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领导者和缔造者,也是发展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推动者和引领者。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历史征程中锻造出显著的革命性,并不断通过革命和自我革命的方式实现其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引领建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并在自我革命中推动发展与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方式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并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建立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是通过自我革命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领导与执政能力,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成熟与定型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区别于西方国家“制度孕育政党”的生成逻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间呈现为“政党构建制度”的生成逻辑。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者的历史贡献,更彰显了其作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缔造者的特殊地位。
摘要: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形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崭新的民主实现形式和现代治理方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鲜明特色和实践优势的生动体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双向塑造、逻辑呼应,在二者的互构统合中,党的领导制度、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构成了新型政党制度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转中的“三维”复合结构;“公意”代表和“众意”表达凸显了新型政党制度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转中的“双重”综合功能。“三维”复合结构与“双重”综合功能为更好实现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进一步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品质,升华本土政治场景里政党制度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规律、中国智慧提供了实践土壤。
摘要: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而深邃的哲学智慧和辩证思考,尤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论进行了系统论述。该重要论述强调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系统集成与突出重点相统一、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相统一、坚持巩固基本制度与改革体制机制相统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相统一等重大辩证关系。新时代新征程,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中的方法论,正确处理好其中的十个辩证关系,才能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宝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经验的价值凝练和理论升华,在内容上互构、在逻辑上互嵌,形成了以最大法宝和强大法宝为基础,以重要法宝为支脉和延伸的纵向发展结构,构成了内容清晰、逻辑互洽的观念或理论系统。它以“ 1+1+7 ”的主要内容为核心要义,即由“两个结合”最大法宝、“统一战线”强大法宝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实事求是”“精准扶贫”“军政军民团结”“开拓精神”“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等重要法宝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宝重要论述内蕴思想内涵的系统性、价值立场的人民性、动态发展的开放性等鲜明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宝重要论述兼具理论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双重价值意蕴,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法宝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中形成的政治优势与标识性概念体系,为解决矛盾问题提供了方法指引,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方略。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是一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建构中国自主民族理论体系的重要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为理论基点,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探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新时代出场与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关键问题域包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社会结构演进问题,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民族互动关系问题,“两个共同体”与世界民族共同未来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标识性概念包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知识生产也面临西方学术观点政治化倒灌现象持续存在、国内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壁垒依然明显等困境。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应当遵循“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基础,坚守人民立场,巩固中华民族主体性,强化知识话语权,讲清讲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和现实逻辑。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理路,需要立足中国历史、中国情境、中国经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魂脉中寻找答案[1]。延安时期(1935年10 月 19日至1948年3月23日)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实践阶段,也是中华民族观探索形塑的关键历史时期,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基础工程中不可或缺[2]。地处民族交汇区的延安不仅是抗日战争的政治指
摘要:深度媒介化时代,网络传播空间为青年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了新的升维理路。在以B站为代表的亚文化传播空间中,青年群体既作为内容生产的行动者,又作为文化消费的行动者,共同彰显着以青春之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逻辑。一方面,青年群体主动创作、主动阐释、主动传播,积极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听符号,并以知识传播的新形式在创新创造中接受使命的召唤;另一方面,青年群体主动接触、主动对话、主动再生产,以青年话语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表达,并以民族共有的集体记忆强化青年群体的情感联结,共同构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春共同体”。同时,应从多元主体协同共创角度,寻求规避青年亚文化中不成熟、不均衡因素对于青年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的负面风险。
