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政策引导与迅速扩张的产业规模,让虚拟体育成为近年体育领域中值得关注的新概念和问题域。以虚拟体育赛事中的竞赛形式与内容表现为切入点,逐步探究虚拟体育的本质、价值与趋势。研究认为,虚拟体育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竞技空间与竞技行为的虚拟化,其本质在于体育运动在数据基础上的数字呈现。虚拟体育形成的是真实体验而非虚假幻象,是体育内容的衍生物而非替代品,其价值内涵聚焦于对体育认识维度与受众范围的扩充。在数字技术驱动下,虚拟体育将更关注参与体验的沉浸感与个性化,为电子竞技在体育领域的发展提供积极切入点的同时,也为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积极驱动力。
摘要:情绪劳动是体育教师的第三种职业属性,以情绪地理学为理论透视镜,运用访谈、文献资料、思辨分析等方法剖析我国体育教师情绪劳动的概念、结构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调适策略。研究认为:(1)体育教师为了迎合专业目标和职业角色期待而对自身情绪进行管理的实践过程称为情绪劳动。(2)情绪地理学是理解体育教师情绪劳动的重要框架,以此建构出由社会文化、道德、专业、政治与物理地理组成的体育教师情绪劳动图景。(3)体育教师面临着5种情绪劳动的地理困境,包括社会文化对体育教师身份的“污名化”损伤;舆论关于教师“圣贤”道德形象与体育教师的世俗需求间的矛盾;体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关怀伦理不足,使师生间情绪疏离;体育课程改革中基层教师的情绪表达空间受挤压;体育的“家校合作”中互动边界不清晰,触发教师的情绪隔阂。(4)针对体育教师的情绪劳动困境,从社会、组织与个人层面提出“共创尊师重体风气”“巩固情感联络纽带”与“提高情绪整饰能力”三大突围策略。
摘要:基于反思立场,从价值与问题角度切入客观评析我国学界关于西方著名人物体育思想研究状况,旨在揭示长期存在的研究误区并提出方法论校正。研究认为:(1)西方著名人物体育思想研究价值主要体现为核心资料挖掘汇整、研究论域有序拓展、域外经验迁移借鉴三大层面。(2)西方著名人物体育思想研究者在“思想何以存在”“思想如何定性”“研究范畴因何划定”“为何开展研究”等问题认识上存有明显误区。(3)西方著名人物体育思想研究的应循之路:对象遴选应以身体活动论述作为衡量基准、思想定性应以人物独创见解作为重要参照、范围厘定应以思想固有视域作为限制要素、学术探新应以当下研究偏误作为根本动力。
摘要:中国近代武术竞赛体系的形塑过程,既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觉醒,又映射出身体政治与民族国家建构的深刻关联。在思想进路上,构建了以“启”为核心双重逻辑:一方面通过“身国一体”的竞赛设计,将个体身体规训与国家命运相联结,形成情绪动员与认知重构的思想粘连;另一方面以“民族体育”为框架调适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规则,实现文化主体性与时代适应性的辩证统一。价值取向上以“强”为引领展开三重维度:“擂台赛”通过对抗性竞技重塑国民形象,消解“病夫”的污名化标签;“国术考”建立标准化考核体系,以身体技术甄别并强化国家人才;“运动会”中的武术展演则通过视觉化呈现塑造“健夫”形象,构建身体政治的象征符号。实践逻辑遵循“行”的路径,表现为参与主体的全民性与精英性互动、竞赛规则的中西规则融合创新、尚武精神与国家认同的价值互构,形成从个体技术操演到民族精神培育的转化机制。
摘要:为揭示武术艺术本质,全面深入推进中国武术艺术化进程,以中国武术的艺术化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武术艺术的形成、武术艺术的本质、武术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体系的构建等进行全方位探析。研究发现:武术艺术是一种以技击性为独特内核的“空间-时间性”人体运动艺术,其本质是技击语言对人类生存情感的承载和表达。然而,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击”的支撑和“艺”的引导,逐渐呈现出偏离化发展态势。针对这个问题,研究试图在武术艺术创作手段、鉴赏标准、表现形式3个维度构建武术艺术发展体系,提出:(1)对武术技理技法的继承与遵循是武术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手段;(2)生存情感的承载与表达是武术艺术作品鉴赏的核心标准;(3)艺术手法的融合与突破是武术艺术表现形式创新的关键所在。
摘要:民族体育赛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情感纽带和实践基础。对民族体育赛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机理与路径展开探析。研究认为民族体育赛事在促进认同共同身份、激发情感共鸣、生成共有意义以及建构集体记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以物质与身体符号整合,铸牢共同命运意识;以跨文化交流互动实践,铸牢共同理解意识;以赛事仪式与记忆构建,铸牢共同团结意识;以价值传递与文化共鸣,铸牢共同精神意识的内在机理。最后,从优化赛事空间、丰富赛事内容、创新赛事表达和拓展赛事功能等方面提出民族体育赛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摘要:从集体记忆视角切入,通过分析岭南文化中集体记忆重构路径及国家认同的转化过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体育赛事中强化岭南文化中的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探究岭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和创新传播岭南文化有益于增强国家认同。研究认为:在城市体育赛事中岭南文化构建集体记忆的过程会发生时空重构,且在其文化认同进程中内在身份意识可由“我”向“我们”转化和“族群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化。建议搭建现代化的城市体育赛事交流平台,传承与创新岭南文化表达;强化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丰富文化内涵,借重赛事带动重构岭南文化的集体记忆;政府主导下统筹安全与发展,聚焦赛事媒体监管,强化岭南文化中国家认同意识。
摘要:南岭民族走廊体育非遗与旅游融合是实现体育非遗在旅游领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研究依据新古典“结构-功能”理论,对南岭民族走廊体育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南岭民族走廊体育非遗与旅游融合模式分为物质性结构融合模式,延伸两者物质空间,形成民族特色体育小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文化园等场所,具有创新融合场域的功能;习俗性结构融合模式,生产体育非遗旅游赛事、表演等产品,具有创新产品形式与内容的功能;制度性结构融合模式,重新组合资源,形成体育节庆旅游品牌活动,具有文化传承与认同的功能。并基于体育非遗活态传承与旅游发展的代沟关系、地方民族与权威话语的失衡关系、传统与现代的联结问题,提出了激发文化共振,构建良性融合环境;建立共生机制,重塑融合关系;数字化赋能,弥合传统到现代融合过程等融合发展的路径。
