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为临床提供围操作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性建议,以提升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方法 基于《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 3.0? 体系,筛选出符合本共识研究范围的诊断性操作、治疗性操作和介入治疗3类侵入性诊疗操作,按照关键操作技术、入路、推荐意见等进行合并;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近10年国内外指南/共识及系统性评价,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未包含操作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问题给出推荐意见或对《指导原则》已有操作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问题给出更详细的推荐意见。通过德尔菲法和专家研讨会形成共识推荐意见,以 70% 的专家同意(专家达成率)为共识达成标准。结果与结论 共纳入1 164项侵入性诊疗操作条目,经过2轮德尔菲法和3轮专家研讨会最终形成本共识。相较于《指导原则》,本共识明确给出23条建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1条不建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和23条不建议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侵入性诊疗操作推荐意见,并细化了高危因素范围与推荐用药时长。本共识为不同侵入性诊疗操作场景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有助于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同时可能有助于提高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
摘 要 目的 介绍美国可收费药学服务项目特点及实践情况,为我国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并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美国药师协会、美国医疗系统药师协会、美国联邦医疗保险和辅助服务中心、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官方网站和PubMed数据库,总结美国可收费药学服务项目的服务内容、收费标准、药师获取服务费的方式及临床实践证据。结果 美国可收费药学服务项目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管理、门诊药学服务、过渡医疗管理、慢病管理、年度健康检查、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与教育。除糖尿病自我管理培训与教育缺乏可靠的实践证据外,其余项目均有证据表明其对患者结局产生了积极影响,能节约医疗费用和(或)带来经济收益。药师最常见的获取服务费的方式为“incident to”和使用程序代码。结论 美国的药学服务项目正逐步实现专业化和收费标准化。我国可借鉴其成功经验,结合国情,以提升患者整体健康结局为目标,促进药学服务成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 要 目的 对比分析抗肿瘤药物医保限制支付范围内的肿瘤分期与临床分期,以便更好地执行药品支付政策。方法 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以下简称“医保目录”)收录的抗肿瘤药物为研究对象,整理和分析药物限制支付范围内关于肿瘤分期的限定情况;通过查阅临床诊疗指南和相关文献将医保目录限制支付范围内的肿瘤分期与临床分期进行映射比对。结果与结论 共有89个抗肿瘤药物的医保支付限制了肿瘤分期,其中西药86个(包括17个普通西药、68个协议谈判药品和1个竞价药品),中成药3个(包括1个普通中成药和2个协议谈判药品)。非小细胞肺癌涉及的限制支付药品最多,有36个;限制支付范围内的肿瘤分期以“转移性”和“局部晚期”居多,分别涉及67和48个药品。大部分限制支付范围内的肿瘤分期可以和肿瘤临床分期进行对应,但中晚期食管癌、不可切除的胃肠间质瘤、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神经内分泌瘤、局部晚期基底细胞癌、无法手术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未见有权威指南和高质量临床研究提及有相应的临床分期,需要临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判定。建议相关部门对限制支付范围内的肿瘤分期进行准确定义和标准化解读,以提高药品医保支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准确性。
摘 要 目的 基于前额叶皮层(PFC)-伏隔核(NAc)-腹侧被盖区(VTA)神经环路代谢组学探讨疏肝和胃汤(SGHWT)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SGHWT低、中、高剂量组 [3.67,7.34,14.68g/(kg?d) ,以生药量计]以及氟西汀组 1.58mg/(kg?d) ,阳性对照],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结合单笼饲养的方式构建抑郁模型,并于造模同时灌胃相应药液或生理盐水,每天1次,持续6周。末次给药后,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糖水偏好率、总移动距离、穿越中心次数和不动时间。收集空白组、模型组、SGHWT中剂量组、氟西汀组大鼠的脑组织PFC、NAc、VTA区样本,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氟西汀组除外)并验证。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组大鼠3个脑区细胞溶解、结构受损等病理损伤均明显改善,其体重、糖水偏好率、总移动距离、穿越中心次数均显著升高或延长( ),不动时间均显著缩短( ?P<0.05? );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共鉴定出78个内源性差异代谢物,PFC、NAc、VTA区分别有40、35、24个,主要涉及氨基酸、脂质、鞘脂代谢等;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SGHWT主要通过鞘脂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3条代谢通路对抑郁大鼠的神经环路产生影响,且以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为主;验证实验结果显示,SGHWT可显著升高大鼠NAc区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著下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蛋白的表达。