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标志着党的作风建设迈向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协同推进的新阶段。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党内法规的互动,本质上映射出作风治理的三重逻辑:非正式约束的作风建设精神通过制度性嵌入转码为正式规则文本,通过政治性引领实现对治理规范的行为引导,通过文化性塑造涵养党风党规的精神内核。深度探赜二者的互动逻辑,可揭示出作风柔性引导与制度刚性约束在制度转码、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层面的动态平衡,进而为增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效能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摘要]文化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强大支撑引领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具象化。以文化现代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理论基础,应观照认同、主体、创新、教育、产业、共存、传播、安全等八个现实所需的目标维度。以文化现代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在以文化现代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指引,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史实际上就是党领导人民追求和探索现代化的历史。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有益探索。他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思想基础;提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创设“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命题,规定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擘画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主线、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绘就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探索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路径,提供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方法策略。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性经验和历史性责献,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坚定信念、笃定前行,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着更高阶段迈进意义重大。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作为将新时代中国改革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行动指南,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特质,其所彰显的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原则、涵盖全方位各领域的全面性原则、稳中求进的适度性原则、积极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动性原则以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安全性原则,对于更好地指导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凝聚改革共识是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以高超的政治智慧,通过守正与创新双重路径凝聚了改革共识:对涉及党的思想路线和国家发展方向等重大原则性问题要坚持守正,以夯实政治根基,严守政治底线,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对改革进程中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探索举措要勇于创新,以免因循守旧而错失发展机遇,进而影响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守正与创新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在实事求是基础上实现了辩证统一:守正为发展奠定了根基;创新为发展打开了新局面。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们的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难题更多,仍需不遗余力凝聚改革共识、统一改革思想。唯有如此,才能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摘要]政党精神是理解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崭新视域。从政党政治一般理论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属于政党精神的范畴。因此,这一精神谱系既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质,同时也具有政党精神的一般性规定。从比较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政党精神与政党纲领的有机互补超越了资产阶级政党纲领与本党精神“表里脱嵌”的弊端;以政党和合共生的价值追求超越了西方一些政党以意识形态划界的“竞争文化”;以对政党初心的不渝坚守超越了西方资产阶级政党选举中心主义的“工具性自利”;以政党群众性的真实彰显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精英政治极化”的局限。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是驱动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不断探索前行的“基因密码”,更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具有显著的世界意义。
[摘要]邓小平作为中国经济特区主要的倡导者、决策者和支持者,为经济特区的创办、发展以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以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创办特区注入灵魂,大力支持创办经济特区,鼓励经济特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埋头苦干、艰苦奋斗”。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党和国家确立了“不是收,而是放”的改革开放大方向,将特区打造成“开放的基地”辐射全国,实现了利用资本主义积极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目标。新时代的中国要继续坚定敢闯敢试、自信自立、开辟新路的精神品质,继续培养敢为人先、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的实践品格,继续保持埋头苦干、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工作作风,继续发挥特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摘要]邓小平英雄观合理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英雄文化思想,以唯物史观关于英雄历史作用的科学揭示和全面阐释为理论根基,着眼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诉求,是理论、历史与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邓小平英雄观坚持情感认同与价值理性的融合,充分肯定英雄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坚持合理继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注重发挥英雄模范的引领与激励作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坚持真实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主张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宣传英雄模范人物;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表彰英雄模范人物。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加强党史教育以捍卫英雄形象,运用丰富多样的方式开展榜样教育,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英雄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助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摘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效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关系的恢复和拓展,也为新时代发展新型政党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提供了重要参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党际关系四项原则进行守正的基础上,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如何处理与他党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创新,提出了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倡议。深入挖掘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时代价值,能够助力中国共产党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党共识、丰富全球政党伙伴关系内涵、打造全球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推动构建新型政党关系。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家记忆的实践中介,国家记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国家记忆通过划分“我者”与“他者”,构建身份归属的公共空间标识民族身份,强化爱国认知;通过符号叙事与象征叙事、辉煌叙事与悲壮叙事提振精神力量,厚植爱国情感;通过仪式的规范化展演和记忆内容批判形塑价值观,规范爱国行为。新时代充分运用国家记忆助推爱国主义教育,要通过挖掘国家记忆的民族象征符号,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宝库;创新国家记忆的情节叙事,坚守爱国主义教育情感高地;优化国家记忆的仪式刻写,筑牢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根基,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文选》的编辑出版为全党开展思想理论学习打开了“思想之窗”,起到了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奋进力量的重要作用。文选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和理论,其编辑极具特色,篇目选编科学严谨、编纂思路准确连贯、语言表达简练生动,在多方面作出了原创性突破。《邓小平文选》的编辑出版推动了党的文献编辑出版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形成发展过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对如何正确理解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