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集中表达。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明叙事对当代中国发展故事进行“文明编码”和“文明解码”,其指向是以新的话语叙事来重塑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的关于回答“现代化之问”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思维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凝结和“自主性”建构。这既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时代路标,更是坚持“第二个结合”的卓越典范,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内容。面向未来,经由中国式现代化塑造的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现代性文明有机融合的“新的文明有机体”,将以新文明叙事不断对“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进行整体建构、对“人类文明的中国形态”进行创造拓展,其成功推进迫切需要从党的领导力量、发展阶段、战略体系、实践路径、改革动力等方面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工程实践。
〔摘要〕 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时代主题的变化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把握历史主动、保持战略定力,创造性地将底线思维贯穿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筑牢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底线;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握经济体制改革底线;统筹改革方向、速度和力度,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底线;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捍卫现代化建设的主权底线。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底线思维传统,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将底线思维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思维全面融入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这是对邓小平底线思维的守正创新。
〔摘要〕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承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现代”的思想、继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想、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邓小平围绕这一概念展开论述,科学阐释社会主义的本质,打破发展方式羁绊;紧扣发展实际,灵活调整经济建设指标;立足自力更生,科学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摘要〕 改革开放开启了重构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进程。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以深远的世界眼光和宏阔的战略思维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将闭关自守作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重要原因,打破阻隔、重新构建与世界的关系,并在中国与世界的坐标系中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了中国在思想理论层面自我认知的更新发展。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走出了一条融通内外的后发现代化道路,逐步实现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也显示了自身之于世界的主体性。
〔摘要〕 “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构建的经典话语,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范畴。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根据国内外发展的现实条件构建了“和平与发展”话语。“和平与发展”话语充分阐明了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实质,明确阐释了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及其主要要求和核心目的,是关于世界问题和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和平与发展”话语的构建彰显了邓小平的政治智慧与破局胆识,启示当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与时俱进。
〔摘要〕 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打破兴盛衰亡的历史周期率进行接续探索而得出的两个答案。二者虽提出的时代不同,但在理论依据、历史观照、价值立场以及战略举措上具有内核统一性;自我革命作为基于时代新情况探索出的新的破解路径,与人民监督实现了监督场域的内外互补、发力主体的上下联动、运行逻辑的主次兼顾,彰显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自我革命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一大创新,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天然具有革命属性的有力确证,又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为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提供了坚强理论指导。
〔摘要〕 邓小平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归旨、探索了路径、提供了方法。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蕴深刻、逻辑缜密,体现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根本导向,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目标指向,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关键路向,对人民负责、为民造福的价值取向,“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未来走向。深入系统研究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能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锻造一个更加强大的先进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有益的现实启示。
〔摘要〕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共产党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向全党适时发出“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的号召,旨在通过发挥学习的效能深化全党对实际问题的把握;同时,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何需要进行学习、应当学习什么、如何高效开展学习等展开理论和实践探索,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如何增强学习本领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对于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中应注重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学习;增强主体意识,促进主动学习;秉持世界眼光,向先进学习。
〔摘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邓小平冲破“左”的思想的束缚,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开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思想方法。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方法可以从时代论、主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四个维度进行考察。就时代论而言,包括明确时代主题、把握发展机遇和进行战略规划;就主体论而言,包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为群众造福;就认识论而言,包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团结一致向前看,对旧问题提出新思路和鼓励支持新生事物成长;就方法论而言,包括坚守原则、借鉴方法,试点先行、稳妥推进,不搞争论、崇尚实干。
〔摘要〕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展现了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顺应历史大势,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把握历史规律,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保持历史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展现历史担当,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突出贡献;坚定历史自信,彰显对社会主义中国前途的坚定信心。新时代新征程,继承和弘扬邓小平的历史主动精神,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 党的百余年历史是党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阐释。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党把握历史主动的典范。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各种艰难险阻,邓小平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为根本,总结历史经验为基本前提,把握现实机遇为关键,“摸着石头过河”为实践原则,形成了理论-历史-现实-实践相结合的把握历史主动的方法体系,带领党和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研究邓小平把握历史主动的思想方法,对于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