结论 SGHWT可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减轻其PFC-NAc-VTA神经环路组织的病理损伤,上述作用可能与抑制NMDAR1蛋白表达、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摘 要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增加分泌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E成员1(SERPINE1)蛋白表达对甲状腺癌(THCA)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使用 的DEX处理THCA细胞(KTC-1、TPC-1),检测其活力、克隆形成率、迁移率和侵袭数。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本体等富集分析探讨DEX在THCA中的潜在生物学功能;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挖掘DEX的核心靶点,并评估DEX
摘 要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大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吡非尼酮组(阳性对照, 0.162g/kg) )和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 (6.435,12.87,25.74g/kg) ,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气管内注射硫酸博来霉素的方法制备IPF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第2天开始给药,每天1次,连续 28d? 。末次给药后,观察大鼠肺组织外观形态、病理学形态变化、纤维化情况;检测大鼠肺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P16)、1A(P21)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 )、Smad同源物3(Smad3)、Smad7、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趋化因子配体2(CCL2)、白细胞介素4(IL-4)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颜色灰白、质地变硬,有明显的瘀斑和囊肿;肺泡间隔增厚、结构被严重破坏,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且纤维化程度严重;肺组织中胶原沉积分数和P16、P21、TGF- 、Smad3、EGF、EGFR、IL-4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5 或 P<0.01 ),Smad7、MMP-12、CCL2 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 P< 0.05 或 P<0.01 )。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各剂量组大鼠肺组织外观、病理学形态、纤维化程度均明显改善,上述定量指标均显著逆转( ?<0.05 或 P<0.01 )。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改善大鼠IPF,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活性、延缓细胞衰老有关。
摘 要 目的 基于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 )/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含热蛋白结构域受体3(NLRP3)信号通路,探讨安石榴苷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大鼠的镇痛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和造模组(72只),造模组大鼠以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法诱导建立NP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NP组、2-甲氧基雌二醇组( .HIF–1α 拮抗剂 10mg
摘 要 目的 探究远志配伍对砂烫马钱子(简称“砂马”)毒性和抗炎、镇痛药效的影响。方法 制备砂马单煎液、砂马-去芯远志1∶2.5或1∶5共煎液[简称“砂马远志(1∶2.5)共煎液”或“砂马远志(1∶5)共煎液”]和砂马-去芯远志(1∶5)混合液[简称“砂马远志(1∶5)混合液”],考察其半数致死剂量 ?LD50? );以阿司匹林为阳性对照,比较上述药液致小鼠扭体次数、镇痛率、疼痛潜伏期、耳肿胀度、炎症抑制率的不同;检测上述药液中活性兼毒性成分士的宁、马钱子碱的含量。结果 砂马单煎液、砂马远志(1∶2.5)共煎液、砂马远志(1∶5)共煎液、砂马远志(1∶5)混合液的 LD50 分别为 302.00,614.47,1 445.44,1 778.28mg/kg ;上述药液组小鼠的扭体次数、耳肿胀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或降低( ΔP<0.05 或 P<0.01 ),疼痛潜伏期[砂马单煎液组 90,120min 时,砂马远志(1∶2.5)共煎液组60,90min 时以及砂马远志 (1:5) 共煎液组和砂马远志 (1:5) 混合液组 60,90,120min 时]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 ?<0.05 或 P< 0.01);各药液的镇痛率分别为 39.30%?70.87%.80.00%.82.46% ,炎症抑制率分别为 38.08%.57.89%.76.47%.50.46%, ,且共煎液、混合液的镇痛、抗炎效果普遍优于单煎液( ΔP<0.05 或 P<0.01 )。上述4种药液中,士的宁的总含量分别为 0.71%.0.42%.0.47% 、0.64% ,马钱子碱的总含量分别为 0.88%.0.63%.0.57%.0.88% 。结论 远志配伍能减轻砂马的毒性,并可增强砂马的抗炎、镇痛活性,其增效减毒作用有随远志用量增加而增强的趋势;且两者共煎可降低砂马中活性兼毒性成分士的宁、马钱子碱的含量。