摘要:正确的二战史观不仅关乎历史真相的还原,更关系到国家历史认同的建构、国际话语权的竞争以及全球公平正义的维护。其核心要义包括:坚守战争评判的正义价值取向,还原各参战国在战争中的历史本相,应对当前国际秩序遭受的挑战,构建全球史的研究视角,坚定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理论基础层面,正确二战史观植根于抵制歪曲历史原貌的实践之中,广泛吸收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内核,并承载多重理论的学理精华。在构建路径方面,必须以史料整合还原为基础,深化教育传播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赋能,扩大国际间交流协作;拓展统战空间,凝聚起以共同体理念为引领的价值认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正确二战史观不仅为国际社会提供历史认知重塑的中国方案,更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维护中国核心利益、凸显中国历史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持续性的精神动能与历史正义支撑。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抗战史观。习近平抗战史观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根本性质论、历史过程论、胜利因素论、不朽精神论、伟大意义论、历史廓清论、科学研究论,分别体现在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根本性质的准确界定、历史过程的科学把握、胜利因素的深刻总结、不朽精神的生动阐释、伟大意义的全面阐发、历史迷雾的有效廓清以及科学研究的正确指引等方面。习近平抗战史观展现出坚守历史真相的科学品格、反对错误史观的批判精神、立足民族立场的价值导向和秉持国际正义的全球视野等理论特质。新时代新征程,贯彻落实习近平抗战史观,对于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需要在实践中筑牢思想根基,大力加强正确历史观教育;坚守历史正道,构建正本清源的话语体系;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承担大国责任,贡献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摘要:抗日战争作为近现代史上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事件,其历史书写关乎着对中国共产党地位的正确认识,对历史人物形象的科学把握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充分洞悉,在中共党史乃至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历史虚无主义重点聚焦的渗透领域。近年来,伴随着理论批判力度的深化和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发展,历史虚无主义逐渐从露骨直陈的直接性、显白性虚无转向对抗日战争史的间接性和迁回性虚无。这主要表现为内容上更有“迷惑性”,试图混淆视听;策略上更具“灵活性”,实现匿迹隐形;手法上更显“新颖性”,蒙蔽受众眼球;话语上更具“生活性”,消除心理抵抗;载体上更重“沉浸性”,力求弥漫散播。其内在机理依循着“筛选一过滤”“诱导—鼓惑”“靶向一投喂”的逻辑理路,试图通过虚无内容的精心选取、虚无氛围的精密营造以及虚无信息的精准推送,实现歪曲抗战史实、亵渎抗战精神和消解抗战记忆的邪恶意图。为此,必须要坚持“预防先行”“深研夯基”“教育跟进”“监管兜底”,建立预警机制、深化阐释机制、完善教育机制、优化监管机制,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互动中实现深度治理与纠偏。
摘要:澳门回归以来,在教材建设方面成就突出,从回归前依赖进口、缺少政策指导、充满殖民色彩、严重功利主义倾向嬗变为制度完善、立场独立、内容丰富、导向全面的高质量教材体系,为培养澳门同胞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基础性支撑。这一系列成就既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制度优势与专业支持,也离不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教育投入和科学管理,还离不开澳门社会与同胞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国家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同胞的共同探索下,澳门教材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制度方面,要完善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在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多元参与;在价值导向方面,要重视思想引领,突出本土特色;在内容结构方面,要坚持守正创新,打造精品教材;在资源建设方面,要不断提升教师素养,建立完善的资源配套;在更新维护方面,要建立系统的教材评价机制,推动教材不断优化更新。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统战工作范式复合上升为“信息统战”,在制造代码和符号的“信息生产关系”中,信息成为统战工作产生连结、实现团结的载体,人们利用信息不断建构统战理论,开展统战实践。“信息统战”范式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统战工作形成内在赋能机制:全员参与让人心更凝聚,多元叙事让共识更凝聚,开放思维让智慧更凝聚,多维融通让力量更凝聚。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对统战领域风险形成生成与放大效应:虚无叙事渗透及反华势力破坏,危害我国政治安全;技术霸权围堵与产业升级挑战,危害我国经济安全;个体多元认同强化与群体认同弱化,影响中华民族大团结;国际上认知战的智能化与“正反”叙事体系构建,误导国际涉华舆论。新一轮科技革命要求统一战线在连结方式和形成共识的机制方面实现范式革新,迭代升级统战工作形态。为有效应对风险与推动统战工作创新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与政策保障、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作场景深度融合、以新技术手段不断加强团结凝聚共识、构建智能反制与叙事突围体系。
摘要:特朗普2.0时期,在“美国至上”理念驱动下,美国的联盟策略已从拜登政府的“民主共同体”、特朗普1.0时期的交易型联盟,彻底转变为控制型联盟。特朗普2.0政府以“美国至上”为核心重塑全球联盟体系,其策略特征为漠视联盟价值、推行强权政治;削弱集体安全承诺,将“交易谈判”升级为“敲诈博弈”;淡化“民主”价值观纽带,系统性冲击联盟根基。在具体实践中,特朗普2.0政府将美国地位“神圣化”、与传统联盟关系“交易化”、与合作伙伴关系“指令化”、对竞争对手交往“区别化”,企图以制度重构强化对全球联盟体系的主导权。中国在地缘政治博弈、国家安全维护、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自主创新领域面临多重挑战。未来中国需坚守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与应对策略弹性。一方面,坚决回击美国联合盟友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挑衅,同时管控中美关系以促进务实合作;团结多数、精准反制以分化“遏华联盟”;全面加强与“全球南方”合作以拓展战略空间。另一方面,警惕美国联合盟伴对华诱压并举的战略消耗陷阱,通过准确预判风险与采用灵活策略在外交战略、全球治理、经济发展、科技崛起等关键领域实现突围,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摘要:加快构建统一战线话语体系,既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以及形成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在中国知网检索并筛选出近年统一战线话语相关论文140篇,分析发现:围绕统一战线话语体系构建,统战期刊是主要关注者;社科学术期刊在认知上存在狭义理解的统一战线话语研究多,广义理解的相关研究不足;文本分析、话语修辞角度的统一战线话语研究多,“三大体系”构建角度的相关研究少;单一学科领域的统一战线话语研究多,多学科综合考察的相关研究少;基于传播功能理解的统一战线话语研究多,基于统一战线全局视野的相关研究少等现状。当前社科学术期刊对统一战线话语体系相关研究的介入引领较少,以下方面还需完善:引领不足,统一战线学术话语内容生产滞后;传播较弱,统一战线学术话语传播实效不佳;关注局部,统一战线学术话语转化融通有限等。社科学术期刊应当主动关注统一战线领域,以更宏大的视野认识统一战线,有效介入和引领相关研究,推动统一战线学术话语生产、传播、转化,加快推动统一战线话语体系构建,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社科学术期刊自身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