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神经系统疾病及其相关功能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吞咽障碍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不仅显著增加患者的病死率,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在此背景下,加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升疾病的诊疗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期“吞咽障碍的评估与治疗”专题精心遴选并汇编了该领域的优秀学术论文,旨在
通信作者简介: 朱路文,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长江学者,青年岐黄学者。学术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针灸技术与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寒地中风针灸、康复临床诊疗及作用机制研究。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
【摘要】 目的 为“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吞咽障碍评估核心组合(ICF-DA)筛选评估指标,以提升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基于文献综述设计包含64项候选评估指标的问卷。采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2轮问卷调查,计算权威系数(Cr)以评估专家的权威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个体专家评分与群体评分之间的协调度,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W)检验专家整体协调度。使用5级Likert
【摘要】 目的 探讨可视化吸唾管负压吸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口腔分泌物的清除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9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采用可视化吸唾管负压吸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次性吸痰管盲吸吸引,观察2组的口腔分泌物清除效果和患者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口腔清洁度、舒适度,以及负压吸引时间、口腔黏膜损伤情况、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口腔菌落和口腔pH值
【摘要】 目的 探讨耻骨弓角度(SPA)与胎儿头围(HC)比值(SPA/HC)对孕足月产妇分娩方式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产科规律产检并阴道试产的363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正常阴道分娩组(291例)和手术分娩组(72例)。所有产妇均在孕足月后经超声测量SPA及HC。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SPA、H
【摘要】 目的 构建并验证蛋白A免疫吸附(IA)治疗急性期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标准化护理评估与管理体系,同时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病例系列分析,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接受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的21例急性期AE患者(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阳性17例,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抗体阳性2例,抗IgLON家族蛋白5抗体阳性1例,抗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抗体阳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中医药从肝论治方药联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应用于甲亢提供更加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至2024年11月30日公开发表的中医药从肝论治甲亢的研究。筛选出符合纳排
【摘要】 肌肉减少症性吞咽障碍作为一种由骨骼肌质量减少引起的吞咽障碍,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可引起窒息、误吸、营养不良或其他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国内针对该项疾病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诊疗共识。因此,文章概述了肌肉减少症性吞咽障碍的概念、发病机制及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营养缺失、缺乏身体运动、衰老、脑血管损伤、口腔环境不良及周围神经损伤等。并针对其干预措施进行了探讨
【摘要】 镜像神经元系统(MN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群,其在个体执行特定动作或观察他人执行相似动作行为时均能被激活。近年来,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康复干预方法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文章主要通过阐述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机制,重点探讨动作观察疗法、运动想象疗法、镜像疗法、虚拟现实疗法、脑机接口技术等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康复技术在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效果,以期为
【摘要】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组自身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疼痛是NMOSD病程中的常见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止痛剂等药物可部分缓解NMOSD伴疼痛,但仍存在疼痛易复发、加重或持续且疗效不佳的挑战。基于此,文章对NMOSD相关疼痛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及管理提供参
【摘要】 子宫内膜癌(EC)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好,但其表观遗传致癌机制和治疗方案的进展仍有待探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腺瘤性息肉病大肠杆菌(APC)基因可作为有前景的诊断和治疗生物标志物。APC是典型的染色质重塑相关抑癌基因,其突变和功能异常已被报道与多种EC的发生与治疗耐药性有关。EC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Wnt通路(生物体内一种调节器官发生、胚胎发育、组织稳态和肿瘤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