摘 要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探究泽泻汤降低脂质堆积的作用机制,并比较泽泻汤传统汤剂、配方颗粒降低脂质堆积的药效差异。方法 采用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泽泻汤活性成分和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sGeNET、TTD数据库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相关靶点;采用String 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模型;运用Cyto‐Scape 软件构建“泽泻汤-NAFLD靶点-通路”网络图;利用Metascape平台进行靶点富集分析。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脂质堆积模型,以吸光度值反映泽泻汤传统汤剂、配方颗粒对细胞脂质堆积的影响。结果 泽泻汤治疗NAFLD的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泽泻醇B、泽泻醇C、一亚油酸甘油酯、泽泻醇B单乙酸酯等,核心靶点包括MDM2、MAPK1、PIK3CB、PRKCQ、MAPK14等,核心信号通路包括内分泌抵抗、胰岛素抵抗、辅助性T细胞17细胞分化等。与模型组比,除泽泻配方颗粒组、白术配方颗粒组外,各给药组细胞吸光度值均显著降低( Φ-(0.01 );白术传统汤剂组吸光度值显著高于泽泻汤传统汤剂组( ?P<0.01 );泽泻配方颗粒组、白术配方颗粒组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泽泻汤配方颗粒组 ?P<0.01 );泽泻配方颗粒组吸光度值显著高于泽泻传统汤剂组( (P<0.01 );白术配方颗粒组吸光度值显著高于白术传统汤剂组( P<0.01, )。结论 泽泻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降低人肝癌细胞脂质堆积,其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降脂效果略有差异。
摘 要 目的 评估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治疗中国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的经济性。方法 从我国医疗卫生系统角度,采用Markov微观模拟模型,分析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和艾地骨化醇的临床及经济产出。模型所需的临床参数来源于网状Meta分析,成本和效用数据主要从文献中获取。模型循环周期为1年,研究时限为患者终身,意愿支付阈值为中国202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0.5倍(44 679元/QALY)。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概率敏感性分析和情境分析探讨模型结果的不确定性。结果 艾地骨化醇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为12.03 QALYs,高于阿法骨化醇(11.94 QALYs)和骨化三醇(11.92 QALYs);同时,艾地骨化醇的直接医疗成本为38 805元,低于阿法骨化醇(45 173元)和骨化三醇(45 821元)。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髋部骨折和椎骨骨折的风险比对结果的影响较大;概率敏感性分析与情境分析结果均显示基础分析结果稳健。结论 对于中国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的治疗,艾地骨化醇相比阿法骨化醇和骨化三醇更具经济性。
摘 要 目的 探讨阿利西尤单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7例患有ACS并接受PCI治疗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利西尤单抗组、依折麦布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所有患者均在PCI术后接受常规预防血栓、降压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 20mg/ 次,每天1次)治疗;依折麦布组患者采用依折麦布( 10mg/ 次,每天1次) + 阿托伐他汀( 20mg/ 次,每天1次)治疗;阿利西尤单抗组患者采用阿利西尤单抗( 75mg/ 次,每2周1次) + 阿托伐他汀( 20mg/ 次,每天1次)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8周,治疗后再随访6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脂代谢指标水平以及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其他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3组患者的心功能和脂代谢指标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和依折麦布组相比,阿利西尤单抗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缩短( );与对照组相比,依折麦布组患者的LVEDD显著缩短( (P<0.05) ),阿利西尤单抗组和依折麦布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5? )。随访期间,3组患者的MACE总发生率和头痛、腹痛等其他ADR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阿利西尤单抗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改善PCI术后ACS患者的心功能,调节其脂代谢指标水平,且不会增加MACE或其他ADR的发生风险。
