定出20种与百日咳存在因果关系的肠道菌群。其中,11种菌群具有保护作用,以UBA7177的保护效应最强( OR=0 .1404, 95% CI:0.0240\~0.8214, P=0.0294 );9种菌群增加百日咳风险,以劳森氏菌sp002161175的风险最高( OR=15.2697 95%CI!2.3443~99.4593,P=0.0044) 。结论肠道菌群与百日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靶向调节特定菌群可能为百日咳的防治提供新策略。
【摘要】目的调查某医学院校学生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差的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其与不同人格障碍间的关系,以期为存在上述人格障碍的潜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提前干预。方法以某医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及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对量表的分析,加以人格诊断问卷(PDQ-4)作为指导,结合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访谈的结果,依循表象寻找内因,探究PDQ-4各项人格评分与GAD-7、PHQ-9及I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调查对象GAD-7得分( 11.52±3.74 分, PHQ-9 得分( 13.54±3.94 )分和ISI得分(1 1.56±4.61 )分。相关性分析显示表演型和反社会型人格评分与GAD-7、PHQ-9以及IS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某医学院校学生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较高,且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与不同人格障碍的关系密切。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 issn. 1003-1383.2025.08.01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影响全身骨骼的代谢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量下降,并伴随骨组织微结构损害[],主要临床风险是骨质疏松性骨折[2]。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全球范围内,超过50岁的群体中,约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存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骨质疏松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 . issn.1003-1383.2025.08.011 根据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burdenofdisease,GBD)研究统计,缺血性卒中(ischemicstroke,IS)位列全球致死病因第二位,占全因死亡病例的 11.6% 。同时,IS也是全球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
中图分类号: R558+ .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5.08.01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免疫紊乱介导的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增加的疾病[1]。免疫疾病与血液系统肿瘤发生的内在机制仍不明了,ITP合并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
中图分类号:GR596.1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5.08.013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PJS)是一种罕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黏膜色素沉着,除食道外整个胃肠道的特征性错构瘤性息肉及肿瘤的易感性,具有家族遗传史。据统计,国外PJS发病率为 1/50000~1/200000[1] ,我国发病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5.08.014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疾病,致死率超过 85% ,疾病负担占比超过 70%[1] 。提升慢性病防治能力是降低慢性病患病率的关键,其中防重于治。为了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行动计划,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