摘要:采用文献调研、历史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演进特征及经验启示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残疾人竞技体育在区域性赛事中因势而生、在国际运动会中日臻完善、在全球盛会中和合共生,呈现出竞技目标与价值同步提升、竞技环境与组织动态跟进、竞技规模与项目逐渐扩容的演进特征。以个性化参与为模板,激活残疾人优势潜能;以污名化消解为导向,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入;以共生性社会为目标,构建包容型体育生态是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历史经验启示。
摘要:在“她经济”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女性消费者逐步成为新时代体育用品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为进一步探究关键意见领袖特征对女性消费者体育用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社会影响理论,构建以品牌认同和模仿欲望为中介变量的链式中介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以同质性、视觉性、时效性、产品涉入和互动性为核心特征的关键意见领袖对女性消费者体育用品购买意愿产生正向影响;(2)品牌认同和模仿欲望均在关键意见领袖特征与女性消费者体育用品购买意愿间具有中介作用;(3)关键意见领袖特征通过品牌认同和模仿欲望的链式中介效应影响女性消费者体育用品购买意愿。基于此,提出提升关键意见领袖影响力,增进双向互动与情感联结;打造体育品牌社群,深化女性消费者品牌认同;瞄准女性运动人群,加码布局女性细分运动市场等建议。
摘要:采用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Colaizzi七步分析、量表测试等,研究中国“三大球”本土教练员领导行为在团队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构成、测量及对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影响效力。样本涵盖中国“三大球”职业队、青少年队、大学生高水平队等各层面运动队,其中初测运动员326名、再测1071名。研究表明:(1)中国“三大球”本土教练员领导行为团队层面的影响因素涵盖组织赋权、师徒关系、球队目标、权力距离、球队氛围5个维度,体现中国文化特征和运动项目特点;(2)编制的中国“三大球”本土教练员领导行为团队层面的5个影响因素测量量表共含有15个测量条目,具有较高的信效度;(3)团队层面影响因素对中国“三大球”本土教练员领导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摘要:聚焦“身心一统”这一德育根基性理念,剖析当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身心分离、体知与思知失衡、身体与德性断联等堵点。针对高校体育思政育人理念不清晰、武术学科育人特质界定模糊等现状,通过全面阐释武术技艺中蕴含的源道德经验,以及武术技艺传习进程中道德培育依循的特定进阶路径,揭示武术课程思政所特有的身体范式。基于此,最后提出“以身立德”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策略,即通过知行合一着重培育学生“重身重行”的实干精神,使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身心一如致力于青年学子全面和谐人格的养成,在武术传习中实现身心平衡发展;以身喻国强调同构学生个体之身体与国家之身体,以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使命感。
摘要:互惠共生是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实现目标共融、人才共育、成效互利的应然图景。以共生理论为逻辑基点,立足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融合中共生单元能量式微、共生模式关联羸弱、共生环境赋能乏力等困境,搭建共生机制,探赜共生进路。研究认为,责权共识机制是融合共生的演化趋向,部门协同机制是融合共生的治理方略,资源耦合机制是融合共生的基础保障。据此提出:健全共生单元建设,激发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内生能量;深化互惠共生模式,强化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联结力度;营造正向共生环境,保障体育运动学校与中小学校融合条件,旨在助推共生单元向互惠共生理想样态加速演进。
摘要:从学生视角来审视他们感受到的学校体育,研究文本来自对“双一流”大学大一学生关于“中小学学校体育经历”体育作业长达3年的追踪调查。从归纳出学生感受到的体育中考、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上的学段差异、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看法、学生参与体育获得的情感体验、学生学校体育参与中的家庭因素等5个方面来具体呈现学生感受到的学校体育,总结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从初中学生升学体育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协调学生体育运动与学业间的矛盾及关系、整体性聚焦与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质量、体育教育者要重视及实现体育教育活动的情感育人价值、建构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等5个方面提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关注点及建议。
摘要:考察反兴奋剂教育经历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兴奋剂知识储备、态度倾向、行为意图的影响及其关联机制,共调查413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反兴奋剂教育经历、兴奋剂知识储备、态度倾向、行为意图现状。结果显示,与运动员相比,体育专业非运动员群体接受反兴奋剂教育的几率相对较低。参与反兴奋剂教育显著提升被试的兴奋剂知识储备,强化其对兴奋剂的负面态度,但未能显著影响其使用兴奋剂的意图;随着参与反兴奋剂教育次数的增长,兴奋剂知识储备与使用意图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知识储备与态度倾向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研究揭示反兴奋剂教育对兴奋剂使用意图影响机制的调节效应,对我国大学体育学科学位课程与反兴奋剂教育的融合治理具有实践启迪。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梳理高质量教育导向下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供需逻辑,以供需理论为基础审视我国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供需矛盾的具体表现及存在原因,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认为,在供需理论下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依旧存在质量需求高期望与供给偏低的矛盾、内容需求多元与供给单一的矛盾和现实需求激增与供给滞后的矛盾。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要想寻求高质量发展,要从供给侧、需求侧、供需侧出发,做到多方协同拉动供给弹力,内容适配释放需求潜力和制度健全优化供需平衡。