摘 要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入住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126例为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降脂、降压等标准化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75mg (每天1次,连续14 d);观察组患者在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先以 0.40μg/(μg?min) 静脉输注 30min ,再以 0.10μg/(μg?min) )连续静脉输注 47.5h] ,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mg+,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75mg (每天1 次,连续 14d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87.30% )显著高于对照组( (71.43% )(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1、7、14 d的NIHSS评分,治疗后 90d 的mRS评分,以及治疗后14 d的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 ΔP<0.05 );两组患者恶心、头痛、发热、胃肠道出血、口鼻黏膜出血、血小板减少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 28.5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加用替罗非班可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液高黏度、血小板聚集状态及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摘 要 目的 分析吡拉西坦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使用吡拉西坦治疗住院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汇总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联合用药、实验室数据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以列线图可视化展示,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Bootstrap内部验证、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224 例患者,其中未发生组196 例、发生组28 例,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12.50%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联用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的患者比例和血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组(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联用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低血红蛋白水平、高血肌酐水平是吡拉西坦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0.05 )。所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为 LogitP=-1.114+1.256× 联用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 -0.017× 血红蛋白水平 +0.009× 血肌酐水平。该模型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最佳截断值为0.474;Bootstrap内部验证的ROC曲线的AUC为0.733;未校准曲线、偏倚校准曲线均与参考曲线接近。结论 联用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低血红蛋白水平、高血肌酐水平是吡拉西坦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关键词 吡拉西坦;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合理用药
摘 要 目的 规范我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的患者自带药配置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基于循证方法学,系统检索并梳理分析国内医疗机构关于患者自带药管理的研究文献,并基于我院信息系统,提取2023年2-4月的患者自带药使用数据;通过头脑风暴法绘制我院PIVAS患者自带药配置管理体系构建难点的鱼骨图,进而形成我院PIVAS患者自带药配置的精细化全流程管理体系。通过配制量、差错率等指标评价该体系的实施成效。结果与结论 共计纳入15篇文献,内容涉及患者自带药使用原因、使用现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建议等。我院有12个临床科室使用患者自带药占比较高,其中小儿神经科患者自带药使用量最高,占 10.65% ;自带药剂型中,针剂类药品占比为 13.68% ,其中抗肿瘤类药品均由我院PIVAS统一调配。我院PIVAS构建的患者自带药管理体系涵盖药品接收及保存、医疗文书留档、医嘱审核、摆药、调配、复核、运输等全流程。该体系实施后,2023年5月-2024年10月,我院PIVAS累计配制自带药654袋,月均配制36袋,所有患者自带药品实现PIVAS配置零差错。该体系运行稳定,有效地保障了我院PIVAS患者自带药的配置质量。
摘 要 目的 建立住院患者输液安全药学管理模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我院通过创建输液方案规范化管理流程,建立配伍禁忌规则,并采用医院公众号内嵌的形式,将药师制定好的输液方案和用药指导微信推送至住院患者手机端,为患者提供电子化用药指导服务,形成住院患者输液安全药学管理模式。结果 截至2023年12月,我院共为45 291例住院患者提供个体化输液方案的定制、微信推送输液方案与用药指导等药学服务。该管理模式实施后,住院患者长期医嘱组间配伍禁忌的药师干预率从实施前的 18.25% 提高到了 90.58%(P<0.01) ,住院患者的满意度从实施前的 87.50% 提高到了 94.50%(P<0.05) 。结论 住院患者输液安全药学管理模式将药学服务贯穿于静脉用药治疗的全过程,药师在提供合格成品输液的同时,可参与到输液的使用管理中,实现药学服务的闭环管理,提高了医院药学服务能力与患者满意度,为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摘 要 目的 构建主动式出院带药医嘱审核和用药教育服务的药学服务模式(以下简称“主动式药学服务模式”),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风湿免疫科2023 年1-6 月和2024 年1-6 月出院的患者资料。按患者接受药学服务模式的不同将2024年1-6月出院的患者归为干预组(489例),2023年1-6月出院的患者归为对照组(5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药学服务模式,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主动式药学服务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结局指标[出院带药品种数、用药错误及不良药物相互作用(DDI)发生情况]和随访结局指标(因无法耐受而调整用药方案、非计划入院、出院后主动寻求药学服务情况);记录主动式药学服务模式患者的出院带药医嘱审核情况、多重用药患者的不良DDI发生情况及床旁用药教育情况。结果 2024年1-6月,累计完成住院患者出院带药医嘱审核 1052 例次,发现用药错误174例次;579例患者出现多重用药,发生率为 55.04% ;多重用药患者的不良DDI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多重用药患者( P<0.001 );药师完成居家用药错误高风险患者带药指导394例次。干预组患者的出院带药品种数,用药错误、用药与诊断不符、用法用量错误、不良DDI及因无法耐受而调整用药方案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出院后主动寻求药学服务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非计划入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所建主动式药学服务模式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用药错误,提高了患者对药学服务的认可度,保障了患者居家用药的安全性。
摘 要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导致严重心脏毒性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例首次应用标准剂量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出现严重心脏毒性进行相关性鉴别分析。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导致心脏毒性的个案报道,提取所有病例的基本资料、药物治疗方案和心脏毒性特征等进行汇总分析。结合本例患者铂类、氟尿嘧啶类药物代谢、排泄相关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讨论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导致心脏毒性的可能机制及防治策略。结果 本例患者存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B 亚家族成员1 C3435T 和G2677T/A纯合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A1298C杂合突变、谷胱甘肽硫转移酶P1 A105G杂合突变,存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代谢、排泄障碍。药师建议:患者再次治疗停用奥沙利铂,给予原剂量 50% 卡培他滨治疗。医师采纳药师建议;患者后续治疗未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且病情稳定。结论 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可致严重心脏毒性。建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应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的患者进行代谢、排泄相关基因多态性检测;对存在多基因突变的患者给予密切监护,并适当降低药物剂量,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关键词 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心脏毒性;严重不良反应;药学监护;临床药师
摘 要 目的 系统评价成人住院患者用药风险预测模型,为用药风险预测模型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成人住院患者用药风险预测模型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5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后,对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3项研究,涉及12个模型。9项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算法建模,模型纳入预测因子数为 3~11 个;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 0.65~0.865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0项研究为高偏倚风险,10项研究为高适用性风险。共得到31个预测因子,涉及患者基础信息15个、检验指标3个、用药信息5个、其他8个。结论 现有成人住院患者用药风险预测模型以Logistic回归算法为主,预测因子多聚焦于人口学等基础指标,模型总体预测性能有待提高,研究的整体偏倚风险较高。
摘 要 目的 评价阿哌沙班预防和治疗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CA-VTE)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及卫生技术评估(HTA)相关网站,收集阿哌沙班预防和治疗CA-VTE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药物经济学研究和HTA报告。经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后,对纳入研究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包括16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7篇药物经济学研究。有效性方面,与安慰剂比较,预防性应用阿哌沙班可显著降低门诊成年肿瘤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 (P<0.05) );与低分子肝素(LMWH)、利伐沙班和华法林患者的VT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阿哌沙班排名最优。与使用华法林比较,阿哌沙班可显著降低CA-VTE患者的VTE复发率 (P<0.05 );与使用LMWH、利伐沙班、艾多沙班和达比加群患者的VTE复发率、深静脉血栓形成复发率和肺栓塞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安全性方面,与安慰剂比较,预防性应用阿哌沙班的接受化疗门诊成年肿瘤患者的大出血发生率更高( (P<0.05) ),与使用LMWH、利伐沙班和华法林患者的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阿哌沙班排名最优。