摘要:数字赋能不仅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注入强劲动力,而且拓展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空间。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空间社会学视域出发,以“理论阐释—空间转向一现实困境—优化路径”为逻辑主线,对数字赋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展开探讨。研究认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共同构成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三维空间。数字赋能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物质空间由实体形态向虚实融合转化,社会空间由协同不足向集成治理转变,精神空间由去情景化向富情境化提升,但存在物质空间失“衡”、社会空间失“联”、精神空间失“真”等现实困境。研究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化体育教育理念、深化数字体育人本底色,实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物质空间均衡、社会空间联结、精神空间回归等优化路径,为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供创新动力。
摘要:基于最佳时区分析法探究青少年 24h 活动最佳推荐量,验证满足该推荐量对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健康的影响。于天津、武汉、郑州三地随机招募12\~17岁儿童青少年837名(男403,女434),采用三维加速度计测量 24h 活动,包括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久坐行为(SB)、睡眠(SLP);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评估青少年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水平。通过构建回归模型、组建 24h 活动组合、预测结局变量等步骤明确 24h 活动最佳时长与区间,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 24h 活动达标与结局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 24h 活动行为与生理健康 (P<0.001) )、心理健康 (P<0.001) )、社会健康 (P<0.001) 呈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青少年 24h 活动的最佳时长与区间为MVPA651 min(40~70min) )、LPA320 min(220-370min) 、 SB440min(240-600min) 1 。研究认为:基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健康3个维度提出我国青少年 24h 活动推荐量具有重要意义。与国际相关指南相比,MVPA推荐量基本一致而SLP推荐量偏高,同时填补LPA和SB的具体推荐量。满足该方法的推荐量与较高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有关,为我国青少年 24h 活动指南的制定及健康合理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摘要:中老年人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潜在的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厘清。研究利用2015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对两者的因果关系进行量化考察。结果显示,控制2015年(T1)和2018年(T2)时间点的认知功能后,T1时间点的高体力活动水平显著预测T2时间点的认知功能,T2时间点的高体力活动水平显著预测2020年(T3)时间点的认知功能。反之,在控制T1和T2的体力活动水平后,T1的认知功能显著预测T2的高体力活动水平,T2的认知功能显著预测T3的高体力活动水平。结果表明:中老年人高体力活动水平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早期高体力活动水平对后期的认知功能有显著预测作用,同时认知功能对后期的高体力活动水平也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制定有效的公共健康政策和个体健康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在广州市某小学招募学龄儿童221名,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人体测量法调查学龄儿童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静态行为(SB)和睡眠(SLP),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手册》测量学龄儿童填图、积木和图形拼凑三项操作智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配模型和等时替代模型分析,旨在探究学龄儿童 24h 活动行为与操作智商的关系。结果显示:(1)MVPA时间占比与学龄儿童填图、积木、图形拼凑及操作智商总分显著相关,LPA时间占比与填图、操作智商总分显著负相关,SB时间占比与填图、积木、图形拼凑及操作智商总分显著负相关,SLP时间占比与填图、图形拼凑及操作智商总分显著相关。(2)各行为间 15min 的等时替代后操作智商总分预测值都产生显著变化,而MVPA和SLP间 15min 的等时替代后填图和图形拼凑预测值无显著变化,且MVPA替代其他行为的效应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25min 后操作智商总分预测值急剧下降。研究认为,提升学龄儿童操作智商应着眼于 24h 活动行为整体,有效保障已有MVPA时间,积极利用SB、LPA时间向MVPA、SLP转化。