使用阿哌沙班与达肝素的CA-VTE患者的大出血发生率、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使用阿哌沙班患者的临床相关非大出血(CRNMB)发生率更高 (P<0.05) )。与艾多沙班比较,使用阿哌沙班患者的大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 ?<0.05 ),但CRNMB发生率、临床相关出血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利伐沙班、华法林和达比加群比较,使用阿哌沙班患者的大出血发生率、CRNMB发生率、临床相关出血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ΔP>0.05Δ )。经济性方面,我国研究表明,阿哌沙班预防CA-VTE 具有经济性;国外研究表明,阿哌沙班预防和治疗CA-VTE具有经济性。结论 阿哌沙班预防和治疗CA-VTE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摘 要 经济激励作为行为疗法的一种干预手段,已被证实在许多健康行为(如药物成瘾治疗、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病防治等)中发挥有益作用。目前,典型的经济激励方案主要包括承诺契约型、彩票抽奖型2种。行为经济原理和用药行为的适配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及经济性、干预群体的可接受度等因素,是这类干预措施设计的关键。尽管经济激励作为健康行为干预手段已在国外积累了丰富经验,但针对用药依从性的研究仍较为匮乏,在干预方案设计和作用机制上还存在局限性,且实施效果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可能存在差异。建议未来可结合我国患者药物使用特点及社会文化环境,探索经济激励干预用药依从性的具体实践模式。
摘 要 白癜风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慢性难治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中药治疗白癜风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优势,临床疗效确切。本文对中药单体及复方治疗白癜风的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球松素、刺蒺藜苷、二至丸等可通过激活环腺苷酸/蛋白激酶A(cAMP/PKA)信号通路,大麻二酚、丹参酮ⅡA可通过激活p38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银杏叶提取物EGb761、黄芪甲苷Ⅳ可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AhR)信号通路,七叶皂苷、补骨脂素衍生物BSP-1 等可通过激活Wnt/β-连环蛋白( Wnt/β. -catenin)信号通路,芹菜素、白斑冲剂等可通过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 1(Nrf2/HO–1 )信号通路,金丝桃苷、山柰酚等可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如意黑白散可通过激活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信号通路,复方红花补蒺颗粒剂、去甲泽拉木醛等可通过抑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JAK/STA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黑色素生成和沉着,减轻氧化应激、抑制自身免疫对黑色素细胞的破坏,减少黑色素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治疗白癜风的作用。
摘 要 急性肺损伤(ALI)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炎症性呼吸系统急重症,发病率及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有效、安全的治疗药物。核因子 κB(NF-κB )作为一条经典的炎症信号通路,可与其上下游调节因子如Toll 样受体4(TLR4)、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含热蛋白结构域受体3(NLRP3)、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等相互作用,共同影响ALI。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中药干预NF- σκB 相关信号通路治疗ALI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多种中药单体(丹参素甲酯、红景天总苷、小檗碱、党参多糖、熊果酸、大黄酚、龙眼核多酚等)和中药复方(化湿败毒方、金茵清热口服液、血必净注射液、肺肠合治方剂、黄芪百合汤等)均可以调控NF- σκB 相关信号通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凋亡、调节肠道菌群等多途径改善ALI。
摘 要 食管癌是一种恶性疾病,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线粒体凋亡途径在调控细胞死亡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当前癌症治疗的研究热点。多种中药活性成分可靶向线粒体凋亡抑制食管癌,是食管癌的潜在治疗药物。本文对中药活性成分通过靶向线粒体凋亡途径抑制食管癌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黄酮类(如紫花牡荆素、淫羊藿苷、木犀草素、山柰酚、橙皮素、鱼藤素等)、萜类(如冬凌草甲素、Jaridonin、青蒿琥酯、阿魏菇乙酸乙酯相三萜类化合物等)、生物碱类(如苦参碱、苦马豆素等)、酚类(如姜黄素、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柯里拉京等)、皂苷类(如 α? -常春藤皂苷、重楼皂苷Ⅵ等)、多肽类(如蝎毒多肽优化体CT-K3K7、壁虎多肽等)、挥发油类(如肉桂醛、 ∴α? -细辛醚等)等中药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调节氧化应激、阻滞细胞周期、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等信号通路,靶向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食管癌细胞发生凋亡,并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